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溶合句的生成机制

溶合句的生成机制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独有的人文环境表明,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社会文化格局。本文拟探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朝汉语言接触中产生的特殊句式——溶合句的生成机制。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即溶合句的定义、溶合句的类型、溶合句的生成机制来探讨这一句式。

我国独有的人文环境表明,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社会文化格局。现代社会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统一的国家里,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密切。由于社会群体的频繁接触,反映在语言中的融合混合现象十分普遍,语码转换等不同语言之间接触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研究语言接触的语言变异现象应该是我国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无论是对语言研究还是对民族关系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拟探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区朝汉语言接触中产生的特殊句式——溶合句的生成机制。下面我们分三个部分,即溶合句的定义、溶合句的类型、溶合句的生成机制来探讨这一句式。

一、溶合句的定义

溶合句(portmanteau sentences)是从两种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溶合(hybrid)在一起而生成的一种句内语码转换句。在这种句子中,一种语言的成分兼做另一种语言中的相应成分。请观察下例:

例1 李老师在俱乐部eseo janggireul dupde.

         (在)(象棋+宾格)(下)

  (李老师在俱乐部下象棋呢。)

说者用汉语和汉语的语序(Pr+NP)开始说话,在说的过程中突然转向朝鲜语,并用朝鲜语和朝鲜语语序(NP+Po)把汉语的名词短语(在此例中是名词“俱乐部”)溶合到随后的朝鲜语语法结构中,并把“俱乐部”作为汉语和朝鲜语两种语码转换的过渡衔接桥,把汉语和朝鲜语句法结构衔接起来组成句内语码转换句。换句话,汉朝两种语言的共有成分“俱乐部”成了从汉语语言体系转换到朝鲜语语言体系的一个桥梁,如图1溶合句:

图1 溶合句

二、溶合句的分类

虽然溶合句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算太高,但在日常的朝汉语码转换的交际行为中却是常见的现象。溶合句按照其溶合的结构分为以下三类:

1.Pr+NP+Po类型:这一类型的溶合句是汉语的介词结构和朝鲜语对应的结构因在朝汉语言中的位置词和名词短语的不同语序而溶合后生成的。因为在汉语中位置词和名词短语的语序是“Pr+NP”,而在朝鲜语中却是“NP+Po”,其中“NP”属于同一个范畴的对应的名词短语,那么这一类型的溶合句就以NP为朝汉不同语言结构的过渡衔接桥(在下面的例子中加框部分就是表示过渡衔接桥),形成“Pr+NP+Po”类型的溶合句,如:

例2 李老师在俱乐部eseo janggireul dupde.

  (李老师在俱乐部玩儿象棋呢。)

例3 我们都对学校的改革e daehaeseo gwanshimeul gajgo issseupnida.(对学校的改革我们都很关注。)

2.VC+O+VK 类型:这一类型的溶合句是汉语的动宾结构和朝鲜语的对应结构因其动词和宾语的不同的语序溶合后生成的。因为在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语序为“V+O”的顺序,而在朝鲜语中其语序却是相反,成为“O+V”顺序,其中O属于同一种范畴的对应的短语,那么这一类型的溶合句就以O 为朝汉不同语言结构的过渡衔接桥,形成“VC+O+VK”类型的溶合句,如:

例4 他爸是 jeongug rodong mobeom ida.

  (他爸是全国劳动模范。)

例5 sunheuihante打 电话 reul haessda.

  (给顺姬打了电话。)

例6 他好像 只通知了我一个人 han geos gatda.

  (他好像只通知了我一个人。)

例7 好像 gichaga 晚点 han deushada.

  (好像火车晚点了。)

例4和例5中的汉语动宾结构“打电话”在朝鲜语中是对应于“jeonhuareul hada”其中“电话”和朝鲜语的“jeonhua”是同一个范畴的词,表示相同的对象,因此就用汉语的“电话”作为过渡衔接桥,把朝鲜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结构溶合为一体,形成了例4中的“VC+O+VK”类型的溶合句。例6是汉语句法结构“好像只通知了我一个人”和朝鲜语结构“nahanteman alrin geosgatda”溶合后生成的。朝鲜语“-n geos gatda”格式是由朝鲜语“定语词尾‘-n’+不完全名词‘-geos’+形容词‘gatda’”构成的,它表示“好像……似的”的意思,带有推测的意思。在例7中值得注意的是过渡衔接桥是经过朝汉两种语言语码转换后形成的,是“好像+VP”结构和朝鲜语“VP+修饰词尾‘-ndeus’+动词‘hada’”结构溶合而成的。

