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学的诞生

语言学的诞生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语言学的诞生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那么,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何时诞生的,此前的语言研究该如何定性,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如何,这是本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 语言学的诞生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那么是不是说一旦对语言进行研究就产生了语言学这门学科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一门学科的建立有它自己的条件或标准,即:它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它的任务是解释所研究对象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而且有揭示规律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就语言研究来说,人们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同语言间的比较研究,以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结构原理。”[1]根据这一标准来衡量,我们发现古代的语言研究不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所以古代的语言研究不能归属为语言学的范畴。

那么,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何时诞生的,此前的语言研究该如何定性,它们对后世的影响如何,这是本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语言学界一般都认为,语言学的诞生,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上古时期的语文学阶段;

第二阶段:公元前后中古时期的“准语言学”阶段;

第三阶段:从1 8世纪末开始的语言学阶段。

一、语文学阶段

上古时期,语言研究依附于哲学经学或其他学科,缺乏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地位,人们将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称之为语文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语文学”的英语是philology,而“语言学”则译作linguistics,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内涵也大不一样。不过语言学毕竟是以语文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而也不能把它们看成为两个不相干的或对立的学科。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从语文学到语言学的发展脉络。

语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源紧密相关。它有三大传统,即希腊—罗马传统、印度传统和中国的小学传统。

1.希腊—罗马传统

对后世的语言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希腊—罗马传统。现在通行的语法理论大多导源于希腊—罗马传统。在古希腊时期,首先对语言研究感兴趣的不是语言学家(严格地说,当时还没有语言学家),而是哲学家,他们根据语言结构提供的线索解释哲学的问题,因而使语法和逻辑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通行的语法理论大多可以直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范畴说。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范畴说的核心是关于substance(实体)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把现实分为十个范畴:实体、性质、数量、关系、地点、状态、情景、动作、被动、时间。其中实体是本质,其他九个范畴是偶有的属性(accidents),是用来表述实体的。例如“李宁是运动员”这样一个命题,“运动员”是偶有的属性,因为“李宁”天生并不是运动员,而退役以后又从事别的事业,是可变的,而“李宁”不管是运动员还是干别的工作,始终是“李宁”,这是不变的。实体在命题中的主要特征是主体(subject),从逻辑判断的结构来说,主体就是主词(subject),别的范畴都是表述这个主词的,因而是它的宾词(predicate)。这就是说,九个偶有性范畴都是表述实体的,而实体不表述别的范畴;或者说,偶有性范畴都存在于主体之中,因为任何性质、数量、关系等都只能是主体的性质、数量和关系,等等。这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范畴说的基本思路,他的语法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能充当主词的词是体词(substantive word),或者叫做名词;能充当宾词的词就是谓词(predicative word),或者叫做动词;句子的结构与逻辑判断(命题)相对应,因而处于主词位置上的词语就是句子的主语(subject),处于宾词位置上的词语就是句子的谓语(predicate)。亚里士多德对于语法和逻辑的关系,根据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简化为如下的结构公式:

逻辑:实体——偶有性

   主词——宾词

语法:主语——谓语

   体词——谓词

   名词——动词(包括后来所说的形容词)

横向的左右两项是陈述的关系,即右项陈述左项(偶有性用来陈述实体,宾词用来陈述主词);纵向的各项依次是实现关系,即主词实现实体,主语实现主词,体词实现主语……印欧语语法的词类划分原则和它们与句子结构成分主语、谓语等的严格的对应关系(名词做主、宾语,动词做谓语等)就是根据这样的理论建立起来的,甚至可以说,“主语——谓语”的句法结构框架实质上就是逻辑思维形式的投射。[2]

2.印度传统

印度也是语文研究传统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其代表就是巴你尼语法。巴你尼是人名,根据《大唐西域记》,他大概在公元前四世纪左右出生。巴你尼语法就是根据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一种语法。印度有文献记载的最早语言就是公元前1000年的吠陀梵语。“吠陀”(veda)是一种经文,巴你尼语法就是解释、诵读这种经文的一种师徒相传的口诀。由于语言的发展,巴你尼时代的语言和吠陀经的语言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掌握文化大权的祭司阶层(婆罗门)为了保持其所垄断的神圣经典的完整,实行了本阶层内部口头相传的各种严格的诵读方式。由于这种特殊的背景,以巴你尼语法为代表的印度传统对语音的研究很细致、准确,词的结构的分析也很严密而具体,已经明确地分出词根、词干、词尾、前缀、后缀、派生词、复合词等等。这就是说,它的研究重点是语音和构词法,而这正好是希腊—罗马传统的薄弱环节。梵语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和希腊、拉丁等语言有亲属关系,相互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因而它的研究成果很快被欧洲人吸收,形成了两个语言传统的结合,而正是因为这两个语言传统的结合,使得语言的研究从语文学走向语言学。

3.中国的小学传统

汉语的研究传统俗称“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小学”的得名最初确与小学(初期教育)有关,后来转指小学里的学习内容,最后指称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小学”作为汉语传统语文学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说明这一学科建立于两汉。此前的语言研究多见于先秦诸子的哲学论辩,其中最集中的就是关于名实关系的讨论。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形式)决定实(内容),而是实(内容)决定名(形式);后期墨家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名是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从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论争到两汉小学的建立,语言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名”这一概念的地位日渐淡出,而“字”作为汉语结构单位和书写单位的概念在社会心理现实中的地位则日益提升,因而开创了以字的研究为基础探索形、音、义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律的汉语研究传统,即小学传统。

二、准语言学阶段

公元前后的中古时期,开始了对语言规律本身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与哲学、经学等的关系,但已有很大的独立性,它们将揭示语言结构规律视为语言研究的任务,这种研究实际上已具语言学的雏形,或许也可以称之为“准语言学”。

这个时期代表性的论著就是特雷克斯的《希腊语语法》和许慎的《说文解字》。

《希腊语语法》是印欧语语法研究的一本权威性著作,它的八大词类(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和词的形态变化的分析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事实上,特雷克斯所作的描写被认为是权威性的。早在基督纪元开始时它就被译成亚美尼亚语和叙利亚语,而且成为拜占庭评论家或注释家广泛评论和注释的课题。它一直被奉为标准著作达1500年之久。一个现代著作家宣称,几乎从每一本英语语法教科书中都能看到某些痕迹,表明它受益于特雷克斯。”[3]

和它大致同时代的汉语传统的重要研究著述就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十五卷,收文9353个,重文1163个,均按540个部首排列。它是我国的第一部说解文字原始形体结构及考究字源的文字学专著,被称为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它建立了揭示汉字构造原理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新的、科学的、字典式字书体例,保存了大批古文字资料,同时也起到了规范文字的作用。《说文解字》对字义的训释方式,大多成为后来训诂学常用的方式,因其训释之精当,它历来广为训诂家们所倚重。《说文解字》从字形分析出发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古音资料,成为考定上古语音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三、从1 8世纪末开始的语言学阶段

从1 8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时期,由于希腊—罗马传统与印度传统的结合诞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从书面语转向口语,研究的任务从单一语言结构规律的研究转向用历史比较法去探索语言共性的结构原理,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于科学之林的学科。

希腊—罗马传统重语法研究,印度传统重语音、构词法研究,这两种传统一结合就促成了语言学的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