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种辞趣盎然的语用变异句式

一种辞趣盎然的语用变异句式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种辞趣盎然的语用变异句式——同形回复句一、同形回复句题解语句修辞是语用者利用各类句法结构形式和句法组织手段适境选择,合理调配,建构言语表达的基本功能结构单元以兑现语用意图,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语言行为。那么,“同形回复句”就是一种在句法单位的编码形式中着意追求通过句子语表形式回环往复“形趣”,强化句子语义内容对比映照“意趣”的变异语句修辞形式。

一种辞趣盎然的语用变异句式——同形回复句

一、同形回复句题解

语句修辞是语用者利用各类句法结构形式和句法组织手段适境选择,合理调配,建构言语表达的基本功能结构单元以兑现语用意图,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语言行为。“同形回复句”是在语句编码形式中采用“辞趣”手段,着意调配形成句法结构循环往复形式趣味,以鲜明句义表达的语用句法组织形式。

按照“二元修辞学”理论体系,在修辞本体系列各分支领域如语音修辞、语词修辞、语句修辞、语格修辞、语篇修辞、语体修辞中,都毫无例外、二元互补地存在着常规与变异两大方式序列。常规修辞体现着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变异修辞体现着语言运用的特殊规律;常规修辞满足人们一般的、规范的表达需要,变异修辞满足人们特殊的、创新的表达需要。“同形回复句”侧重于追求句法编码形式中美学信息的生成,并通过这种美学意味来提升语句修辞效应,有别于一般的、常规的语句修辞方式,属于变异语句修辞形式,是语句修辞领域中与常规语句修辞方式相对应的变异修辞方式中的一种。[1]请看语用实例:

①人类属于地球,地球不属于人类。

(中央电视台二套《地球故事》栏目公益观念广告标语)

②医院“抢救”病人,谁来“抢救”医院?

(《宁夏广播电视报》新闻标题,2007年10月29日)

例①例②都是复句,在表达特定句义内容的同时,着意构建了前后分句循环往复的句法组织形式,饶有趣味,能引发读者的语言审美情趣,激发解读兴趣,提升传播效益。并且因为采用“有意味的形式”[2],而使句义内容得以鲜明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种通过特殊编码形式在语言单位理性信息传递的同时,侧重其所隐含的美学信息的修辞效应的发挥[3],有别于常规表达方式。常规表达方式一般只侧重于理性信息的顺利传递,不依赖于附加信息的作用。

同形回复句是在句法组织形式的建构中追求美学意味而形成的,这正是“辞趣”方式在句法修辞领域的体现。“辞趣”是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创设的一个与“辞格”并立的修辞方式术语。他把“辞趣”界定为“就是语言文字本身的情趣的利用”,指出:“我们在辞趣论里所要讨论的,便是如何利用各个语言文字的意义上声音上形体上附着的风致,来增高话语文章的情韵的问题。”[4]陈望道先生根据“语言文字的义音形三分法”,把“辞趣”划分为“音趣”、“形趣”、“意趣”三种形式。[5]

“辞趣”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辞趣现象,二是指辞趣手段。准确理解和使用“辞趣”这一术语,应该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辞趣”并非“词趣”,“辞”的范围应该是一切“语言文字”单位的,“辞趣”的“趣”应该是体现在、使用在语音单位、文字单位、词法单位、句法单位中的。“趣”是语言美学情趣,是在理性信息之外通过“各个语言文字”单位特殊的编码形式透露出来的美学信息。这种通过特殊编码形式追求附加的美学信息的修辞方式就是典型的变异修辞方式。这一点从陈望道先生将“辞趣”与“辞格”(辞格都是变异的)两个术语的并立使用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辞趣”应该是指利用特殊的语言文字编码形式本身所隐含的情趣(美学意味)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变异言语现象和变异言语手段。那么,“同形回复句”就是一种在句法单位的编码形式中着意追求通过句子语表形式回环往复“形趣”,强化句子语义内容对比映照“意趣”的变异语句修辞形式。

另外,根据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的语用学“会话理论”之“合作原则”理论,也可解释同形回复句的变异修辞机制,证明其是一种变异语句修辞形式。“合作原则”有四项准则,即质的准则、量的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6]格赖斯认为,遵守以上准则,交际正常展开,产生常规会话含义;如果有意违背某项准则,就会产生隐含的、非常规的语用含义。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隐含在传递“理性信息”的编码形式之中的潜在信息、美学信息、风格信息等修辞的“附加信息”。十分明显,这种隐含的、非常规的语用含义,是通过“有意违背”或曰“准则的逆用”[7]曲折地透露出来的,实际上,就是非常规地变异地表达出来的。广而言之,同形回复句这种通过特殊的语句编码方式着意追求句子“语表形式”下隐含的“言外之意”即美学信息的修辞取向,就是“方式准则逆用”的语用取向的具体体现;而同形回复句所生成的“形趣”兼“意趣”,正是语句编码中“形式准则逆用”所隐含的语用含义,所生成的修辞附加信息。同形回复句的修辞侧重点就是发挥这些隐含在特殊语句编码形式中的附加信息(语言美学信息)来提高语用效益的。

