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朗读学应有独立的体系

朗读学应有独立的体系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朗读学应有独立的体系是不是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是判别某个学科有无自立能力、是否已经成熟的重要标志。朗读学的建立,是以历史上的朗读现象和现实中的朗读活动为基础的。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相比,朗读学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朗读学自身包含的各类体裁的文字作品中,它又有普遍性。

第四节 朗读学应有独立的体系

是不是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是判别某个学科有无自立能力、是否已经成熟的重要标志。

朗读学的建立,是以历史上的朗读现象和现实中的朗读活动为基础的。它的理论体系,是多少代、多少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多少人、多少次体会的结晶。在这理论体系里要包括:朗读学的目的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朗读特征、朗读过程、朗读技巧,以及朗读规律等等。当然,就朗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而言,则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

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相比,朗读学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朗读学自身包含的各类体裁的文字作品中,它又有普遍性。某一体裁文字作品的朗读,带有自己的个性,而恰恰在个性中,又有朗读学理论体系的共性寓于其中。不弄清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和联系,便无法说明和理解朗读学的理论。

根据我们的认识,要建立朗读学的理论体系,必须着重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根据马克思主义语言理论,语言是为整个社会、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的,它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但是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使用语言的人却有不同的阶级地位、阶级属性、阶级需要、阶级的思想感情。表现在有声语言上,人们总是带着本阶级的理想、情操、道德、愿望进行语言交流的。斯大林说:“语言作为人们在社会中交际的工具,同样地为社会一切阶级服务,在这一方面表现出语言对各个阶级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人们、各社会集团、各阶级对于语言远不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极力利用语言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把自己的特殊词汇即特殊术语和特殊用语,强加到语言中去。”[5]除了改变一些词汇和用语之外,还经常在语言中融入自己的态度和感情。文字语言的同一句话,用有声语言表达,却既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这是由使用有声语言的人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审美要求决定的。同一篇文字作品,我们可以鲜明、生动、情意盎然地朗读,而有的人也可能会平板、冷漠、鄙视厌恶地朗读。这就是对语言内容采取了不同态度的结果。我们的朗读学,担负着崇高的使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摒弃非无产阶级的污泥浊水的污染。即使某些进步的作品,里面的消极面也不会受到我们的青睐。这就是说,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可以铸造反映一定社会意识的作品,形成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二者都是不可忽略的。

二、朗读的时代要求

朗读的有声语言必须体现作为朗读材料的文字作品的主旨。文字作品是历史的、时代的产物,即使有深远的影响,也不会是超越时空局限的。朗读也是如此,时代不同,要求也不同。远的不说,近代的情况就很明显:私塾的朗读,更多的是自我体味,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那样,甚至连句子都背错了也还不知道。“五四”时期的“国语”朗读,很不自然,带着白话文刚刚兴起的稚气。战火纷飞的年代,朗读多少总要染上些战斗的色彩。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以抑制不住的胜利的喜悦、站立起来的自豪感进行朗读。至于“文化大革命”中朗读“语录”,不惜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不啻是对真理的践踏,也更是对朗读的侮弄,不符合朗读的时代要求。“四五”运动中的朗读,叩击人民群众奋进的心弦,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今天,我们不能不以人类最进步、最伟大的阶级——无产阶级的要求为标准,从选材到思想内容、从朗读的态度上,都要为宣传、昭示共产主义思想这一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服务。朗读,只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情操、道德、纪律,才能为自己不断获得永不衰竭的能量,在社会主义的通衢大道上放热发光,百花齐放。

某些朗读,尽管在技巧上有声音形式的外壳,但里面如果是资产阶级腐蚀了的东西,是卑微的心灵、灰暗的情调、低级的趣味、虚假的热情,不能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率领的向共产主义进发的浩荡大军鼓士气、壮行色,那么,这种技巧再高超,也要被时代的列车远远地甩在后边。因为这是与时代列车奔驶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三、朗读的基本规律

朗读学的理论体系必须揭示朗读的基本规律。朗读学的理论体系特别强调: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感受是关键;感情要运动,声音要变化,状态要自如。

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字作品就不可能融入朗读者的内心,就不可能变成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没有目的的统率,朗读的有声语言就会飘忽不定,甚至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性声音;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其中一定要饱含朗读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有思维过程、心理变化,特别是感受过程,才能为形之于声准备好有机性依据;若没有感情的运动,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应有的色彩和感人的力量;声音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表达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志,才可能引人入胜,听而不厌;在朗读中一旦状态不自如,心中物不能化入有声语言,驾驭声音心有余而力不从,便会“出师不利”,或善始而不能善终。所有这些都是互相联系、互为依托的,根本不能割裂开来。朗读中,也总是在胶合之中分析,在分析之中贯穿,各部分之间,只能综合,而不应肢解。

四、朗读的功能

朗读,以其公有性基础学科的特点为全社会广泛应用。在应用中,人类会逐步认识它的功能。人类要掌握知识才可以进步,共产主义也只有接受人类的广博知识财富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朗读,正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人类用语言交往,在交往中组织社会,改造自然,而朗读,就在这交往中,成为宣传教育、陶冶感染人类的一个重要手段。从个人来说,朗读不但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而且是了解作者、丰富自己、吸引听者的有力纽带。朗读的功能,不论其广度和深度,都不亚于文字作品本身。当然,这与朗读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关,也同朗读者和听者的文化素养、语言造诣有关。

【注释】

[1] 岑麒祥:《语音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2]P.B.邓斯、E.N.平森:《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309页。

[4]《广播工作和语言规范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第656页。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第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