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稿和定稿

审稿和定稿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典,特别是大型字典,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在编写《汉语大字典》的过程中对于如何使字典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动过一番脑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当时那个客观形势下不能够不采用把编写组建立在一些高等学校,分散进行编写工作的方法。同时为终审定稿作准备。复审应该按照编写细则的有关文件对初稿逐字进行审查。

字典,特别是大型字典,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它总是多人分散编写,然后通过编辑的审稿,统一风格,使它逐步达到出版的要求。在编写《汉语大字典》的过程中对于如何使字典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动过一番脑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汉语大字典》的编写工作有它自身的特点:在当时那个客观形势下不能够不采用把编写组建立在一些高等学校,分散进行编写工作的方法。当时不少大型辞书都是用这种办法开展工作的。记得《汉语大字典》开始编写的时候,有四百来人参加,其中只有一位老先生参加过《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的工作,其余的人都没有从事过字典编纂,最初对于如何编纂字典显得茫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加上条件限制,四百多人分散在湖北、四川两省的若干个编写组,各自承担一定的任务,分头进行工作。虽然一开始就制订了编写方案和编写细则,也曾经召开过多次工作会议讨论研究,统一认识;还进行过多次试编,反复审稿,使各个编写组写出的字稿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各个编写组对方案和细则条文的理解仍然有分歧,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出现一些差异。有的把义项分得过细,有的在义项下面又分若干个小项;一部《龙龛手鉴》,各编写组引用的方式就有十几种。由于编写人员的师承有不同,学识有长短,水平有高下,写出来的字稿自然不可能是同一个水准。

要按照审稿的规定,把这两千多万字的稿件逐一审订,达到出版的要求,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1978年审读一批字稿的时候,有一位编辑先生曾经说过:“照你们这样审稿,要五百年才能够出书。”这话虽然说得有些过头,但是道出了字典审稿任务的艰巨性,不能等闲视之。为此在编写工作全面铺开的时候,编委会就已经在着手考虑审稿和定稿问题。在集中了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把审稿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小组初审,省内复审,两省终审定稿。

小组的编写是基础。有位副主编对此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他说:编写组写出的字稿一定要保证质量。这好比油漆工漆东西,第一道漆是钻心漆,不能够马虎,钻心漆没有下好,不管后来怎样补救都是次品或废品。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编委会对编写组提出了“初稿要当定稿编”的要求,而要保证这点,小组初审非常重要。

省内复审是组织省内的编写骨干力量按照编写体例对初稿进行审理,以期进一步提高质量、协调一致。同时为终审定稿作准备。这是关系到字典质量的重要一环,审读的时候提出的意见一定要具体,然后将稿件发回到原来编写组,请他们根据意见研究修改。

终审工作是和字稿的发排紧密衔接的。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终审,终审完毕,字稿交到编纂处,由编纂处组织力量进行编辑发排前的准备。

编写字典,初稿非常重要。编委会提出“初稿当定稿编”就是对编写初稿的要求。由于编写组内人员的水平并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就要求编写组的领导要合理地组织力量,做到人尽其用。水平高一些的可以帮助差一些的,强调以老带新。当时一般提出的检查小组字稿质量的依据有以下三点:

1.旧字典正确的是否继承了?

2.旧字典的讹误是否纠正了?

3.新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吸收了多少?

字典的编写工作以个人执笔为主,按照编写方案和编写细则进行编写,由于编写人员情况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发挥一些老专家的作用,以老专家为骨干,老中青合理搭配组成编写小组。每个编写小组分配一个部首,大部首可以几个编写小组共同承担。但个人执笔仍然是最主要的编写方式。

编写组成员编写的初稿完成后,汇集起来进行组内的初审。虽然是在组内进行,但是换几个人来审读稿件,情况大不一样。将组内人员重新根据业务高低搭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组内的初审,要求按照编写方案和细则逐一对稿件进行认真研究,并且着重找问题,特别强调和已经有的辞书比较,发现异同。可以把字稿的审读分化为以下八个方面:

1.承担的这个部首的字是否都收罗完备了?

2.有古文字形体的字,收列的古文字形体是否妥当?解说是否有利于读者认识字的形体和源流演变?

3.字的异体关系是否有初步的清理?(异体字工作不可能要求在初稿阶段完成。)

4.字的现代读音是否符合普通话的规范?

5.古音标注是否反映了字音的古今变迁?

6.字的义项是否完备?解释是否具有概括性?

7.通假义项是否按照细则的规定收列了?

8.例句的选用是否准确?