二、同形回复句例解

将同形回复句归入变异语句修辞方式序列,是因为它是一种句法领域里的变异修辞形式,是“辞趣”手段在句法修辞领域中的使用,是句法编码形式中“方式准则的逆用”,其所侧重的是句法美学信息的提取和利用。同形回复句多为复句、紧缩句形式,往往形成有趣的“对句”。主要有以下三种语用形式。

(一)关照同形回复句

在复句的句子语表形式编码中,有意形成前后两分句句法格式上同形循环往复“形趣”,以强化句义内容相映生辉“意趣”的,是关照同形回复句。例如:

①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中国之美。

(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解说词,2005年4月)

②人类属于地球,地球不属于人类。

(中央电视台二套《地球故事》栏目广告标语)

③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

 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王常在编《谚语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73页)

④敢思想,所以有思想;敢争先,所以能领先。

(中央电视台一套步森男装广告口号,2008年4月19日)

⑤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奔腾主编《不生病的实用家庭食谱·序》,北京出版社,2008年6月版)

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广州好迪化妆品广告口号)

⑦无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总能带动世界的脚步。

(美国IBM公司广告标语)

⑧“现在的年轻人是爱一行,干一行。”白芳的语气有些无奈,“但是怎么可能有那么多的机会和那么宽松的环境使你自由选择?我们只能干一行,爱一行。”

(《宁夏广播电视报》文章,2007年9月24日)

例①通过“不到……不知……之A;不到……不知……之B”这种前后分句句法结构同形循环往复的句子格式,有力地突出了新疆的“大”和伊犁的“美”。由于“同形环复”格式所蕴涵的回环对应、相映成趣的句法美学意味,使人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因而,央视专题节目中的这句赞语,一时间在天南海北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成了新疆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例②是一个同源摹拟句,其语用来源是: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位印第安酋长曾告诉人们“地球并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却属于地球”。[8]央视公益观念广告借用、摹拟这一著名的印第安箴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善待地球”。本例公益观念广告通过这种两个分句语表同形回环往复、语义相互呼应的句式,强化了人类与地球依存关系之语义表达的鲜明性,并且易于记忆,便于流传。例③是句谚语,通过句法结构之“形趣”,彰显了语义表达之“意趣”,哲思精警,循环映照,耐人寻味。例④通过句法形式的回环呼应,醒目地展示了事物之间的逻篇联系和哲理内涵,鲜明地传播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例⑤的句法结构“生活的理想”与“理想的生活”,语表形式循环往复,语义内容相互辉映,饶有“趣”(形趣兼意趣)味,使人容易记住。例⑥这则广告,修辞的侧重点就是追求语句编码形式上的“形趣”,强化句法成分“好”在分句中的前后辉映,从而给广告受众留下鲜明印象。例⑦与例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有意形成句法成分在前后分句中的回环呼应,彰显语义表达效果,制造句法形式“有趣的意味”。其修辞意图都是利用同形环复句所蕴涵的句法美学信息,提升广告传播效益。例⑨“干一行,爱一行”是常用熟语,“爱一行,干一行”则是其变异形式。在同一句群中将这一固定短语语序倒置,构成两个对应句式,对比使用,不仅表现了不同人群的思想境界、行为理念的不同,富于哲理思辨色彩,耐人寻味,而且形成了“同形循环”语用格式,富有句构形式上的意趣美。

(二)对比同形回复句

在复句的句法编码形式中,有意形成前后分句同形回复“形趣”,以增强句义对比的鲜明度,体现某种对比思辨“意趣”的是对比同形回复句。例如:

①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台词)

②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

(海王银杏叶片广告)

③每年两会召开之时,文艺界的明星委员们就会受到格外的关注。因为无论何时,他们都是各方媒体追逐的对象:出席了是新闻,缺席了也是新闻;提案的是新闻,不提案的也是新闻……

(《明星委员有话说两会提案大观园》,载《宁夏广电视报》,2007年3月22日)

④聊到粮食工作,记者的职业习惯又上来了:“王厅长,你觉得咱们的粮食工作和国外同行有什么不同?”

王三丰说:“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将仓库装满,人家考虑的,是如何将仓库腾空;我们的思想,粮食入库是终结;人家的思想,粮食入库是开始。”

(南台长篇小说《废话艺术家·王三丰》,载《宁夏广播电视报》,2007年10月1日)

⑤邓小平说过:“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有了好的制度,坏人也难做坏事。”

(《宁夏广播电视报》,2006年6月29日)

⑥医院“抢救”病人,谁来“抢救”医院?

