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从今生到永世:《天路历程》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1675年,当局重新开始镇压非国教信徒,班扬又一次被捕入狱,一般认为《天路历程》的第一部是在这段刑期内续写完成的。

第六章 从今生到永世:《天路历程》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尼采

img85

《天路历程》

17世纪的英国文坛有两位重要人物,他们都是清教徒,都以《圣经》为重要的创作源泉,一个以《旧约·创世纪》为素材谱写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史诗《失乐园》,一个以《新·旧约全书》为背景创作出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寓言《天路历程》。二人的身世、教育背景、阅历和抱负迥异,一个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与希伯来圣经文化于一身,以博览群书、学究天人著称;一个则是英国乡间一个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补锅匠,比起前者的渊博,后者据说一生所读之书不超过五本,唯一时刻伴随他的是一本英文钦定本《圣经》,后人为此称他为“读一本书的人”(Man of One Book)。与前者少年时期就立下鸿鹄之志相比,后者从未想过要留下任何传世之作,他提笔写作,纯粹是为了在身陷囹圄时“一吐为快”。这两个文学家、思想家,就是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和约翰·班扬(John Bunyan)。约翰·班扬的这部宗教梦境寓言《天路历程》已被译为120多种文字和方言,有了不计其数的各种版本,300多年来,各种背景的人阅读它、翻译它、传诵它,其读者面之广、译本语种之多,除了《圣经》,几乎再无一部人间巨著可与之匹敌。

约翰·班扬1628年11月出生于英国贝德福郡埃尔斯托村(Elstow,Bedford)的一个补锅匠(A Tinker)家庭,祖父与父亲皆以补锅为生。精力旺盛、满口污言秽语的市井顽童约翰我们在此不提,单说说他穷困生活中遇到的好运气吧。

img86

埃尔斯托村约翰·班扬家的小屋(John Bunyan's Cottage,Elstow)

1644年班扬离家从军。此间他两次险些坠海身亡,还有一次一位战友要求与他换岗,结果战友中弹身亡,代他一命。也许这个生性敏感、富于想象力的野孩子被这些神秘事件所影响,加上军中清教气氛(The Puritan Spirit)浓厚,班扬从此常为世界末日、地狱以及各种恐怖情景所震慑。更幸运的是,1648年班扬退伍回乡,一年后与一个贫穷但是敬虔的姑娘玛丽结了婚。玛丽的嫁妆是她温柔贤良的美德和她父亲留给她的两本书:亚瑟·登特(Arthur Dent)的《凡人通往天国之路》(The Plain Man's Pathways to Heaven,1601)和路易斯·贝里(Lewis Bayly)的《敬虔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Piety,1612)。玛丽常给班扬读这两本书,也常为他讲述自己已故的父亲的故事。年轻的班扬颇受感动,从此一步步由放任不羁的青年转变为敬虔、谦卑的基督徒。这段经历被班扬称为“蒙恩得救”(Conversion),在他的心灵自传《罪魁蒙恩记》(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1666)里,他对自己这段时间心灵所蒙受的巨大苦痛以及深刻的内省、偶有的喜悦等各种感受都进行了十分细微、坦诚的描绘。

img87

身负重荷、手持圣经的基督徒

班扬以其真挚感人的亲身经历和质朴直白的老百姓语言传讲他全心信奉的《圣经》真理,听者无不为之震动。当时常听班扬讲道的牛津大学副校长约翰·欧文(John Owen)曾对查理二世坦言:“我愿以我所有的学问换取这位贝德福郡补锅匠的讲道能力。”当然,他也招来了国教牧师们的反对和忌恨。

1653年,班扬承受了生命中第一桩剧痛:他的爱妻突然辞世,留下四个需要照顾的幼子,其中包括生来就失明的8岁的长女玛丽。一年后班扬再婚,幸运的是,班扬年方19岁的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也十分贤淑,不仅悉心照料丈夫前妻留下的四个孩子,而且在班扬往后十几年的囚窗生涯中与丈夫患难与共,表现出惊人的勇气、毅力和忠诚。跟约翰·弥尔顿相比,虽然班扬一生坎坷,但经历的两次婚姻都异常美满,实属幸运,也应验了那句英文名言:如果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他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议会通过禁止无执照传道的法律,取缔班扬等“不服国教者”(Nonconformist)的聚会,并规定在正式礼拜中强制使用“统一祈祷书”。班扬认为这一切与《圣经》不符,不愿服从,于是被捕,投进贝德福郡监狱,在牢里总共待了十二年之久。对于他的入狱,他这样写道:“我发现自己是个普通人,被各种软弱所困。在这个地方,想到与妻子分离,与我可怜的孩子们分离,我只觉骨肉撕裂、万箭穿心……尤其是我那可怜的瞎眼的孩子,她比任何一切都更让我揪心……可我还是必须大胆地把你们全部交托给神。啊,此时此刻,我只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人,正亲手把他妻子、孩子头上的房顶掀掉。可是,我只能这样做!我只能这样做!”在狱中,班扬精研《圣经》,勤奋写作,前面提到的心灵自传《罪魁蒙恩记》(Grace Abounding to the Chief of Sinners,1666)就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作品,评论家称它堪与奥里利乌斯·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的《忏悔录》(The Confessions)相媲美(1)

1672年,班扬获释出狱,他的传道更加有影响力。1675年,当局重新开始镇压非国教信徒,班扬又一次被捕入狱,一般认为《天路历程》的第一部是在这段刑期内续写完成的。1678年该书出版,读者的反映盛况空前,班扬的名声很快传遍英伦诸岛和欧洲大陆,甚至远达美洲。