3.“CONJ+VP+CONJ”类型:这一类型是在各种类型的复句中连接各分句的关联词与它所连接的子句之间的不同语序导致的结构差异而生成的。在汉语中表示原因、条件、假设、让步等复句的关联词位于子句的首位,而在朝鲜语中却位于子句的后面,因此朝鲜语和汉语的子句结构溶合后生成“CONJ+VP+CONJ”类型的溶合句。如:

例8 因为 路很滑 hagi ddaemune joshimhaeya hagessso.

  (因为路很滑,所以走路要小心。)

例9 只有 多读多练 hayeoyaman 提高写作水平eul halsuissda.

  (只有多读多练,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例10 如果 他来了 hamyeon hoiie chamgashikio.

   (如果他来了,就让他参加会议。)

例11 虽然 他年龄小 hayeodo aneun geoseun manso.

   (他虽然年龄小,但他知道的挺多。)

例8中的连接词“-gi ddaemune”格式是由朝鲜语“体词性词尾‘-gi’+不完全名词‘ddaemun’+与格词尾‘-e’”构成的,附加在谓词词干后表示原因、理由,相当于汉语的“因为”、“由于”;例9中分句的连接词“-yeoyaman”是由朝鲜语“连接词尾‘-yeoya’+添义助词‘-man’”构成的,表示“只有”的意思;例10中“-hamyeon”是由朝鲜语的“连接词尾‘-a’+表示条件假设的连接词尾‘-myeon’”构成的,表示“假如”、“如果”的意思;例11中的“-yeodo”是朝鲜语中表示让步的连接词尾,用来表示条件让步,等于汉语的“虽然”。

三、溶合句的生成机制

在讨论主制耦合句的生成机制(参看《汉语学习》1998年第一期)时,我们说在句子框架形成过程和词汇插入过程中内容词(如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和功能词(如朝鲜语的格词尾等)是有区别的。实际上语言学界很早就把词分为内容词和功能词或者说是开放类和封闭类两种类型。(1)语言习得研究也表明儿童小时候习得词的开放类比习得词的封闭类要早(Brown, 1973); (2)有关失语症的研究表明,布罗卡失语症患者在处理功能词时很困难(如Zurif, 1980); (3)语误研究如“morpheme stranding errors”(如Garrett, 1975)也表明语误的是内容词而不是功能词。这些预示着内容词在大脑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同功能词在大脑中的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不同的,更具体一点说,在话语处理中存在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建构框架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被激活的是功能词类,而第二阶段是构建语义内容的阶段,这一阶段被激活的是内容词。根据话语处理中的这两个阶段,溶合句的生成机制就可以作如下假设:说者在生成溶合句的过程中,首先他按照自己的表述意图建构句法框架。当他建构句法框架以后,作为溶合句生成的第二步,在框架上形成的句法空位上插入内容词。当把内容词插入到句法空位的过程中,如果说话者所提取的内容词也可以作B语句法框架上的插入词,那么说者把所选择的词插入到B语的框架上。这样从A语提取的内容词被合法地插入到用B语建构的句法框架中来,而说者可继续用B语建构框架来完成溶合句的其余部分。

因为功能词是属于封闭性词类,因此功能词所起的作用不同于内容词。如果说话者是用A语开始发话,那么在用A语发话的过程中又开始建构新的B语句法框架,操双语者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但他们必须用B语中的封闭性词类。

例12 昨天从 我的一个朋友 hanteseo i soshigeul deuleossda.

   (昨天从我的朋友那里听到这个消息。)

例13 eoje naeui chinguhanteseo从我的朋友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昨天从我的朋友那里听到了这个消息。)

