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王鸣摘要:霍尔顿是一名中学生,由于与环境格格不入,放弃学业而流浪在纽约街头。1 不适应环境的主人公由于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困惑和迷惘,霍尔顿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这种寻求建立同伴友谊以及孤独的年轻人同时关注着对纯真的保护再次点明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意象主题。

简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

王鸣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4)

摘要:霍尔顿是一名中学生,由于与环境格格不入,放弃学业而流浪在纽约街头。他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的代表,通过分析他的心路历程,可以反映美国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关键词:塞林格;困惑;垮掉的一代;顿悟;成长

塞林格在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时给主人公命名为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意思是在“田地”(field)里“抓住”(hold),霍尔顿向往东方哲学,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反映了美国青少年的心声,他们空虚、苦闷、彷徨、抑郁,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以抽烟、酗酒、荒废学业、满嘴粗话以及搞女人等来发泄不满,以示反抗,但他们垮得还不彻底,还没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可以看出,霍尔顿的内心世界经历着种种冲突,他希望天真无暇的孩子们保留特有的敏锐和纯洁,抵挡不道德的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势利,渴望自己的生活富于哲学意义和崇高精神,把人性从邪恶中拯救出来。

1 不适应环境的主人公

由于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困惑和迷惘,霍尔顿显得与环境格格不入。霍尔顿是一名潘西中学的中学生,这是一所贵族学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他对自己被潘西中学开除不是感到愤怒,而是感到有趣,毫不在意,对生活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对于成人的肤浅和充满陈腐的观念十分厌倦。在霍尔顿与老师和校长的对话中,虽然他们是善意的,但他们说话和思维内容却很陈腐,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浅薄和无知,霍尔顿难以接受这些成年人的所谓的“真理”。霍尔顿在评论这些时,表示出“与他年龄不相称地玩世不恭”,这种玩世不恭产生于潜在的不安全感和挫败感,读者感到,讲述者似乎是一个老于世故、敏锐的成年人,而不是17岁的男孩。这是一个天性诚实正直的少年,从不隐瞒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在霍尔顿的词汇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是“假模假式”。潘西中学的广告是一幅一个小伙子骑着马跳跃篱笆的画,下面写着:“自从1888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这在霍尔顿看来,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潘西中学是不诚实的,被宠坏了的孩子的收容所,而不是想成为理想化骑士的人该去的地方。

2 对友谊和纯真的寻求

出于一种孤独感,霍尔顿十分渴望温情和得到任何种类的友谊。霍尔顿离开老斯宾塞家回到自己的宿舍,开始玩抚他的那顶红色猎人帽。他把帽子的鸭舌转到脑后,开始阅读萨克·迪纳孙著的《非洲见闻》,这位中学生看过不少书,如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哈代的《还乡》等等,最喜爱的作家是哥哥D.B.,这顶帽子象征着霍尔顿幻想逃避现实,富有个性,暗示他对友谊的寻求,这种友谊可以指与书的友谊,也可以指与真正的人的友谊。并非只有成人世界令霍尔顿厌倦,他的俩个同龄室友:阿克莱和斯特拉德莱塔同样念他十分敏感,阿克莱的个人习惯,不修边幅,而斯特拉德莱塔只是外表干净让人反感。霍尔顿感到孤独,他试图从他们那里寻求同伴友谊,但却无法找到相融的共同点,当他听到斯特拉德莱塔现在的约会伙伴是他以前的邻居琴·加拉格时,备感忧虑,他想保护琴的纯真,不受堕落的斯特拉德莱塔的影响。这种寻求建立同伴友谊以及孤独的年轻人同时关注着对纯真的保护再次点明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意象主题。霍尔顿对琴的感情十分矛盾:一方面,他似乎不能确定与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容忍琴与像斯特拉德莱塔这样的自以为是的家伙约会,因而与斯特拉德莱塔打架犹如一场决斗,可以说是一种骑士风度,表现了霍尔顿追求理想、道德并渴求与成人世界同化的侠义行为。

3 由同情、信任而产生的“顿悟”

霍尔顿对安东尼先生的拜访与小说开始拜访斯宾塞先生的事情遥相对应。他试图向安东尼先生解释自己为什么学业无成和对条条框框的厌恶,但不断遭到先生的反驳:次序是必需的,每样东西都应该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并警告霍尔顿他正面临着精神崩溃。他给霍尔顿的建议可以用精神分析学家斯塔克尔的话语来概括:“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一建议对霍尔顿尤其适合,接受这一哲学意味着霍尔顿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接受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至此霍尔顿还没有接受生活,他一直以那种“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的“不成熟”态度反抗学校和家庭,抵制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小说的尾部,霍尔顿决定永远不再回家,至少从精神方面来讲,他正经历着那种由少年到成年的深刻转变,他将永远不再返回童年,而必须向前走,并且成长起来,从而摆脱自己在情感上对过去的依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霍尔顿在准备步入成年人世界的同时又沉迷于异想天开的白日梦中。他梦想逃离现实,作为一个既聋又哑的无名氏与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生活在树林旁边质朴宜人的小屋里,这一想法是诗人们浪漫梦想的反映,也是典型的霍尔顿式的、多愁善感的逃避现实生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亚力山大.守望者塞林格传[M].孙仲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M].//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4卷).孙庆民、乔元松,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童庆炳等.马克思与现代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