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5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思维模式作为一种特定文化主体固定了的思维习性的基本状态,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属性、审美情趣、民族、个性以及现实运用等。2)中国哲学偏向于对大体和大化之肯认,而对小体事物与事件则缺乏细致入微的考察。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认知方式认识世界,认知方式是主体反映客体相对稳定的形式,它是某一文化类型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

3.5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

思维模式作为一种特定文化主体固定了的思维习性的基本状态,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属性、审美情趣、民族、个性以及现实运用等。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30)。连淑能深刻地论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他认为,东方和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连淑能,2002)。他从伦理型与认知型、整体性与分析型、意向性与对象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意象性与实证性、模糊性与精确性、求同性与求异性、后馈性与超前性、内向性与外向性、归纳型与演绎型10个方面对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深入的阐释。

古代汉民族思维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整体性。这同西方游牧民族的个体性形成对比。“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使汉民族的思维模式趋向整体化。“因此,汉民族思维不像西方人那样讲究分析,而是更多地带有综合的特点。汉民族整体性的思维特征甚至在生理上也能够得到证实。”(申小龙,2000:47)

成中英在《论中西哲学精神》一书中提出:天、道;性、命;理、气;心、性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1991:146)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中国哲学的四个特征是:1)中国哲学偏向于宇宙论和价值论的发展,而缺乏对知识问题、方法问题的专注,故往往就事象而言,而不重观念分析。2)中国哲学偏向于对大体和大化之肯认,而对小体事物与事件则缺乏细致入微的考察。3)中国哲学重简易、合一、相融与和谐,而缺乏对宇宙人生中的复杂性、异质性、冲突性和矛盾性之认识和肯认。4)中国哲学偏向实用而忽视理论(1991:172)。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说,西方思维方式倾向于形式的、机械的、冲突的,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倾向于整体的、辩证的、和谐的。故而我们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和谐化的辩证法”(1991:173)。

如果说,西方的因果律模型,是以原子论、外因论、机械论的原理为特征,那么,中国式因果律特征模型的特征,则是受制于整体论、内在论、有机论的原理。中国哲学这三大形上学及方法学的原理,构成了中国因果律的三大基本层面(成中英,1991:283)。周春生在《直觉与东西方文化》一书中对比了中国孟子与古希腊柏拉图在理想政治上的区别,指出中西思想文化的区别是:1)人间一唯境地的理想政治与天人两难境地的理想政治; 2)理想政治的心理学基础与理想政治的逻辑学基础; 3)理想的孝道主义与理想的法制主义(周春生,2001:282)。

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认知方式。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认知方式认识世界,认知方式是主体反映客体相对稳定的形式,它是某一文化类型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认知方式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中,认知主体按照自身的特定需要与目的,运用思维工具去接受、反映、理解、加工客体对象和信息的思维活动的方式、模式,反映认知主体、认知过程三者关系的一种稳定的、定型化的认知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