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背景与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研究背景与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研究背景与已有研究成果述评(一)研究背景不断创造新词语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指标。(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当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批量生成,词语模就是能够批量产生新词语的特殊装置,它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特殊语言现象。目前尚未见到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词语模的专著。

一、研究背景与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研究背景

不断创造新词语是语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动使得大量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应运而生。作为直接反映社会嬗变的当代汉语新词语,其造词构词方法相应地呈现出新特点、新面貌,当代汉语词汇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据中国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专家曾作的一个比较保守的统计,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1)《汉语新词新义》收录了汉语新词新义3600余条,以20世纪80年代产生或广泛使用的词汇为主。(2)现代汉语新词词典》收录了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到1990年之间的语词性新词新语新用法3710条。(3)朗文中国流行新词语》收录了中国改革开放10余年来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文化生活各方面出现的词汇和用语2000多条。(4)《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收录了1978—2000年间出现的新词新语约1800条。(5)2002年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在1996年第3版修订的基础上增收了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新义1200余条。(6)《新词语大词典》共收录1978—2002年出现的新词语近20000条。(7)《新华新词语词典》主要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情收录了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语,共收条目2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8)《新词新语词典》收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延续至今20多年间产生的新词新语5640多条。(9)《汉语新词新语年编》从1995年开始编纂,收录了汉语新词新语和产生了新义的旧词,如1997—2000年卷收录了1000余条, (10)012003—2005年卷收录了700余条。(11)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成为语言学的热点之一,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趋势。概括地说,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新词语以及词语的新用法的搜集、整理和词典的编纂。

2.汉语新词语的界定与规范。

3.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4.汉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和方法。

5.汉语新词语的结构特点。

6.汉语新词语的词义发展特点。

7.汉语新词语的理据阐释。

8.汉语新词语的翻译研究。

9.汉语词语的产生、消亡与退隐。

10.汉语新词语的传播、规范与预测。

11.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汉语新词语的识别。

(二)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当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批量生成,词语模就是能够批量产生新词语的特殊装置,它是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特殊语言现象。目前尚未见到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词语模的专著。

1.比较系统的研究

李宇明、禹存阳、曹春静在各自的论文中对当代汉语词语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李宇明(1999)在《词语模》一文中重点讨论了具有批量产生新词语能力的词语模的特点、类型及其形成的有关问题。(12)他认为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词语模中不变的成分“模标”和词语模中的空位“模槽”两部分构成。这一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最先提出“词语模”、“模标”、“模槽”的概念,抓住词语模的结构特色进行分类,多角度考察词语模的能产性,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词语模的来源。虽然受篇幅所限,未能在词语模形成的社会文化条件等方面展开论述,但还是就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并且在许多方面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他认为词语模属于构词法的范畴,是与联合、偏正等构词类型本质上相同但范畴上有别的一类。但从文章的表述来看,他所说的构词应该指的是词语产生的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构分析,指的是词语创造时运用什么样的材料、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创制新的词语。实际上,词语模兼有造词(语)和构词(语)双重身份。

禹存阳(2006)在其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词语模研究》中,以现代汉语词语模为研究对象,对词语模的特点、构成类型、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社会意义、交际效果以及词语模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13)这一研究强调了以结构为主研究词语模的优势,并且以框架理论、连续统理论、类推性理论和潜显性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探求现代汉语词语模的特点,在对词语模赖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的研究以及词语模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体现了新意。不足之处是也把词语模归入构词法范畴,而且对词语模的分类比较简单,认为从模标与模槽的位置看,词语模的组合模式有模标前置式和模标后置式两种,实际上,对词语模的类别的划分远不止两种。

曹春静(2007)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当代汉语词语模研究——兼论相关新词新语》中,以当代汉语词语模为研究对象,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考察了词语模的类型和特点、内部搭配关系、形成与发展状况。(14)这一研究对词语模进行了重新定义,进一步考察了模标和模槽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在音节、语义、语法搭配上的复杂关系,并且在韵律学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对当代汉语词语模中前附式和后附式不对称发展的现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解释,颇有新意。不足之处是对词语模模标的定义显得过于狭窄,只限于由当代新产生的类词缀和一些正在向类词缀方向发展的语素或词充当模标的词语模,即当代新产生的词语模,如“×盲”、“×迷”等;而不包括那些意义没有发生任何虚化的语素或词,如“名×”、“陪×”等;也不包含一些过去和现在都比较活跃的词语模,如“老×”、“洋×”等。这样就将许多通过类推方式批量产生的新词语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

