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儿童语言学研究

国外儿童语言学研究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国外儿童语言学研究国外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而对于儿童语言进行科学的研究则始于18世纪末。二 行为主义框架内的儿童语言研究1913年,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对儿童语言学发生了重要影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他认为儿童在一定的语言场景中学习应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是一个选择不同反应的过程。

第三节 国外儿童语言学研究

国外对儿童语言的观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而对于儿童语言进行科学的研究则始于18世纪末。因为地域和国度的不同,儿童语言学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下面就从西方的早期研究、行为主义框架内的儿童语言研究、心理语言学建立后的儿童语言研究和苏联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四个方面分别对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状况进行介绍。

一 国外的早期研究

儿童语言学虽然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但对儿童语言的兴趣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在他的《史记》中记载,公元前7世纪时,古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Psymmetichus)很想知道世界上哪个民族和哪种语言最古老,他命人把两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个牧羊人带到没有人的地方去抚养,不准孩子听到人类的语言。两年后,这两个孩子突然说出bekos,在腓尼语中是“面包”的意思。这位古埃及法老的奇妙“实验”,表现了人类对儿童语言的最早兴趣。[27]

对儿童语言的真正观察和研究起源于德国学者蒂德曼(Tiedemann)。他根据一个儿童语言发展的记录,在1787年写了《婴儿行为日记》。1840年达尔文(Darwin)为寻找进化论中的证据,对他的儿子婴儿期的成长做了详细的观察日记,其中包含有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容,并于1877年出版。法国学者席格门(Sigismund)在1856年发表了记录他儿子出生以后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发展的《儿童与世界》。

1882年,儿童心理学创始人、德国生理学家普赖尔的《儿童心理》(Die Seeledes Kindes)问世。这本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伟大经典著作的作品,对他儿子4岁前的语言发展作了系统的记录,并认为仅用“学习”二字是不能解释儿童语言获得的。普莱尔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儿童语言的广泛兴趣。1907年,德国心理学大师斯特恩出版了《儿童语言》;1914年又出版了《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这部继普莱尔之后的发展心理学史上很有影响的著作,认为儿童有一种言语需要,语言发展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28]此后还有一些杰出的心理学家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作了研究,不过这类研究是为心理学目的而作,而且记录者多是科学家兼父母的双重身份,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是较为粗糙的。

二 行为主义框架内的儿童语言研究

1913年,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对儿童语言学发生了重要影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20世纪前半叶,儿童语言研究大都是在行为主义的框架中进行的。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循环反射是语言学习的机制,并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儿童语言发展分为不同阶段。[29]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语言学是独立的学科,对语言的心理研究无须借助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这种观点直到20世纪中叶才受到质疑。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心理学教授斯金纳及其在1957年发表的《言语行为》一书。他从动物的条件反射理论出发,用模仿、强化等概念来解释儿童语言的发展,研究了其他学科对言语行为学研究的贡献,也明确了心理语言学是独立学科的观点。斯金纳对人类语言行为复杂形式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他认为儿童在一定的语言场景中学习应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是一个选择不同反应的过程。

三 心理语言学建立后的儿童语言研究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

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风行美国的时候,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就在欧洲和他的同事英海尔德(Inhelder)等人,进行着有深远意义的研究。1923年皮亚杰的代表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出版,此后又于1924年出版了《儿童的判断和推理》、1926年出版了《儿童的世界概念》、1927年出版了《儿童的因果概念》、1936年出版了《儿童智力的起源》、1947年出版了《智力心理学》、1959年出版了《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1968年出版了《结构主义》、1970年出版了《发生认识论》、1971年出版了《生物学与认识》等。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种: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在发展阶段上,他主张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的组织或再组织的过程,过程是连续的,但又有阶段性;各个阶段有独特的结构;上一阶段是形成下一阶段的必要条件,构成下一个阶段的基础,且阶段间有质的差异;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有一定的交叉;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建构,是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的整体。

人们通过对皮亚杰认知说的研究,认为这一学说可派生出这样的儿童语言获得的基本观念:人类有一种先天的认知机制;儿童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种;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主题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过程。

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学做出了以下贡献:(1)把儿童语言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了认知派的理论基础,并把儿童语言发展看作是一个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不断建构的过程。(2)创造了有一定价值的临床调查法。(3)划分出了对儿童语言研究有重大影响的四个思维发展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前后);前运算阶段(2岁前后至7岁);具体运算阶段(7岁至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15岁)。(4)对儿童的自言自语等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

1951年心理语言学诞生之后,儿童语言研究深受乔姆斯基影响。20世纪50年代中期,乔姆斯基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实际价值提出了质疑,并开始寻找其他语言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语言学学科,从而使得心理学与语言学互相包容,合二为一。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s),这也使得儿童语言研究从行为主义的禁锢中冲脱出来。1959年乔姆斯基发表了《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更是一举摧毁了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此后一批学者的儿童语言研究开始在新的理论框架中进行。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后“乔姆斯基热”开始降温,很多学者倾向于认知学派的观点,并进行研究。

乔姆斯基认为既然人有能力表达或者理解前所未有的新句式,这就说明行为主义的经验论解释是没有意义的。根据他的理论,间接地通过人的理解或表达而得出的语言才是语言学家或心理学家研究的兴趣所在。他的语言理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他对语言规则即语言知识的描述,他认为语言是有高度规则的;二是他对语言获得的解释,即语言获得并不能用儿童平常练习所解释,儿童获得的语言是复杂微妙的。父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协助儿童语言发展,但是并不能左右和决定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这就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刺激贫乏”理论,它强调外界对儿童语言的影响与儿童本身语言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他还认为人类具有的语言能力也可看作是与生俱来、生物特有的机制,这使得心理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长期被忽略的科学领域,即语言的生理基础及语言的心理性。

四 前苏联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

19世纪末,苏联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通过研究条件反射的问题,提出了两种反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此后苏联的一批学者前后运用巴甫洛夫的学说来研究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伊万诺夫·斯莫林斯基(А.Г.Иванов-Смоленский)把儿童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生,即言语活动的发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常常被苏联和我国的一些文献引用。但这四个阶段的模式对于刺激物和反应方式的分类都显得粗疏,而且许多术语的使用,例如,“直接刺激物”、“直接反应”、“词的刺激物”、“词的反应”等,也不够科学,因而在20世纪90年代曾被我国学者间接地指出了它的缺点。维列卢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Vygotsky)1924年出版的《语言和思维》,批评了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认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列昂节夫(Leontyev)和卢利亚继承和发展了维果斯基的思想。卢利亚充分重视语言在儿童心理形成中的作用,他指出:词(言语)能改变刺激物的强度;词(言语)的参与,使新的联系的形成过程和改造发生质的变化。此外,卢利亚对于双胞胎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过研究,指出了语言交际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前苏联儿童语言研究的特点是,比较重视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比较强调语言发展的社会性和语言的心理机能,比较注意研究环境和教育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