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

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头交际的即时、即地和即兴性,决定了英语口语体具有其鲜明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因此,英语口语体一直是语言学、修辞学、语篇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的主要关注对象之一。本研究以英语口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为基础,对英语口语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2.研究设计本研究从美国会话赋码语料中随机选取了329个英语口语样本,对它们的语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例1的会话片段中,wake up作为主题词语多次被重复。

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

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分析[1]

——基于口语语料的研究

马广惠

摘要:本文以329篇英语口语语料为基础,对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英语口语体中存在大量的重复现象;(2)句子短,有不少非句子作为口语交际的语言单位;(3)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的使用频率较高;(4)代词使用多,其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最多;(5)缩略形式用得比较多;(6)从话语轮换的角度看,语篇虚词使用频率比较高;(7)介词短语使用比较多,这一发现不同于一些文献中的说法。

关键词:口语体、语言特征、语料

1.引言

英语口语体是满足英语使用者口头交际的语言特征体系。口头交际的即时、即地和即兴性,决定了英语口语体具有其鲜明和独特的语言特征。因此,英语口语体一直是语言学、修辞学、语篇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的主要关注对象之一。人们从多个角度研究英语口语体,其中包括对口语体语言特征的描述。

文献中经常指出的英语口语体特征有,使用代词较多,句子结构残缺不全,常用缩略语、短语动词和模糊词语;词语重复较多;常用语篇虚词(填空词语)、名词常用前置修饰语,后置修饰语少;常用短句和并列形式,短句之间用and,so或but连接,很少用复杂的从句;英语口语体一般不用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和独立主格结构(Hughey et al.,1983;侯维瑞,1988;胡曙中,1993)。

以前有关英语口语体语言特征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也使用真实的会话语料,但数量极少,而且其目的只是举例佐证。现代英语口语语料库的建立和语言检索与统计软件的问世,使人们可以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大量的会话语料进行分析,验证、修改或补充定性研究取得的结果。本研究以英语口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为基础,对英语口语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2.研究设计

本研究从美国会话赋码语料(tagged data)中随机选取了329个英语口语样本,对它们的语言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这些英语口语样本是英语原始对话录音的转写本(transcribed version),赋码语料是语言赋码软件对转写语料进行语言特征标注之后的语料。统计工具为SPSS,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除了词数、词长、词比和句长之外,表1中所有语言特征的平均值单位为1 000。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值代表的是千分之几。如名词的平均值为183.021 9。这个数值的意义是,平均每一千个词的语料中,有大约183个名词。

3.研究结果与讨论

统计结果基本证实了以往研究提到的大部分口语体特征。

第一,英语口语体词语重复较多。词比值是单位词数与总词数之比,可以体现话语中词的重复率。词比值大,词的重复量少;词比值小,重复量大。表1中的词比值为19.5,即口语体的100个词中,只有19.5个单位词,其余80.5个是重复词,表明英语口语体词的重复率比较高。重复符合交际的经济原则,即用最少的语言材料和最小的气力,来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王希杰,1996)。同时,高度的重复可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弥补口语信息传递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如噪音和注意力转移引起的信息损耗。重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统计表(N=329)

img48

续 表

img49

续 表

img50

1)作为衔接手段的重复

重复是保持话语连贯的衔接手段之一(Halliday and Hasan,1976)。例1的会话片段中,有代词I及其对应词my和me多次重复,代词he的重复,以及wake up、snore、bed和came等词的重复。

例1:A:I was snoring so loud one time in my freshman year,my roommate,Chris could not fall asleep.He came in to wake me up.Chris waslike,wake up,wake up.He was telling me later the next day or something and thenhe like came over the bed,Brian,Brian,Brian,I would not wake up.I was snoring through the whole thing.

B:Did he shake you?

A:Well,I mean he waslike pushing on the bed you know,so I must have been...

B:So how did hefinally get you awake?

A:He said he couldn’t get me to wake up,he just went to bedandlike covered his head with a pillow or somethinglike that.

2)主题词语的重复

一个话语片段中的主题词语不断地被重复,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聚焦”,它的作用是使谈话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例1的会话片段中,wake up作为主题词语多次被重复。

3)种种原因引起的“回放”重复

回放重复表现得有点像一时的口吃,像例2和例3中when和when we were的重复。

例2:My grandfather gave me that.The very beginning of its publishing when,when,whenthat guy really was the first guy that invented Santa Claus for America.

例3:When we were,when we were at my dreadful apartment with John in Denver,we all spent the weekend together.

4)说话者的个人语言风格

每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语言体系内,可以表现出个人的语言特征体系,即对话语的选择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会导致某些语言特征在说话者的话语中重复出现。例如,在上面的例1中,说话者A喜欢在话语中使用like一词,结果like多次出现在他的话语中,甚至贯穿于他的整个录音谈话中。

5)话轮转换重复

当说话者和听话者进行角色转换,听话者接过话轮时,重复先说话人的话语,尤其是在回答问题或表示赞同的时候。

例4:A:Do you have fingernails?

   B:Yeah,you have fingernails.

