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的原点

写作的原点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写作的原点写作原本是快乐的,但被分数绑架之后,就不快乐了。下面试从写作的原点来思考微型写作课的课程目标。微型写作课的原点是唤醒写作主体的生命意识,彰显生命的价值,还原生活的本真。微型写作课的关注焦点是学生的灵魂、品格和能力。

第一节 写作的原点

写作原本是快乐的,但被分数绑架之后,就不快乐了。如今教写作有两大类:精通题海战术,拼体力,拼时间;擅长攻心战术,讲效率,讲策略。前者学生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机器人,后者学生成为学习(读书)的主人;前者令人厌烦,后者让人心喜;前者最多影响学生一时,后者则可能影响学生一世。那些掌握“攻心术”的高手在写作课中往往游刃有余,其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心灵的感念,做到心中有人(学生),天人合一,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

那么,如何做到心灵的感念呢?下面试从写作的原点来思考微型写作课的课程目标。

一、回归学生的心灵深处

写作课最大的问题是写作脱离学生的成长需要,脱离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生活。老师最缺少的能力是“读心术”,对学情把握不够,导致老师教的与学生想学的产生供求矛盾,继而,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说大话、空话、套话。文章承载的如果是非真实的思想情感,那是很可怕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人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

微型写作课的原点是唤醒写作主体的生命意识,彰显生命的价值,还原生活的本真。微型写作课的关注焦点是学生的灵魂、品格和能力。灵魂是写作者的价值观,品格是写作者的道德修养,能力是写作者的表达技巧,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无法写出真实的文字来。教师用“读心术”读懂学生的心灵,用“攻心术”开启学生的心门,学生的心灵就会有感知、感觉和感应,学生的生命就会鲜活滋润起来。

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微型写作课要致力于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形成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勤奋积累,感悟思考,实践运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坚持下去,不待教师讲,自己能自觉写作。

叶圣陶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苦。”写作的好习惯如写日记、做剪报、写点评等,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意义重大,且终身受用。习惯来自于细节,写作的细节往往不被人重视。很多人希望能写出鸿篇巨制来,希望写作课“立竿见影”,希望写作有现成的捷径可走。事实证明,作为中小学写作课,意义不在于培养作家,而在于普及写作基本能力。写作课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投机取巧,要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写作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将来产生的力量就不再微小。

三、保护学生的写作个性

写作是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有些写作课中,教师反复强调这个不能写,那个也不能写,剩下的只能是写好人好事,题材雷同,形成公共话语;老师讲了很多,学生接收的有效信息很少;老师习惯于将优秀范文作为效仿的对象,用范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作文,其结果是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和学生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学生才会喜欢写作课。因此,微型写作课就像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能教出优秀学生;不会用的人,会把这把好刀变成屠刀,让写作课成为葬送学生心智的坟场,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

四、构建写作课程的生态环境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光靠微型写作课是不够的。因为写作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它需要一定的课程生态环境加以保障。构建写作的课程生态环境需要自由的空气,营造“你写我写大家写”的氛围。学生不必搜肠刮肚,不必“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必为了迎合阅卷老师的口味而苦心经营出一大堆“假”“大”“空”的文字。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写作,欣赏学生的作文,把自己教成学生。

当然,生态环境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如果一个老师的写作经验丰富、文化涵养深厚、阅读视野宽广,那么带着学生走进写作的殿堂就不是一件难事。如果自己对写作毫无底气,对文字毫不敏感,那么就无法与学生交流写作经验。底气从何而来?只有静下心来,多读书,多写作,这才是修炼写作“内功”的必由之路。

五、营造精神文化的家园

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是中国人精神文化的皈依。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微型写作课有必要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传承博大的中华文化,体验汉语表达的快乐,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语文教师的责任是怀着对母语的敬畏之心,让学生在微型写作课中领略到思想之美、文学之美和语言之美,从而营造精神文化的家园。

微型写作课要追求言和精神高度融合。著名作家汪曾祺说过:“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语言和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写作课不能为语言而语言,追求语言形式上所谓的套路,这样思想就会架空,情感就会虚伪,结局是死路一条。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更要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这是微型写作课的精髓所在。

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当前,学生为了获得高分,将寻章摘句、旁征博引当作写作之能事,追求语言的华丽,尽写一些潇洒的废话和激扬的大话。教师如果失去了对语言敏锐的触觉,一见排比句就心跳,一见哲理句就投降,就失去了教师的本心了。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万能作文法”要说“不”,对思想平庸文章要敢于打低分。

微型写作课必须站在育人的原点去思考。写作是富有创造力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果写作课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那么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丧失了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且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的结局是母语的退化,甚至是消亡。

基于这样的原点思考,微型写作课的理想路径是什么呢?

首先,微型写作课要让学生快乐地表达生命。

生活在于表达,情感在于表达,生命在于表达。离开了表达,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表达是生命本能的渴望和心理的需求。在形体上,歌声是一种表达,舞蹈是一种表达,哪怕一束鲜花,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是表达。笑是喜悦的表达,哭是悲伤的表达,而语言则是人类最基本最现实的表达方式。作为万物之灵,人类表达方式更加完美、更加规范。

微型写作课让学生以文字为载体,深入生命,直抵灵魂。一封信,一张贺卡,能给人安慰和祝福;一个寓言,一个童话,能给人领悟和幻想;一首诗,一篇文章,能使人振奋和陶醉。在这里,人与人思想得以交流,心灵得以沟通,情感得以交流,矛盾得以化解。人人都相互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写作已经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

其次,微型写作课要让学生快乐地抒发情感。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细节。情到深处自然鸣,一个眼神、一回凝望、一句叮嘱、一页批语、一段沉默……在这些细节里,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著名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例如《背影》中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则是穿着皮大衣。通过穿着的对比,父亲对“我”无私的爱溢于言表。《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表现出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市刽嘴脸,流露出作者对胡屠户的嘲讽和鄙薄。

微型写作课因真情的涌动而鲜活无比。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现身说法,唤起学生对景、对物、对人的感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鲜活的写作课最忌讳僵化枯燥的说教,而是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入情、动情,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美好的文字才有可能从稚嫩的笔尖流泻出来。

最后,微型写作课要让学生快乐地交流思想。

海德格尔早就说过:“人是世界的主人,意义是一种存在方式,语言的意义从存在的意义派生出来,因而语言是存在的家,在语言的寓所中居住着人。”[1]文字承载着意义,思想意义使人类心灵更伟大。文章是思想交流的载体,也就是说,写文章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有思想的文章一般不能称之为好文章。而有思想的文章往往出自精神丰富的人之手。那些没有自己思想的人只能写行尸走肉、无病呻吟的文字来充当垃圾。

如何通过文章交流思想呢?好的作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作者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也可以在同学中互相传阅,共同分享写作的成果。也可以发动家长、社区也参与,进行交流和评判。还可以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在赏析中交流思想,切磋写作技艺。学生通过文章交流思想,学会思考问题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偏激,不愤青,不晦涩,自然而然就能写出有思想的文字、有生活的文字、有生命的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