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姆的“辩证”翻译认识论

皮姆的“辩证”翻译认识论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姆的“辩证”翻译认识论——读皮姆的Epistemology of Translation解放军理工大学欧阳燕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皮姆在《翻译认识论》一书中所探讨的一些认识论问题:首先是关于翻译理论实践者对原文、对译文社会效果的理解问题;其次是关于翻译活动过程中权威的理解问题;最后一点是关于翻译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问题。皮姆所采用的是一种居于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批判性手段。

皮姆的“辩证”翻译认识论

——读皮姆的Epistemology of Translation解放军理工大学欧阳燕

摘要

本文主要概述了皮姆在《翻译认识论》一书中所探讨的一些认识论问题:首先是关于翻译理论实践者对原文、对译文社会效果的理解问题;其次是关于翻译活动过程中权威的理解问题;最后一点是关于翻译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问题。皮姆所采用的是一种居于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批判性手段。

关键词

翻译认识论 译文社会效果 权威 翻译和文化 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

一、引言

本书是以一种讨论会的形式、采用了一种居于解构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间的批判性手段,讨论了与翻译理论有关的一些认识论问题:首先是关于翻译理论实践者对原文、对译文社会效果的理解问题;其次是关于翻译活动过程中权威的理解问题;最后一点是关于翻译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问题。

二、翻译能力和翻译过程问题

第一个问题其实也就是翻译能力和翻译过程问题:皮姆认为译者的翻译能力在于两个阶段:首先是译者要有能力产生针对原本的多种可供选择的译本方案;然后是译者要有能力从言语内、外两个方面在多方案中进行选择。这样一种生成多种译本方案并进行选择的过程就是一种决策过程,其本质在于译者的质疑精神和选择能力;其理论根据就是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奎因的不确定理论等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阐释的是话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西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即强调意义的确定性。但随着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理解作为能指的符号所具有的所指意义时,受到各种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必然造成差异,形成新的略不同于原来符号的符号(能指),其意义(所指)也与原来的所指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这个变异过程是不断延续的,也就是说符号是在不断生成的(open-ended semiosis),这是一种归纳的过程。符号学理论被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采用,打破了西方传统的逻格斯主义,形成了后现代的翻译理论观:即一个原语文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文本;而奎因则提出自己的不确定论,认为原语文本的意义不能完全确定,强调译者的质疑能力,完全推翻了传统的翻译等值论,认为翻译活动中没有绝对的等值。皮姆在梳理了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脉络之后,进一步提出自己对于超验所指(transcendental signified)的疑问,认为不可能追溯到原本的所谓确定意义,所以现实意义中的翻译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条件下进行的多种意义生成和选择的过程。

三、翻译权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翻译活动中权威的问题。传统翻译理论认为原本有确定的意义,因此就具有绝对的权威,要求译者必须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本;这样一种权威的观点在现当代文化转向大趋势的影响下、在解构主义打破了权威的逻格斯主义的背景下,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代之而起的是译者有了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四、翻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翻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的翻译理论观点认为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活动,译者不仅要遵从原语文化,而且也要充分考虑译语文化。皮姆的观点是翻译应该居于文化的前面,因为如果没有了具有确定意义的原本,也就无所谓原本文化,翻译才是整个活动的开始。

五、“辩证”翻译认识论

在逐一讨论上述三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点的基础上,皮姆并没有像德里达那样全盘否定传统的翻译理论,相反皮姆采用了转换视角的辩证方法,指出他所提出的翻译过程中多种翻译方案生成和选择的过程、没有绝对权威、没有绝对等值的观念都是在翻译理论研究内部的环境下所设定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翻译活动的外部领域如市场机制、翻译目的、翻译道德等方面来看,翻译活动仍然需要相对权威、相对等值,翻译活动不可能永无休止地缠绕在不确定的矛盾之中,市场要求翻译活动内部开放的符号流动过程必须停止在最为合适某种翻译目的要求的翻译结果上;皮姆认为翻译中的符号是受到原本、目的、权威、及道德的限制的,这一点是皮姆和德里达的差异之处;当然皮姆和传统的语言学规范手段、关联理论的实用手段都有所区别。基于上述的讨论,人们也就不难理解皮姆的翻译定义:翻译是一种开放的、在多种可能的解释中进行选择的实际活动(translation is open-ended semiosis for the plurality of possible interpretations)。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Chesterman,Andrew&Emma Wagner.Can Theory Help Translatiors? 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M],Manchester,UK: St.Jerome Publishing.2002.

[3]Pym,Anthony.Epistermological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and its Teaching[M],Caminade.1993.

[4]Pym,Anthony.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Manchester,UK: St.Jerome Publishing.1998.

[5]Tytler,Alexander Fra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Beijing: FLTRP,2007.

[6]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7]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林聚任,刘玉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9]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M],2000。

[10]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M],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