这八个方面虽然不能够概括字稿的一切内容,但是它大体上反映了一份字稿的基本面貌。按照这八个方面逐字审读,有的时候一天可以审读好几个字条,甚至十几个字条;有的时候几天也审不好一个字条,这要视字头内容的难易,材料的多少,编写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如果一个小组的几个人讨论了无法决定,还可以临时多组织一些老专家进行“会诊”,一般说来,这种情况是不多的。

小组写出的稿件,要求在旧字典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资料尽量翔实。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以资料而论,虽然在资料建设阶段已经强调资料一定要校对无误,并且提出了若干确保资料准确的意见,但是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资料在抄写方面经不住推敲,时常会发现一些错误。文字的衍、讹、缺、脱是常见的错误,细心一点不难发现,有的是比较深层次的错误,这就要求审读人员有比较高的学术造诣才能够发现。

小组集体研究确定的稿件,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采用油印的方式印成工作本,送到各个编写组和编纂处征求意见。

省内复审,又叫作“预审”,这是相对终审来说的。(1)把省内复审作为审稿的一个环节,是适应当时编写组分散在两个省,为了减轻编纂处终审的压力而设计的。根据编写实践,发现个人或者一个编写组的识见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部首的字稿写成,自己觉得很不错了,换另外一个编写组的人来审读,总会发现一些不足的地方。为了精益求精,集思广益,把省内复审工作作为进一步提高字稿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非常必要。

复审应该按照编写细则的有关文件对初稿逐字进行审查。收字、解形、注音、释义、举例各个方面都要兼顾,不能够偏废。特别是各个编写组解形、注音、释义都采用专人分别编写的方法,复审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字稿在字的形、音、义各个方面是否弥合,有没有矛盾抵牾不一致的地方。

康熙字典》多引用汉唐旧注佐证释义,它那个时代自然不可能利用乾嘉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华大字典》注意到这点,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很不够。复审的时候要注意乾嘉时期到现在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纠正前代字典的讹误。

复核资料是一项繁难的工作。尽管在初编的时候就强调核对资料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字稿的抄写上不免出现一些差错。或是引文错误,或是张冠李戴。如把“疆埸”写成“疆場”,“洪适”写成“洪適”,“《周礼》贾公彦疏”写成“《周礼》孔颖达疏”之类,凡是发现,一定改正。这些虽然不算什么大学问,但是一部字典这类“硬伤”多了,也不能不影响质量。复审阶段也要求对字稿的引书作一番检查和核对。

字典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平衡照应。撰写初稿,只能够从一个编写组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不可能通观全书。但是本编写组所承编部首的平衡照应是可以作到的。预审有必要检查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更大范围内的平衡照应则是编辑发排阶段的任务。

预审一个部首,最理想的是多组织几个人从不同的方面反复审读几次。将发现的问题,不论大小都毫无遗漏地写在字稿上面,再返回原编写组,提请承编者研究,决定去取。承编者和这些字稿打了多年交道,情况比较熟悉。只要态度客观公正,对意见的采纳就能够符合实际。有不同的意见,是审稿过程中常见的,不足为奇,那就留待终审的时候研究解决了。

终审工作最好安排在原编写组进行。如果条件不许可,也要找一个查阅资料比较方便的地方。参加终审的人员,除了原编写组的成员外,还应该有编纂处的编辑和参加过这些部首复审的人员,这样,大家在一起,便于交换意见,统一认识。

由于有复审工作的基础,终审的时候就不必采用逐条审读通过的方式,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意见有分歧的条目上。处理这类条目,无非三种情况:一是同意原编写组的意见,一是同意复审提出的意见,或者两方面的意见都不同意,而另外提出新的意见。不论哪一种情况都应该充分研究,认真讨论,不能够草率从事。例如有一份字稿引用了曹操《精列》的诗句:“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复审的时候认为应该断句,编写组认为断句有困难,可以让读者自己去判断。终审的时候研究了双方的意见,同时考查了近人对这诗的断句,发现确实有不同的断句法。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标作: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乐志》文字略有不同,它的标法是: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中华书局《曹操集》标作: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终审的时候认为,从不同的断句法中选择一种比较合理的断句是能够作到的。联系上下文,分析了当时诗歌押韵情况,决定采用《曹操集》的标点。

除了有争议的地方终审的时候需要着力解决外,对于没有什么分歧的字稿也不能够完全不管。字典的初稿本早在终审之前就分送到各个编写组、编纂处、编辑部和编委手中。大家对情况的掌握还是比较清楚的。哪份字稿好,哪份字稿差,心中不是没有数。对个别编得差的字稿,终审的时候还可以有重点地组织力量审读,作一些补救工作。