(《宁夏广播电视报》新闻标题,2007年10月29日)

⑦最国际的中国商学院最中国的国际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广告,《人民日报》,2008年9月25日)

例①是一句广为流传的电视剧台词,前后分句句法格式回环对应,相映生辉,洋溢着形式趣味、美学信息;句义内容正反相参,鲜明对比,充满了思辨色彩、哲理意味。在句法修辞“形趣”与“意趣”的着力追求中,此例可谓是“形”“神”兼备,相得益彰。例②采用对比同形回复句格式,不仅充满句法形式趣味,而且句义内容鲜明对比,有力地凸显了广告主题——海王银杏叶片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功能。例③通过趣味盎然的句构同形回复正反对比,凸显了“两会”期间文艺界的明星委员们受关注的程度。例④通过同形回复对比思辨,更加鲜明地展示了国内、国外粮食部门经营理念的差别,风趣地道出了差距所在。例⑤邓小平的话,充满对比思辨意味,鲜明地、深刻有力地说明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例⑥的新闻背景是:针对部分急诊病人接受救治后一直拖欠医疗费的现象,贵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成立讨债队。巨额的抢救费无法收回,成为许多医院的沉重包袱。接受采访的医务工作者表示,医院先救人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生命一旦失去便不可挽回。但医院抢救病人后如果收不回钱,谁来“抢救”医院呢?这一有着因循联系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以对比同形回复句式为新闻标题,既有句法形式回环呼应趣味,又兼因循关联,思辨问难意味,很能吸引读者,有效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益。例⑦这则广告的背景是: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曾说过,“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记上一笔!”因而才有“最国际的中国商学院,最中国的国际商学院”的广告说辞。该广告最能打动人的,是隐含于回环往复句法格式中的语言美学情趣和通过回复对比所形成的广告主题的鲜明度。

(三)首尾同形回复句

在语句语表形式的组织编码中,有意形成首尾语词同形回复“形趣”,以强化句义内容对比映照、首尾呼应“意趣”的,是首尾同形回复句。例如:

①“民心”工程,取悦民心

(《赤峰日报》新闻标题,2001年8月4日)

行动计划贵在行动

(《中国教育报》新闻标题,2004年3月31日)

③“牛”票很牛

中国的牛年春节将至,法国邮政总局1月10日在巴黎邮政沙龙举行了中国牛年生肖邮票发行仪式,目的在于与广大旅法华侨华人共同分享中国传统的春节欢乐。

(《人民日报》新闻标题,2009年1月12日)

④海洋馆是否有点“海”

(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30分》节目标题,1998年7月5日)

⑤悬空寺有点“悬”

(中央电视台一套《传媒链接》节目标题,2001年4月29日)

⑥退保晚一天待遇大不同

“犹豫期”内别犹豫

(《宁夏广播电视台》文章标题,2008年5月21日)

例①句首的“民心”是定语,句尾的“民心”是宾语。例②句首的“行动”是定语,首尾词语词形词义完全相同,首尾呼应,趣味盎然,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主题,很能吸引读者眼球。例③“牛”票很牛,两个“牛”字首尾环复,前后呼应,妙味天成。其实句首的“牛”是名词(“牛年邮票”的缩略语);句尾的“牛”是形容词(牛气),二者词形相同,首尾相应,别有妙味。例④句首“海洋馆”的语素“海”与句尾形容词“海”巧妙对应,首尾回环,妙味天成,机智委婉地批评了“海洋馆”建设中的浪费现象。例⑤两个“悬”字首尾环复,“形趣”鲜明,“意趣”凸显,有力地唤起了人们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度关注。例⑥“犹豫期”是保险行业制度,即投保人在收到保单正式文本签字起十天内,可以无条件申请解除合同,并取回已缴纳的全额保费。一旦过了犹豫期再退保,保险公司通常要扣除较多的费用,投保人的损失很大,因而,报纸标题如是说。“‘犹豫期’内别犹豫”,既凸显主题,又首尾回环相顾,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

(原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注释】

[1]参见许钟宁《一种高频语用变异句式——同源摹拟句》,原载《修辞学习》2008年第6期。

[2]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具有美质的“有意味的形式”。见克莱夫·贝尔著《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页。

[3]王德春、陈晨著《现代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441~445页。

[4]见陈望道箸《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29页。

[5]见陈望道箸《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第229页。

[6]见索振羽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56页。

[7]余维先生认为,出于变异修辞需要,有意违背语用“准则”,谓之“准则的逆用”。见余维撰《修辞的语用学》一文,载中国修辞学会编《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559页。

[8]《宁夏广播电视报》,2003年4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