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文字考释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古文字考释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文字考释的方法,自孙诒让首先总结偏旁分析法之后又有许多先生做过总结,如高明先生《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总结的古文字考释方法有:〔22〕1.因袭比较法:对各个时代字体的因袭关系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的字源和特点,以达到辨认古文字的目的。对卜辞中的字义作出考释,其实就是训诂问题。过去从事古文字考释的学者,大多数具有极好的朴学功底,象杨树达先生就是杰出的代表。

古文字考释的方法,自孙诒让首先总结偏旁分析法之后又有许多先生做过总结,如高明先生《中国古文字学通论》总结的古文字考释方法有:〔22〕

1.因袭比较法:对各个时代字体的因袭关系进行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共同的字源和特点,以达到辨认古文字的目的。2.辞例推勘法:利用文献中的辞例来核校铭文;从铜器铭文的文辞内容,经过分析句义,推勘出应读的本字。3.偏旁分析法:利用分析字体中的偏旁来考释古文字。4.据礼俗制度释字:根据历史上的风俗、礼乐、法律等各种制度考察古文字的释字方法。

张秉权先生《甲骨文与甲骨学》总结的古文字考释方法有:

1.直接指证法:完全凭个人的直觉和在金石古文方面的根砥与修养等,不举任何理由,直接指认某为某字。2.偏旁分析法:即始于孙诒让的分析字体中偏旁的方法。3.比较对照法:用隶、篆、古文和金石古文字作为比较对照的资料来认甲骨文字之法。即罗振玉氏的“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契,穷其蕃变,渐得指归”的逆推法。4.寻绎推勘法:按照一词、一句或一段卜辞的文义,去推求一字、一句的含义,即杨树达所强调的“文义之大安”的具体辞例验证以释读古文字之方法,以及李学勤所说的把释定的字放回原文句中检验是否上下贯通。5.历史考证法:从识别文字入手,进而考证历史。6.类比研究法:注重于所有辞例的类比整理,包括了解其文法结构、词的组成、同类辞句的演变踪迹、词性等。接近林沄提出的不能仅着眼于单条辞例,要对同类辞例作全面收集、排比与分析。

我在拙著《汉字文化学》〔23〕、《现代训诂学探论》〔24〕也总结了考释古文字的方法,认为对古文字的考释工作不外乎两大内容,一是辨字,二是考义。也就是说,首先要辨认字形,知道它是现在的什么字,然后要考释字义。

所谓辨字,就是拿到一个古文字,我们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它是今天的什么字,或是已知的什么字的异体。辨字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与已知的古文字结构相比照,隶定今体。2.偏旁分析法。3.从字形所示字义出发来确定古文字即现在的什么字。

考字义,也常有四大方法。

1.审字形。2.考文例。3.结合文化考义。4.通过一字在其他文字中作偏旁的情况考该字之造字本义。

总起来说,古文字学界对古文字的考释,于字形注重古今对照;于字义则长于归纳求义,明显具有清代朴学传统。对卜辞中的字义作出考释,其实就是训诂问题。所以,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这方面,仍有不足:我们还应该注意结合字在后来的语言中的引申情况来确定字的本义。之所以可以用这个方法辨别字的本义,道理很简单,词义的引申发展总是有一定规律的,找准了它的本义,就能顺利地理清其意义的引申发展线索;找错了它的本义,其意义的引申发展线索就理不清。所以,我们要验证一个意义是不是词的本义,可以试着将其意义的引申发展线索梳理一下。理清了,说明这个意义就是这个词的本义。我在拙著《现代训诂学探论》中将这种方法归纳为演绎的训诂方法之一,请参看。“梳理字义引申发展线索”也是重要的考释古文字方法。

过去从事古文字考释的学者,大多数具有极好的朴学功底,象杨树达先生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运用训诂之排比归纳的方法求卜辞的字义,往往能够把卜辞的字义说得非常通畅。请看甲骨文altalt的用法和杨树达先生的考释结论:

1.alt人与alt人:

《合集》6178:“贞:勿alt人呼伐alt方,弗其受有祐,二告。”

《合集》6409:“丁酉卜,alt贞:今alt、王alt人五千征土方,受有又(佑),三月。”

《合集》5760正:“丙午卜,永贞:alt射百令alt。”

众人:

