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职业指导体系

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职业指导体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未来择业的基础,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就业保驾护航。然而,职业意识的缺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职业意识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而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的统包统分的就业格局,唤起了学生参与职业选择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意识,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迫切地需要得到学校教育的指导。”[13]社会环境的变化,就业政策的改革,迫切需要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必要的学校职业指导是帮助他们在毕业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有效途径。

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都需要外语人才。然而,社会的发展对外语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单纯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已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是说,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随着社会要求的提高,以及近些年高校外语专业扩招等,外语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情况,而且愈演愈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帮助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服务于社会,这是就业体系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文化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具有极大的潜力,吸收就业能力强。2012年,国家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14]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必然要吸纳人才,带动就业。以文化旅游为例,交通、建筑、餐饮、住宿,等等,都需要人才。再以影视业为例,在当前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它的制作和推广,必然会提供岗位,招揽人才。

作为高校,应当在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与社会密切结合,在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高校通过学校教育、对外交流、实践、培训,等等,为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并为他们进行创业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为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外语专业应当创建就业和创业相结合的指导体系,改变长期以来脱离社会和市场的现状,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相结合,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特色复合型人才,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生的未来指明道路,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指导体系,将就业和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为外语专业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指导。

我们应当在课程设置上对就业和创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进行梳理和系统化,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可通过课程设置,以职场模拟、视频资料、经验交流座谈会、主题讲座、模拟招聘、就业和创业能力大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当前的就业形势,为他们排忧解难。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应当在学校就业指导体系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市场需求相衔接,走出一条宽阔的职业道路。

(一)职业指导教育

职业规划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只有从一入学就为学生的职业前景进行规划,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熟悉行业的发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当十分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为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他们对未来职业的期待,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发展学生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意识。职业指导教育可以分为低年级阶段和高年级阶段,低年级阶段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现状;高年级阶段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提高职业能力,是促使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内容,顺利实现择业、就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有意义的职业规划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一种职业心理活动,是人的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是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身现状的认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期待,它对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和择业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未来择业的基础,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就业保驾护航。然而,职业意识的缺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障碍。这是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比较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都是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这就导致高校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缺失,也造成了学生自己对职业意识的认识不足,由此造成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先天不足。再后来,国家取消毕业包分配这一就业政策,学生在就业时往往出现功利化趋向。这也给当前的职业意识培养带来了麻烦。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高校就应当为学生制定循序渐进的职业规划教育的具体方案。职业意识的培养涉及诸多方面。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大学生刚入学,往往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也比较茫然。作为高校,就应当为学生排除障碍,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减少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痛苦,促使他们尽早适应工作。此外,职业意识的培养还应当去功利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职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通过自我认同,强化学生的社会角色,进而帮助其加深对职业的了解和认识。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和技能操作实施的。在接受有关的教育之后,学生能够改变对职业认识模糊的现状,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明确了从事职业的社会性要求是什么,从而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朝着职业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去努力。在教育的过程中,职业意识的培养应当着重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对职业发展趋势的把控和预测,以及对自身身心素质的提高。总之,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促使个体胜任某项工作所做出的社会适应性努力,是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

对于复合型外语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他们加深对复合专业的分析和了解,促使他们顺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胜任文化产业方面的工作,能够正确把握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帮助学生在本职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促进自我发展。再者,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如利用校报、网络、校园广播、校友事迹等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 职业兴趣的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一行业、热爱工作的强大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无法做好一项工作。“在实践中,有些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很强,但是缺乏把‘内功’正确表达、显露出来的途径和方式;有些学生只是专注于专业课学习,不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能,难以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取向,不知道自己的具体优势可以让合适的单位选择自己。”[15]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是职业兴趣研究的重点。兴趣与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某人对某一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努力工作,而且更容易从职业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耀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个体择业时必须要明确的问题,也是影响职业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只有有明确的职业兴趣,大学生才能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职业发展教育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能够胜任工作,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大学生未来择业与就业的稳定性。“人职匹配”,拥有浓厚的职业兴趣,是个人未来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能更快地适应职业环境和角色,容易产生更多的职业投入,倾向于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潜在的创造性,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容易在相应的职业领域内获得成就,也更能保持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16]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实现热爱工作、努力工作的目标和愿望。

3. 职业道德的提升

对于任何一种职业而言,都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本书中所论述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亦是如此。职业道德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功能。各院校都应当确立职业道德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行业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加强对人才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评价。