例12是溶合句,而例13却不是溶合句。这是因为在例12生成的时候开始用汉语的句法框架“Pr+NP”组织话语,并把“我的一个朋友”(NP)插入这个框架内,而朝鲜语的句法框架是“NP+Po”,即名词短语后加后置词“-eseo”,因此说者在汉语句法框架内插入“我的一个朋友”(NP)以后,正好在其后接朝鲜语的后置词,形成“NP+Po”结构,这样把“我的一个朋友”作为过渡衔接桥,把刚开始用汉语组织的结构溶合到后来形成的朝鲜语结构之中,形成“Pr+NP+Po”这样一种朝鲜语和汉语溶合在一起的句法结构,构成朝汉溶合句。例13刚开始时是用朝鲜语句法结构组织话语,在朝鲜语句法结构“NP+Po”这个框架内插入“naeui chingu hanteseo(从我的朋友那里)”,因为朝鲜语是NP后已经存在后置词“-eseo”,而汉语却要求把NP置于前置词后面,因此如果强行把“从”置于朝鲜语结构后就成了不符合语法的“NP+Po+Pr”框架,就是说在例13中不存在从朝鲜语结构溶合成为汉语结构的条件,因此只能在“NP+Po+Pr”后再加上“NP”,构成“NP+Po+Pr+NP”这样一种框架,但这不是溶合句了,因为这里不存在过渡衔接桥,也就是说,能够充当过渡衔接桥的是内容词而不是功能词,功能词是不能充当过渡衔接桥的,因此所构成的只能是一种重复句,即把在开始时用朝鲜语说过的部分结构再用汉语重复一下,然后接着继续用汉语组织话语。

从溶合句的形成过程来看,内容词和功能词参与朝汉语码转换的方式不同。功能词的提取同框架直接相关,因此框架形成时,功能词也就同框架一起被提取,也就是说,功能词并不是同内容词同时提取的。人们在生成溶合句的过程中,可以把A语的内容词插入B语的句法框架所形成的句法空位之中,使之成为溶合句中的过渡衔接桥。值得注意的是,在溶合句中做过渡衔接桥的词语都是内容词,而不是功能词。如:

例14 *路很滑hagi ddaemune gili maeu miggeureoweo joshimhao.

在例14中“-hagi ddaemune”作为朝鲜语的功能词表示原因,但因为它是功能词,所以不能用来作溶合句中的过渡衔接桥。因此,这种句子就不会被操双语人所接受。

有些学者认为溶合句是由转换程序的失误所导致的。当转换程序不能从A种语言地址中提取相关的心理词汇时,转换程序所具有的灵活性就促使它转到B语中去提取同义词或对应结构来代替在A语中未提取到的词项和结构,并把这个词项或结构插入到A语句法框架中的句法空位上,从而形成过渡衔接桥,过渡到B语的框架上去用B语组织话语而生成了溶合句。

但是从朝汉语码转换的例句看,这种观点得不到支持。如本文例3中“我们都对 学校的改革 e daehayeo guanshimeul gajgoiss -seumnida”这个句子是由汉语的“我们都对学校的改革很关注”和朝鲜语的“uri moduga haggyoeui gaehyeoge daehayeo guanshimeul gajgo issseumnida.”这两个句子的结构溶合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汉语句子中的“Pr+NP”结构和朝鲜语句子中“NP+Po”两个结构中的 NP部分作为过渡衔接桥来溶合成一句的,这样句子的前半部来自汉语,而句子的后半部来自朝鲜语。 朝鲜语的“-e daehayeo”是由“与格词尾‘-e’+动词‘daeha(da)’+连接词尾‘-yeo’”构成的,附在体词后,表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汉语的“对于”、“对”。如果这个溶合句是由于语误造成的,那么去掉其中的“对”或者朝鲜语同义格式“-e daehayeo”就应该符合语法,但实际上在例2中去掉其中的哪一个,所生成的句子都不合语法,如:

例15 *a.我们都对学校的改革 guanshimeul gajgo issseupnida.

  *b.我们都学校的改革e daehayeo guanshimeul gajgo issseupnida.

这就说明溶合句的生成不能完全归因于语误。做为朝汉语码转换句,有些句子只有溶合,才让双语人接受。如例2,而如果不溶合,如例15中的a和b,反倒双语人不能接受。

因此溶合句实际上是为避免像“Pr+NP”和“NP+Po”、“VP+O”和“O+VP”等语序上的冲突,而把语序有冲突的结构靠溶合的方式使之协调起来而造成的语码转换所特有的句式。

以上我们从溶合句的角度,探讨了其生成的过程及部分原因。因为言语的生成过程是不断地反馈,不断地调节,不断地按表述意图控制话语生成的过程。这里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Azuma, S.Word Order vs.Word Class: Portmanteau Sentences in Bilinguals, 1992.

(原载《汉语学习》200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