终审工作对于前一阶段复审也是一次很好的检查。通过终审,可以发现复审某些不足的地方。有一个不到三十个字的小部首,复审只提了几条意见,认为编得不错。终审的时候组织力量逐一复查,从义项的建立到资料的正误,从解形、注音到用例的选择,大大小小共有三十几处需要改动。当然,这是极个别的现象,但是也说明终审阶段对于复查一下前一时期的工作大有好处。

编辑发排是终审的后续工作。字典各方面的统一主要依靠这道工序来完成。

一个人的识见总是有限的,思想上会有盲区。面对复杂的字稿,很容易顾此失彼,出现罅漏。按照部首分工,一个编辑独立完成一个部首的编辑加工显然是不行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各方面的情况,确定采用分列专项和综合处理相结合的编辑方法。这样有分有合。“多一双眼睛看稿子,总比一个人看好。”实践完全证明了这点。

根据工作的情况,分设了以下一些专项,各个专项都有自己的专门职责。

1.收字排序 《汉语大字典》是按照《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落实编写任务的,这是当时情况下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到了出书的时候按照与《汉语大词典》共同商定的200个部首进行编排。这个专项的任务是将已经收到的五万多个字头按照200部首重新编排,防止重收、漏收和不列目字。

2.解形 负责处理古文字形体的收列和字形解说工作。要求从全书出发检查收列的古文字形体是否有代表性,有无赝品上的文字阑入。在字形解说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合适,是否为大家所公认。

3.注音 按照编写细则的规定核查字稿的注音。重点是现代音的标注是否妥当,中古音反切的选取和音韵地位的标注是否合理,上古韵部的标注有无讹误。

4.异体字 对全书上万组异体字进行初步的清理,作好异体字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

5.通假字 统一各编写组对通假现象的处理,按照编写细则的规定,把不是通假而定为通假的义项删去,把应该建立通假义项而没有建立的补进来。

6.相关照应 对成套条目,如四方、五行、十干、十二支、十二生肖之类,作好平衡工作,在释义的文字上进行统一协调处理。

7.插图 什么地方要插图,什么地方需附图,什么地方需分图,都要认真统一研究。

最后由专人负责综合处理,重点是看形音义的配合是否妥当,义项的建立是否合理,引例与释义是否一致。还要注意“挤水分”,尽量把那些可有可无的文字删去。

这些工作都集中在编纂处进行。任务重,工期长。要使工作协调,顺利进行,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解决好认识问题,作到团结一致;解决好流程问题,避免重复劳动;解决好职责问题,确保工作质量;解决好节奏问题,以利持久工作。

所有的工序完成以后,再由主持编纂处日常业务工作的常务副主编负责审阅签发。

为了确保质量,校样排出以后,还要送请原来承编这些部首的编写组审读。有修改的意见,写在校样上,由编纂处统一处理。负责综合处理的编辑对于校样至少要细看一遍。经过十二个校次,字稿才能够付型开印。

这种终审定稿方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的工作设想出来的,如果条件变了,这种办法未必就能够适用。

根据后来对终审发排工作的总结,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

第一,字典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的各个方面都有这种或那种相关照应,不仅限于成套条目。采用一边审稿一边发排出书的办法,容易出现前后不相照应的地方。特别是前几卷已经出版,后面几卷还在审稿或编辑,如果发现前几卷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想修改也没有法子。等到全书出齐再一检查,这种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会不少。那就只有靠修订的时候再统一改正了。

第二,终审定稿工作的时间应该长一些。《汉语大字典》的初稿编写用了五年时间。那是若干编写组同步进行。而终审定稿必须一个部首一个部首地进行处理。好比一个长颈花瓶,出口比较小。所有的部首都要经过这个长颈的瓶口,所需的时间自然要多一些。一个负责综合处理的编辑一天看五千字,如果送到编纂处的字稿处理得比较干净,没有多少遗留问题,那还可以。问题比较多的稿件作如此要求就难办了。到最后签发,常务副主编一天至少要看一万字,任务重的时候要看两万字。欲速则不达,这样的进度势必走马观花,无法仔细斟酌字稿。为了保证质量,终审定稿工作的时间至少要多于初稿编写的时间。

末了,有一点是新近想到的。那就是编辑的素质问题。编辑发排阶段,编辑是最后一道关口了,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差错消灭到最少最少。许多初审、复审或终审阶段没有发现的问题,到编纂处看到的稿子更多了,可能会有发现,发现了处理不处理,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要处理!决不能够以文责自负为借口,强调编辑只管编辑发排,那些以前应该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不关自己的事,发现了也不管。否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责任编辑

————————————————————

(1) 参看鄢先觉《〈汉语大字典〉的预审工作》,《汉语大字典论文集》,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