2.相关个案的研究

还有一些对相关个案进行分析的论文,其中一些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和方法。例如:

高燕(2000)分析了“吧(bar)”的译介方式和构词能力。(15)

张云秋(2001)考察了“化”尾动词的语法特征。(16)

秦华镇(2005)分析了“×化”的强大能产性所受到的限制,认为一个成分能否进入“×化”结构主要受“×”本身在概念上的要求、语用频率以及类推作用的影响。(17)

施春宏(2002)尝试在揭示“界”和“坛”两者功能分化的基础上,探索词语的空位问题和占位问题及其制约因素。(18)

乔刚(2007)以“界”和“坛”两个语素为例,论述语素合成中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解说一些现有观点的不足,进而证明一些“类词缀”的语素意义并未被削弱,不仅自身独立存在,而且还对其他搭配组合的语素发挥着制约作用。(19)

张谊生(2002)从“式”的附着对象“×”的性质特征、“×式”的句法功能和表义方式等方面对“×式”进行了考察和分析。(20)

张谊生(2003)从结构和搭配、表达和理解、发展和变化等角度对当代“零×”词族加以分析与阐释,并对汉语附缀式构词的发展动因提出了看法。(21)

周日安(2003)对数词“零”向前缀的演变——分布情况、语法功能和语义演变情况以及“零”前缀化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2)

刘亚杰(2004)从构成情况、表义情况和使用效果等方面对网络新词语“零度×”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认为“零度×”的表达具有特殊意义,而且近年来更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词族。(23)

任竞春(2005,2006)从结构和语义、产生方式、产生原因等角度对“×霸”词族进行了分析和阐释。(24)

刘娟(2005)从来源及演变、结构和搭配、含义及社会认知、发展趋势等几个角度对“新新×”词族进行了分析和阐释。(25)

贾益民、刘慧(2005)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对“后×”的产生途径、内部结构、语义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将其与现代汉语已有的“后”字结构进行对比,并对其广泛流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26)

张少芳(2006)在具体分析“虫”族词语包括感情色彩和表现风格色彩在内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类型的同时,还阐述了“虫”族词语产生的语言内部原因和社会原因。(27)

丁建川(2006)认为,“看”和“走”近20年来在汉语应用中逐渐出现了新兴的类前缀意义,它们具有与其他类前缀一样的特点: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位置固定于合成词的第一个音节,构词上有能产性,可标记词性。 (28)

王桂花、吕玲娜(2007)从语义内涵、内部结构等角度对“×热”族新词加以阐释,认为“热”是一个正在进化过程中的类词缀。“热”前面的词语可以是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名词性的,“×热”构成的词语都是名词性的。她们还从社会的变化、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作用、语言的内部机制等方面考察了“×热”新词产生的原因。(29)

王敏(2007)认为“准×”进入汉语后,在沿袭印欧语的意义及用法的同时,无论在使用范围还是在表义方式方面都发生了结合汉语自身特点的一些转变,呈现出与印欧语与众不同的一面,值得学界的重视。(30)

饶宏泉(2008)认为“去×化”类构词近年来大量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语言时尚。这类构词来源于语言接触,它们满足了语义链的需求,反映了时代思潮,符合人们的语言使用心理,而且充分展现了语言的自我包装形式。(31)

总的来说,在个案研究方面,相关的学术论文大多侧重于新词的语义探讨以及新词义产生的途径,有些从构词角度切入的文章不免局限于词缀、类词缀之争,一些进行个案分析的文章则多少失之于短小浅显。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描写细致、分析透彻的文章,如张云秋和秦华镇关于“×化”的研究,施春宏和乔刚关于“界”和“坛”的辨析,张谊生关于“×式”的研究,张谊生和周日安关于“零×”的分析,任竞春关于“×霸”族新词语产生的方式及其成因的探析,等等。这些都提供了个案研究的范例,但是就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与当代汉语词语模空前活跃的现象相比还是显得不相匹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