6)强调

说话者重复某些词语或语句,对某些事情加以强调。例如在下列的会话片段中,A用重复Tell him about的方式,强调B一定要把某件事告诉第三方。

例5:A:Tell him about the um,incident when she ran into the house.

   B:Oh,yeah,that was funny.

   A:Tell him about that.

第二,口语体句子短。表1中的平均句长只有8.4个词,这相当于每100个词平均有11.9个句子。英语口语体中有大量的短句、断句和只言片语,而且从句很少(25‰),不像口语教材书中提供的那些经过精心编制、完全合乎书面体语法的会话。在下面140多个词的会话片段中,只有两个复杂句,其余都是简单句、短语、片语或语气词,有三处断句。

例6:A:What are their names?

B:James and Mia.

A:Mia.

B:Mm,hmm.

A:<cough>

B:That’s pretty wild.

C:They’re from California.They live in L.A.Their father is the editor of a motorcycle magazine.The biggest motorcycle magazine,whatever it is.

B:Cycle News?

C:Is that what it is?Cycle News?

B:I was still working in the post office when uh,that magazine was coming through.

C:Uh huh.

B:Used to be Cycle Guide.

C:Anyway,it’s a big,big motorcycle magazine and their mother is the Japanese lady you saw in the pictures who is an art director,art director for the motorcycle magazine too.

A:<cough>

C:And they are terrors.

B:Same or different?

C:Well,she works for the...

B:freelance for the same magazine.

A:Well,they’re at that age where...

C:Yeah,yeah.They’re alright.I like uh...

B:They just need a lot of space.

C:I like James.I don’t know much about Mia.

第三,英语口语交际的文体主要是叙述,谈论的话题主要是一般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其次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表1显示,一般现在时的频率(145‰)显著大于其他时态,而过去时的频率(37.7‰)又大于进行时(12.2‰)和完成时(5‰)。例6中动词时态的情况,大体上反映出口语体中动词时态的总体情况。例6有两处过去进行时,两处一般过去时,其余19处全是一般现在时。有意思的是,19个一般现在时动词中,13个是系动词be。

第四,代词多,在动词(185‰)和名词(183‰)之后,列词类的第三位(174‰)。对代词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口语体的主要人物是“说话者”,以第一人称代词“I”为标志;次主要人物是“听话者”,标志是第二人称代词“you”;然后才是其他人物,以第三人称代词为标志。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率(64.8‰)明显高于第二(34.8‰)和第三人称(30‰)(t=34.7,t=30.4,p<.000),第二人称代词的频率明显高于第三人称(t=3.9,p<.000)。这说明口语交际主要是主位的,说话者的谈话中心主要在谈论与自己有关的话题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法”动词使用率较高(29‰)可以近一步说明后一点。“看法”动词包括believe,think,feel等表明个人看法的动词,它们往往与第一人称共现于话语中(Biber,1988),比如I think...,I believe...等。此外,由于相近原则和互动原则,说话者会较多地将话题指向或转向听话者。

第五,口语体中缩略形式比较多,每千词中有近50个缩略语。缩略如重复一样,符合交际的经济性原则,可以省时、省力,以保证口语交际的及时性和快速性。

第六,口语体中语篇虚词出现的频率近14‰,这一频率太小,似乎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但如果以话轮为单位分析的话,就会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例6的会话片段中,平均每三个话语轮换就有一个语气词。在有些会话片段中,几乎每个话轮转换都有一个语气词。另外,和书面语相比(见马广惠,2002),口语体中语篇虚词的频率高得多。

第七,口语体的其他特征包括,名词的前置修饰语明显多于后置定语(t=41.08,p<.000),被动语态出现频率很低。

然而,本研究的结果不能支持英语口语体一般不用介词短语的说法。介词频率列在词类的第五位,达62‰。因此,介词短语在口语体中应该是比较多的。在Biber(1988)的模式中,名词和介词同属于“信息性-参与性”这对功能维度中信息性一方的语言特征,它们在语篇中具有共现性(co-occurrence),即一个出现得多,另一个出现得也多。表1显示,名词在口语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占第二位,介词出现得多也在情理之中。

4.结束语

本项研究证实了文献提到的不少英语口语体的语言特征,但也发现个别不同之处,如介词短语在口语体中出现的数量并不像文献中说的那么少。本项研究对以后研究的启示是:(1)英语口语体的特征是否有别于英语书面体,需要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2)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口语体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如口语的语法研究、词汇频率研究、用词特点研究、断句研究、话题研究、语篇虚词的研究和会话策略的研究。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是,口语教学似乎应该从培养学习者能够用简单的话语叙述与个人有关的事情做起,如叙述个人经历和日常生活、谈论熟知的人或事;口语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掌握口语语法、口语交际的互动技巧或策略,以便能够熟练、流利和得体地进行英语口头交际。

参考文献

侯维瑞,1988,《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曙中,1993,《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马广惠,2002,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王希杰,1996,《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Biber,D.1988.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M].Cambridge:CUP.

Halliday,M.A.K.and Hasan,R.1976.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Hughey,J.B.et al.,1983.Teaching English ESL Composition: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M].Rowley:Newbury House Publishers,Inc.

【注释】

[1]原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