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名的指号过程的改进方案

专名的指号过程的改进方案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专名的指号过程的改进方案一、实例分析我们以“钱钟书”这个专名为例,分析专名的指号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和关系。

第五节 专名的指号过程的改进方案

一、实例分析

我们以“钱钟书”这个专名为例,分析专名的指号过程所涉及的因素和关系。

在刚刚命名后,人们使用“钱钟书”来指称钱钟书其人,涉及的指称方式有两种,即间接指称和直接指称。在间接指称中,“钱钟书”因“钟情于书”这一涵义而与对象关联。“钱钟书”与“钟情于书”存在图像关系,“钟情于书”与钱钟书其人存在索引关系。在直接指称中,人们用“钱钟书”来指称钱钟书其人,“钱钟书”与钱钟书其人存在象征关系。(见图9)

img10

图9 “钱钟书”的直接指称和间接指称

在钱钟书发表小说《围城》后,对于有些专名使用者,钱钟书有两种涵义,其一是“钱钟书”的间接涵义“发表小说《围城》”,其二是“钱钟书”的直接涵义“钟情于书”。直接涵义就是与专名有图像关系的涵义;间接涵义就是通过专名的所指对象对与该对象有索引关系的该对象经历的某事实的指称(见图10)。

img11

图10 “钱钟书”的直接涵义和间接涵义

对于“钱钟书”具有间接涵义“《围城》的作者”的那些专名使用者来说,就可以依据该间接涵义来指称钱钟书其人(间接指称),也可以用专名“钱钟书”来直接指称钱钟书其人(直接指称)(见图11)。

img12

图11 “钱钟书”的指称方式

同样,在钱钟书创作和发表《管锥篇》、《谈艺录》后,专名“钱钟书”就具有间接涵义“《管锥篇》、《谈艺录》的作者”;在钱钟书当选为中国社科院的副院长后,专名“钱钟书”就具有间接涵义“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二、改进理论与摹状词理论和因果理论的关系

在解释专名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上,摹状词理论和因果理论是主要的两个理论。

摹状词理论可以表述如下:与每一个专名相联系的是一个或一簇摹状词,满足这个或者这簇摹状词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对象就是该专名的所指。摹状词理论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它没有说明摹状词与专名是如何联系的。例如,与“亚里士多德”相联系的摹状词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摹状词理论中,这一联系是前提,没有得到解释。第二,与专名联系的是一个还是一簇摹状词,摹状词理论摇摆不定。因为如果是一个的话,就排除了其他摹状词作为指称依据的可能性,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是一簇的话,这个范围很难界定。第三,作为涵义的摹状词,无论是一个还是一簇,其功能主要是说明符号与所指的对应关系,从而排除了使用者在指称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忽略了涵义的具体的、语境的性质,摹状词理论无法完满解释很多现象(例如空指现象),从而削弱了该理论的解释力。

因果理论可以表述如下[28]:一个在某个特定场合使用一个名称“NN”的说名称“NN”话者在下述条件下指谓某个事项x:有一条保持指称的因果链条,这一链条可从说话者在那个场合的使用最终追溯到在一个获取名称的活动(例如明确的授名或较为渐进的形成绰号的过程)中所涉及的那个事项x本身。因果理论认为,连接专名和所指的并不是涵义,而是一根历史的因果的“链条”。这根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就是一次具体的使用。

克里普克是这样解释他的历史因果理论的:

有一个人,例如,一个婴儿诞生了;他的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名字。他们对朋友们谈论这个孩子。另一些人看见过这个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谈话,这个名字就似乎通过一根链条一环一环地传播开来了。在这根链条的远端有一位说话者,他在市场上或别处听说过理查德・费因曼,尽管他想不起是从谁那第一次听说费因曼,或者曾经从谁那听说过费因曼的,但他仍然指称费因曼。他知道费因曼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某些最终要传到那个人本人那里的信息的确传到了说话者那里。即使说话者不能唯一地识别出费因曼,他所指称的仍然是费因曼。他不知道什么是费因曼图,也不知道费因曼关于粒子的成对生成和湮灭的理论是什么。不仅如此,他还很难区分盖耳曼和费因曼这两个人。但是他不必非知道这些事情不可。反之,因为他是某个社会团体中的一员,这个社会团体一环一环地传播着这个名称,由于这个关系他就能够建立起一条可以追溯到费因曼本人的信息传递链条,……[29]

历史因果理论坚持专名与所指对象的直接指称,从而将依赖涵义的间接指称完全排除在外。而事实证明,这条历史因果链条并不能保证指称的成功(参见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第二小节中关于指称转移的分析),因为指称和专名使用者对对象的认知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因果链条的解释强调语言使用者在整个专名意义的社会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专名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被当做是一个在命名之初就被包裹在一起的整体,在专名的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传递。这种历史因果链反映出该理论所持有的一种传导的社会意义观:说话人将意义置于词语之中,传送至听话人,然后由听话人从词语中取出。在这里则是将专名与对象之间的联系随着专名一同传导给听话人。这种意义的“传导隐喻在逻辑上意味着身体和思维的分裂、形式和内容的分裂”[30]。同时,这种传导隐喻式的意义理论也意味着意义传播的单向性:接受者被视为被动的。[31]

从克里普克上面的这段理论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这种传导式意义观而导致的解释不足的地方。例如,文中提到“在这根链条的远端有一位说话者,他在市场上或别处听说过理查德・费因曼……”克里普克在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听话者听到的具体内容,但是显然,他所听到的不只是“理查德・费因曼”这个名字,而是有与名字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就与说话者和听话者对指称对象的认知相连。然而,这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却被忽略了。

又如,文中提到“尽管他想不起是从谁那第一次听说费因曼,或者曾经从谁那听说过费因曼的,但他仍然指称费因曼。”这里的指称是指他在使用“理查德・费因曼”这个名字时指称的是这个人,但是这个指称显然应该是与听者一起建构的指称。

在改进方案中,专名既有指称,又有涵义,通过图像关系和象征关系解释了指称和涵义是符号的不同属性,从而为专名意义的指称论和涵义论的区分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该方案解释了直接指称和间接指称两种方式的理据,为说明专名的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理论各自的合理性和片面性提供了论据。该方案最为创新之处是解释了专名依据所指对象而获得的间接涵义和依据间接涵义而实现的对所指对象的间接指称之间的关系,它充分说明了意义与交流双方对对象的认知是同一个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