《合集》24:“辛亥卜,争贞:alt众人立大史于西,奠……月。”

2.alt牛、alt羊与alt牛、alt羊:

《怀》804:“alt大甲牛三百。”

《合集》8959:“alt羊三百。”

《合集》8936:“贞:alt牛于奠。”

《合集》8950:“贞:勿呼alt羊。”

杨树达先生《卜辞求义》下24页谓:alt当释登,读为征,altalt之省文,并谓“此事由今日观之,至为无理,然事实如此也”。〔25〕此杨氏通过排比归纳,认为altalt当同义,于是强谓其字形关系如此。

事实是alt、还是有区别的。alt当释蒸〔26〕,卜辞中主要表示献祭:

《合集》32592:“癸未卜,其延蒸菽于羌甲。”

《合集》30974:“辛酉卜,王其蒸新鬯。”

《合集》38686:“庚寅卜,贞:王蒸禾,无有”。

《合集》34596:“丙午蒸宜。”〔27〕

《合集》34600:“……贞……蒸获”。

《合集》235:“贞:蒸……”

《合集》32542:“……贞……其蒸米于祖乙。”

alt人则可以读为征。

甲骨文alt字表达的是“招集”概念:甲骨文alt字,从左、右手,象两手向中间合拢之状,以此表示“招集”的概念。

吴其昌先生说:“盖alt之言执也,引而申之,则为合也、集也、聚也。……推源其本,alt正象左右两手相合之形。两手相合,故可执也。”杨树达先生谓alt之义为征,乃假alt为登,因为登字从癶,故又省登为alt。李孝定先生说:“盖卜辞亦有作登人者,惟较少见。作alt人者,则多见。何以少数作本字而多数反作省文。至于假借,必取音近。alt、登音固不近也。”屈万里先生说:“alt当读为共,即供给之供也。”〔28〕按:alt在卜辞中多用为“alt人”之alt

《合集》6174:“癸巳卜,alt贞:alt人呼伐alt[方],受有[祐]。”

《合集》7284:“乙酉alt贞:勿呼妇好先于庞alt人。”

《合集》24:“辛亥卜,争贞:alt众人立大史于西,奠……月。”

以上列诸辞,以“执”、“供”释之,皆难通。杨树达先生谓alt假借为登,李孝定先生已驳之,是。

从卜辞中看,alt人除从事征战、担当卫队外,也从事一般的劳作:

《合集》8720正:“贞alt人呼宅。”

这是alt某地之人从事建筑之事。

以上卜辞中的“alt”,皆“招集”之义。

现在我们要谈谈“招集”为什么用“alt”表示,alt象两手向内聚合之形,此正是招集众人所采用的手势。造字者利用人在招集人时采用的手势巧妙地表达了“招集”的概念。

由“招集”引申为“聚积”:

《合集》8936:“贞:alt牛于奠。”

《合集》8949:“勿呼alt羊。”

此二辞言聚积牛、羊等畜。

卜辞中的alt也为族名:

《合集》8947正:“……亥卜,alt贞:王其呼altalt伯出牛,有正。”

《合集》6413:“……alt贞:今altalt征土方。”

《合集》7362:“……卜,亘贞:呼altalt次。”

可见,前人的解释多能把卜辞说解得很通畅,但是,还是没有办法解释altalt的区别在哪里。古文字学研究与训诂学毕竟不是一回事,仅仅满足于能够把字义说通畅,并不见得就说对了,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应该从汉字表意方法、表达概念方法的角度说清楚其所以结构字形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真正把一个古文字考释清楚了。

过去的古文字考释还没有注意有意识地结合汉字的表意方法、表达概念方法去考释古文字,虽然有的先生在说解古文字时已经涉及了字的表意方法、表达概念方法,但从总体上看都还不是自觉的行动。我们有必要利用前辈们考释成果中合理的部分去总结汉字的表意方法,并把总结出来的汉字表意方法、表达概念方法运用于考释古文字之中。结合汉字表意方法、表达概念方法考释古文字能够有效地解决字形对照、归纳求义等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该是古文字考释的又一个重要方法。我在下面的介绍中,很多古文字的考释都是结合汉字表意方法、表达概念方法进行的,请注意体会这一点。向光忠先生主编的《文字学论丛》第四辑〔29〕收入了我的《结合汉字表意方法考释古文字举例》一文,请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