首先,应加大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力度,加强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传统文化道德是我国道德思想的主要来源,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思想,是我国人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导向牌。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对世界、国家、他人,以及自身的态度和情感。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人性本善”“大爱无疆”的德行观,也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有着“刚柔并济”的人格观,还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身精神,更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思想。传统文化道德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身上得到传播和继承,是衡量人们一言一行的主要标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应当在课程设置上得到体现和印证,也应当在大学生的言行中进行渗透和灌输。传统道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其他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德育工作的主导。

对于本书中专门论述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传统文化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他们熟悉传统文化道德,并承担着将其发扬光大的重任。我们应当鼓励和组织他们阅读传统文化道德书籍,倡导传统文化进课堂。用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引导他们,塑造他们的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和责任心。

其次,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摒弃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念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当中存在着对西方盲目崇拜、个人价值观混乱、个性消极等不良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为他们纠正人生道路中的错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再者,创建符合院校、本专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个职业道德都有着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在德育工作中,以传统美德为主要阵地,加大职业道德建设,通过专业学习、实训、模范带头等,熟悉本行业的行业道德。此外,模拟岗位的设置,帮助实施和践行职业道德,建立职业道德教育档案和个人成长档案。“除了普遍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以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发职业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将本地职业道德标兵的先进事迹和生动案例汇编成册,形成职业道德教育辅助读本,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通过辅助读本,进一步丰富职业道德内容,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进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17]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让学生熟悉职业规则和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

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事实上,良好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学生的人格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人格是成才的基础。帮助学生培养爱岗敬业、自尊、自强、自信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还体现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与未来职业选择的关联。通过多维度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切实落实工作;并且还应当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应当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活动相分离,而是应当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教育合力。此外,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当贯穿在实训、实习、公益活动等实践环节中。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够明确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掌握职业道德规则。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空谈,不能与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相脱离,教育的内容避免枯燥、抽象、空洞,而应当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并且丰富多彩。总之,要把职业道德打造成终身受益的课堂,贯穿在大学教育的始终。

4. 职业规划能力的发展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势、机遇和面临的挑战,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职业发展计划,并为自己制定实现目标的可行计划。职业规划是大学生步入工作的第一步,成功的职业规划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发展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特性,提升职业道德;其次,制订计划,并付诸实践,朝着职业目标努力。再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高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专业进行,通过职业定位、择业期望标准的制定、岗位模拟、实训、岗位信息收集、毕业论文(设计)、集训、个人辅导,等等,建立逐步提高的职业规划实施途径。

职业规划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职业前景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职业生涯决策、个人职业发展评价、职业技能实训、实训结果评价与讨论、职业技能熟练程度评估、岗位模拟实训、实训单位评价、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后期职业发展教育、职业能力拓展,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规划能力,促使他们尽早实现社会职业角色的转变,尽早适应岗位的要求。

职业规划教育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是指,职业规划教育都应当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程序、规划技能、职业倾向、职业信息来源等方面的信息;特殊性体现在,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要求也不同;此外,学生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职业规划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还应当因人而异,切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对于复合型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学校可以指定长期、短期,以及近期、中期和远期的计划,将发展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复合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当中,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当强调人文性,这是因为,本书中所论述的复合型外语专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是文化产业类,这就要求,在职业规划课程中,应当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未来职业的特色。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教育,还应当与复合专业相结合,真正打造未来的精英人才。复合型外语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教育的原则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结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计划,全面提高职业规划指导的水平,建立“社会+学校+专业+个人”的职业能力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专业化水平,将发展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还应当指出的是,职业规划教育是发展变化的,即动态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依据社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步。职业规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摸索中不断前进,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指导体系。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赖于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实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育人目标的实现。在浓厚的职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便于为单位发现人才提供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就业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合作互赢、互惠互利,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商务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高。学生深入工作岗位中,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自动化等高科技手段,通过订货、外贸单证、商务谈判等活动,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灵活运用知识。这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赶超的。因此,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在于实践能力的提高。总之,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将岗位需求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联系起来,这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提高其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人的一生中,职业规划并非一次就能完成,它可能会随着人的成长与变化而不断出现,所以,人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要重视和合理运用相关的职业规划策略,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志向以及在职业经历上的经验,面向当今的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逐渐形成经营自己职业的计划,突破就职发展的瓶颈,提高就职技能。” [18]

