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冷静报道社会热点问题

冷静报道社会热点问题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冷静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刘 军处在改革开放年代,各种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为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时隔不到半年,又刊登了题为《上海首家大学生企业夭折》,指责青年学生“眼高手低”。2000年秋季,上海共有1008名考生主动放弃高考录取机会,人数之多,专业面广,为历年来所罕见。

冷静报道社会热点问题

刘 军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各种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为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那些反映普通百姓呼声和愿望的问题,更是新闻报道追踪的热点。

如何坚持团结、鼓动、稳定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谨慎对待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既为党和政府分忧,又给百姓解难,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近年来,在新闻采访实践中,笔者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正面引导,不随意跟风炒作

改革、发展、稳定是全党、全国的大局,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新时期,记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热点、难点问题虽然随时都有,而且有时炒得很热,但我们的头脑不能发热。特别是对一些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敏感问题,应始终保持慎重的态度,尽量冷分析、软处理,而不去跟风炒作。比如,减轻学生负担、教育收费等涉及千家万户,上海不少市民议论纷纷,有些还给市长写信投诉、举报。对此,记者不是跟着一些新闻媒体简单地品头论足,说长论短,而是坚持正面引导,深入剖析。

教育收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尽管政府对收费标准已有明文规定,但不少学校乱收费现象仍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记者深入学校和街道调查研究,发现乱收费现象的蔓延,不仅政府和学校要加强管理,家长也应增强监督意识。有些家长为了自己的宝贝“公子”、“凤凰”能进重点学校,擅自私下与学校做交易,有的不惜代价送礼品行贿,有的慷慨解囊塞钞票。但是,当孩子进了学校后,有些家长又感到“不合算”,因而再去揭发投诉。针对这种矛盾的心态,记者在报道时既强调政府和学校如何规范收费标准,也提醒每个市民要从自己做起,我陆续采写了《上海中小学收费坚持“五不准”》、《上海将教育收费列为行风评议重点》、《补习班停办,家教业火爆》等报道,对广大市民起到了释疑、解惑作用。

二、坚持实事求是,不以偏概全

有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深入调查,核准情况,坚持用事实说话。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不仅要听取领导部门的意见和观点,还应深入基层倾听普通百姓的呼声和看法;既听反映问题人的正面意识,也听被反映者的不同观点。稿件坚持做到晓之以理,不扣帽子;客观公正,不乱裁决;留有余地,不说绝话。

新闻报道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切忌主观片面性。前一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上海有家报纸开始在头版头条刊登题为《上海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并特意配了评论文章,称赞这些大学生是“未来企业家”。可时隔不到半年,又刊登了题为《上海首家大学生企业夭折》,指责青年学生“眼高手低”。难怪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有位学生说:“新闻媒体一会儿将大学生捧上天,一会儿又将我们踩下地,读后令人啼笑皆非,实在难以接受。”应该看到,大学生创业是一件新生事物,当今社会上许多国有企业、甚至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还时有关门破产,更何况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学生办企业面临一些坎坷和曲折,个别甚至破产,也不足为怪。针对这一状况,记者及时采写了题为《大学生创业“围城现象”发人深省》一稿,客观地反映了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阐明政府和学校支持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广泛拓展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旨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

三、坚持正确疏导,不搞“轰动效应”

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应该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坚持正面疏导、区别对待的办法,决不能简单地在新闻报道中搞什么“轰动效应”。实践证明,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需要正面疏导,区别对待,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处。

2000年秋季,上海共有1008名考生主动放弃高考录取机会,人数之多,专业面广,为历年来所罕见。这种状况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响,广大市民众说纷纭,媒体舆论褒贬不一。为剖析这一不解之“谜”,记者及时赴街道、里弄找了10多名考生谈心,采写题为《上海千余名考生缘何放弃高考录取机会》,说明了不愿去外地高校、追求名牌大学效应、不看好专科高职是考生放弃入学机会的主要原因。正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胡启迪教授所说:“上海千余名考生放弃大学录取机会,这一件事若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肯定被人们视为‘天方夜谭’。那时,平均20位考生中才产生一位本科生或大专生。如今,广大考生不再挤独木桥,大学录取率年年攀升,还有民办高校垫底,考生尽可以对大学和专业挑挑拣拣,今年挑不到称心的学校和专业,准备明年春季再考,这样可充分发挥考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想,新华社这条消息对落榜生会有所安慰。”现在考生录取机会多,选择余地宽广,并非一考定终身,应该说这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丰硕成果。

(刘军系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