班扬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对话体小说《坏人先生的生与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Mr.Badman),通过“智者先生”(Mr.Wiseman)和年轻的“专心先生”(Mr.Attentive)的一问一答,讲述一个无药可救的“坏人先生”(Mr.Badman)一生的罪恶和堕落,与《天路历程》的内容恰成对比。另外一本《圣战》(The Holy War)是班扬最长的一部作品,讲述“以马内利”(Immanuel),即神的儿子如何把城市“人之魂”(Mansoul)从“魔鬼”(Diabolus)手中抢回来的故事。此书被英国著名史学家兼诗人托马斯·B.麦考莱(Thomas Babbington Macaulay)称作除《天路历程》之外英文中最伟大的寓言。

后来《天路历程》已经在英国家喻户晓了,如饥似渴的读者强烈要求作者真的把梦继续做下去,他们想知道基督徒走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究竟怎样了。于是班扬再次展开他的想象,发挥他的天赋,描绘了一幅同样深具魅力的女基督徒和她的四个儿子及同伴们走天路的情景。1684年《天路历程》第二部出版。四年后的一天,60岁的班扬应邀前往伦敦讲道,途中骤降暴雨,他冒雨骑马40英里,受了风寒。十多天后(1688年8月31日),班扬病逝于伦敦朋友家中。

img88

基督徒逃离家门(Burdened Christian Flees from Home)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众生之道是什么?从Hamlet到Tess,从Paradise Lost到The Waste Land,从哲学家、思想家到普通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思考过或正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借助宗教寓言的形式,“写下众圣徒/在这福音时代的道路和征途”,描写了人们为达到某一理想而在人生旅途上艰苦跋涉的普遍世情。书名中的“Pilgrim”(天路客)一词取自班扬熟读的英文钦定本《圣经》(King Jame's Version,1611),中文和合本《圣经》均译为“寄居的”。其中希伯来书11章13节说,这些称自己为“寄居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由此我们看到,《天路历程》描述的这条天路客走的道路是由地而天,由此世往永世的神圣信仰之路(2)

《天路历程》分为两部。第一部描述基督徒一个人前往天国的旅程;第二部描述女基督徒和她的四个儿子及同伴们同往天国的旅程。第一部侧重天路客个人的内心经历,多描写基督徒的软弱、失败,沿途所遇的试炼、争战以及从所有这些经历中产生的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和对所追求的目标的执著。

这是一趟艰难而寂寞的逆旅。

来自毁灭之城(City of Destruction)的基督徒(Christian),面对即将毁灭之城,站在旷野上四顾茫然,求救无门。对于他的举动,妻儿不解,邻舍讥嘲。在他的天路之行中,同伴来了又走,他跌入灰心潭(The Slough of Despond),误逢西乃山(Mount Sinai,the Delectable Mountains),后经传道者指点,进窄门(The Wicket Gate),访释道者(The Interpreter),近十字架(The Cross),爬艰难山(Hill Difficulty),下降卑谷(The Valley of Humiliation),与亚玻伦战斗,进死荫谷(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入虚华集市(Vanity Fair),陷疑惑城堡(Doubting Castle),最后终于到达极乐城(Celestial City)。

在这个艰难的逆旅中,每个人都在孤独前行。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只能靠自己走完,父母、朋友、师长、爱人,都只能将我们扶上马,送一程。在基督徒的这段天路历程中,究其实,都是基督徒一个人在面对每一次患难、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得失以及所得的每一个启示、每一次解救。即便是途中时有如传道者、释道者、牧羊人、华美宫(The House Beautiful)的侍女等朋友向他提供热情的接待和指点,但他们都只是在协助他独自走好这条孤独的天国路;要想走完这条天路,固执(Obstinate)、脆弱(Pliable)、伪善(Hypocrisy)、绝望(Despair)、无知(Ignorance)都无济于事,唯有忠信(Faithful)和盼望(Hopeful)才真正能够支持他。难怪克尔凯郭尔(3)说,“人是不可能有同伴的。”

img89

班扬雕像(John Bunyan'Sculpture in Catton Street,London)

从这一点上看,班扬不仅仅是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哲学家。

img90

班扬博物馆(Bedford Council of Faiths:John Bunyan Centre)

《天路历程》塑造了一大批几乎令人过目不忘的次要角色,如“无知”(Ignorance)、“能言”(Talkative)以及“虚华集市”(Vanity Fair)里那五个陪审团成员(A Jury of Mr.Blindman,Mr.No-good,Mr.Heady,Mr.Live-loose,Mr.Hate-light)等。班扬对他们的外貌特征不施笔墨,只配以适合他们的口吻、语气和谈话内容,使他们一个个虽线条粗略却跃然纸上,表现出他写对话的天才。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加上故事中许多当时的生活环境和乡村景物的写实描绘,使得这部宗教寓言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后人于是将这部宗教寓言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跟许多伟大的作品一样,《天路历程》在文学批评界的定位长期以来忽高忽低。当代最具权威的班扬研究者F.M.哈里森曾这么评价它:“《天路历程》曾经拥有,也始终拥有真正认识它的人,而这本书也正是为这些人而写的。”(4)

img91

班扬墓

文学常识

Allegory(寓言)is a form of extended metaphor,in which objects,persons,and actions in a narrative,are equated with the meanings that lie outside the narrative itself.The underlying meaning has moral,social,religious,or political significance,and characters are often personifications of abstract ideas as charity,greed,or envy.Thus an allegory is a story with two meanings,a literal meaning and a symbolic meaning.Examples are The Faerie Queen by Edmund Spenser,The Pilgrim's Progress by John Bunyan and Young Goodman Brow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注释】

(1)班扬.天路历程.苏欲晓,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班扬.天路历程.苏欲晓,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

(4)吴文南.宗教与世俗之间——《天路历程》价值地位初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