(二)就业指导教育

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前程,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高校,就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是指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帮助,为他们提供就业趋向引导,提供就业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获得和提高就业能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大学就业指导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提高培养学生终身就业的意识,获得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就业的能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是影响他们就业的关键因素。就业指导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就业观念教育

学生的就业状况,首先取决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当前,中国正处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严峻时期。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多于岗位数量,就业十分困难。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如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岗位期望值过高;对一线城市趋之若鹜,轻视小城市和农村,片面地认为只有大城市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重名利、重地位的思想依然盛行。作为高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应依照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想法,让他们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

对于外语专业毕业生而言,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指出,“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外语专业人才……是时代的需求。”[19]外语专业学生之所以就业难,难就难在就业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差距。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十分重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就必须给予它充分的重视,这也是打破外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瓶颈。从各方面努力培养创新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其中不能缺少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我们应当为学生分析所学专业与就业形势之间的关系,更新学生的就业观念,将其从单纯地依赖外语优势就业的圈子中解放出来。

2.分析就业形式,提供就业信息

分析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就业选择,这在就业指导中也是相当重要的。当今社会,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又由于所学专业之间也存在差异,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因此,有人调侃说:“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是因为,从大学生自身来说,由于很多毕业生学习不积极,懒怠,造成其自身能力不够强,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从社会的需求来看,有些专业毕业生已经达到饱和,甚至供过于求。例如,英语专业毕业生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等等,都推动了英语专业的发展。在2000-2008年,英语专业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有些毕业生业务素质不高,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再加上毕业生较多,由此造成了就业难。事实上,国家紧缺的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生,而是能够有一技之长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即复合英语专业毕业生。正确分析就业形势,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造就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发展的明智的举措。正如本书中所说的,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又由于我国实行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将外语专业打造成“外语+文化类复合专业”的名牌专业,是值得推广的。这样的外语人才,能够满足国家发展文化事业的需求,对于民族文化的兴旺发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提高业务素质,促使学生提高就业技能,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业信息对于毕业生的就业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渠道狭窄,等等,都是造成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为学生正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培养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学生提供岗位需求方面的信息,在学生和岗位之间搭建平台。针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状况,及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从就业形势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信息,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及时为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从而促使学生就业规范化、多样化。

3. 优化专业和就业指导课程,相互融合,实现互补

“高校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市场特点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强调相关领域的知识的融合。只有这种复合型人才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真正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以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立于不败之地。”[20]以社会发展为导向,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强化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纠正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就业形势,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渠道,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课程是承载教学重任的主要媒介,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必然离不开课程。在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须将就业指导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指导功能。例如,开设就业指导、就业技能等课程,系统讲授就业方面的知识。并且将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个体的发展相结合,开展就业个性化方面的指导工作。例如,苏格兰中学于1994年开设了“个人与社会发展”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决策技能和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笔者认为,为学生开设就业技巧、社交礼仪、艺术鉴赏、职业礼仪、职业道德与修养、商务谈判等课程,既满足了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又满足了的就业需求。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外语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法律、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21]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和社会对于他们提出的严格的要求,只有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相衔接,才能够帮助他们成功就业。

(三)创业教育

创业能力(Enterprise Competence)是指,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活动顺利进行,并能够创立和发展一项或多项事业的主体心理条件。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创业教育)的理念。我国提出创业教育是在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可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水平还不够高,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创业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一个具备较高创业能力的人,必然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又是一项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由于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创业教育也会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于复合型外语专业而言,创业教育应当做当以下几点。

1. 创业教育应贯穿在教学和育人过程的始终

“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见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不应仅仅停留于眼前就业、创业难题的破解,更在于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创新,在于实现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统一和结合。”[22]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正如就业指导一样,创业教育也是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一个系统化教育。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门或者几门创业教育类课程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几次讲座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创业教育是一个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教育体系,是一项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它不是由单个环节构成的,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将创业能力培养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时,要求我们既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年级特征从纵向上分层设计创业能力培养活动,又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从横向上分类设计创业能力培养活动。”[23]

创业教育是一项育人活动,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分不开的。创业教育应当从知、情、意、行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上。它是一个系统,从各个层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创业教育应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征,通过个性化教学,挖掘学生的无限潜力。创业教育不能一刀切,而应当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做到人人能创业、人人善创业。这也是当今教育的要求。

