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用“夸张”

巧用“夸张”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巧用“夸张”——形象巍然夸张作为修辞格,在写作中主要为了歌颂或暴露某种事物,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夸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特征,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标题中,运用“夸张”,更加突出描写对象的形象,使印象鲜明深刻,或对某种事物表达强烈的憎爱感情,以引起读者共鸣;或为了渲染气氛,引起了联想。

20.巧用“夸张”——形象巍然

夸张作为修辞格,在写作中主要为了歌颂或暴露某种事物,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夸大或缩小描写对象的特征,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标题中,运用“夸张”,更加突出描写对象的形象,使印象鲜明深刻,或对某种事物表达强烈的憎爱感情,以引起读者共鸣;或为了渲染气氛,引起了联想。请看三则新闻标题

《犹如一声惊雷 这一刻北京窒息了》

   《齐鲁晚报》2008年8月19日

《鸟巢一长叹 传媒当深思》

   《新闻记者》2008年第9期

《震惊世界的10分钟》

   《羊城晚报》2008年8月20日

《新闻记者》的标题以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虚构了“鸟巢一长叹”,却抓住了现场的本质特征,让人想到刘翔伤退北京奥运,愕然、震惊、伤感、惋惜……中国民众因此产生的巨大反应,说明刘翔绝不仅仅是一名体育明星,自雅典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承载了太多诸如国家荣誉、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内容……作者从生活出发去驰骋想象,进行夸张,所以,不仅不觉得失真,反而将要表现的思想意义,表达得十分充分和深刻。

又如《齐鲁晚报》的标题《犹如一声惊雷,那一刻北京窒息了》,作者运用比喻的表现手法,将刘翔因伤退赛的消息看做是“一声惊雷”,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迅速传开。这一刻,北京因刘翔而“窒息”。显然,“窒息”的夸张,活灵活现,恰到好处,这是作者深入社会,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坚持了严守真实性的原则,不是信口开河,无中生有。从而让读者感到“夸中有节,饰而不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