2.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大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将专业知识与创业活动有机结合转化实现,能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发潜能、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地超越现实和自我,敢于冲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的集中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寻求最佳答案,他们具有极强的创新创业能力。”[24]创业教育应当融入专业教育当中,与专业教育形成一体化的有效模式。一方面,我们要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的活动融入学科知识的教学中,熟悉学科知识与创业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与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相结合,依托语言文化内容,学习中西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打破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界限,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体现专业教育,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并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让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的内涵和实质、创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还可以组建创业活动中心,举办创业沙龙、创业主题报告,以及成功人士讲座,校友创业联盟,等等。举办创业竞赛,为学生创业提供途径和便利条件。专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动力保障,创业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体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学习内容上讲,创业教育以专业知识学习为核心,专业知识以创业教育为支撑;从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说,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备较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具有较高的创业能力。

3. 创业教育与复合专业的培养相结合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多维度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挖掘。因此,创业教育不仅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还应当与复合专业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创业能力的养成,既要重视外语技能的提升,又要重视复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复合型外语人才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还能够有一技之长。这就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单纯的外语人才的区别。只有充分发挥复合专业的特长,复合型外语人才才能够具有更多的优势。建立科学的创业体系,须与复合专业相融合。在复合专业课程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创业能力。复合专业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优势。创业教育只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挖掘其潜力,才能为学生增添力量,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如虎添翼,释放能量。

4. 创业教育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大批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些新型产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有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是新行业、新领域的主力军,是开发新领域、研发新产品、发展新事业的中坚力量。复合型外语人才创业能力的提高,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这是因为:

“中国文化产业不仅存在高等学历所占比例较小,形不成产学研的结构。从目前的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情况看,尚未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当务之急的需求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文化产业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所以就要培养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25]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开创进取、开拓创新,能够在新行业、新领域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培养文化类人才,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是开发文化这一领域的有效途径。因此,创业教育与我国文化现状相结合,培养出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人才。这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对复合型外语人才提出的要求。

创业教育与区域文化产业之间形成合作链条。通过创业教育,突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进步。同时,区域文化产业园区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创业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园区这一平台,对学生实施教育。其意义在于:首先,拓宽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空间;其次,校内校外实行联动教育机制,互惠互利。

另外,将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校园创业文化,这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特色。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文化节、创意文化作品展示、创业艺术节、创业沙龙、创业设计大赛,等等,形成独特的优势,凝聚独特的精神文化力量,营造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大现风采,把握创业的主动权。

总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有大量的人才进行探索和创新。在文化产业这一领域创业,必须拥有具有较高创业能力的人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抢占世界文化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创业教育是多维教育,是适应社会、院校、专业、个体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能够带动学科发展、区域经济文化增长的育人活动。2010年5月,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本章从课程体系、教材、评价体系,以及职业发展教育体系这几个方面,论述了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这一背景下,如何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改革,是为了向学生输入新鲜的知识,从知识层面上进行的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则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考核和评价,它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反映出学生的发展进步状况,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温度计;职业发展教育是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尽早服务社会,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之一。

【注释】

[1]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和战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

[2]刘正光、何素秀:《外语文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母语文化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61页。

[3]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第55页。

[4]董光壁:《传统与后现代》,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5]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外语界》,2007年第4期,第7页。

[6]李昆明、王缅:《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

[7]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8]胡惠林:《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开发研究》,2006年第1期,第3页。

[9]李怀亮、方英、王锦慧:《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2期,第28页。

[10]吴云助:《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09年2月中,第48页。

[11]陈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17页。

[12]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第53页。

[13]曹红霞:《略论我国校园职业指导的现状与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第6期,第40页。

[14]人力资源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15]王凌云、黄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32页。

[16]宋剑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兴趣测评研究分析报告——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辽宁高职学报》,2014年第2期,第99页。

[17]雷艳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第125页。

[18]宋瑞:《运用职业规划指导策略提高就职技能》,《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82页。

[19]陈凡、段成:《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的课外培育模式》,《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5页。

[20]冷天琼:《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90页。

[21]任强、王琪、魏慧哲:《高质量外语人才需求与培养对接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80页。

[22]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8期,第44页。

[23]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8期,第43页。

[24]纪玉超、林海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解析及多维培养方式》,《教育与职业》,2011年10月下,第83页。

[2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国教育新闻网2010年5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