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文化语篇与跨文化转换策略

跨文化语篇与跨文化转换策略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1 跨文化语篇与跨文化转换策略翻译活动以前一直被看做是纯粹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实现了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因此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翻译必然要研究相关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文化的差异使转换不可能完美甚至可能成为一定程度上的障碍。

11.1 文化语篇与跨文化转换策略

翻译活动以前一直被看做是纯粹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自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实现了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滋生的土壤。语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印在社会生活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某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翻译必然要研究相关的文化。然而,翻译作为特定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并不涉及某一文化整体的所有方面。

正如浙江大学许力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讨论翻译问题应找到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点——话语。(许力生,2006:193)特定的跨文化翻译通常并不涉及整体文化的所有方面,而只涉及相关的话语系统和话语社团。基于“话语系统”、“话语社团”的概念和理论,许教授认为语言之间的翻译实际上应该进一步划分为“话语内翻译”(intra-discourse translation)与“跨话语翻译”(inter-discourse translation)。他认为,表面上不同的语言体系或语言社团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有所重叠和交叉,即不同的语言体系或语言社团中包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话语体系或话语社团。换句话说,使用某一语言的某些人可能会与使用另一语言的某些人属于同一个话语体系或社团,因而这些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同一话语内的交流,比较容易做到相互理解。他们之间交流的障碍主要产生于各自语言之间的差异。而对于那些不属于同一语言社团,又不属于同一话语社团的人们来说,交流不但会碰到语言上的障碍,而且还会因为话语体系或社团的不同遭遇更大的困难。他们之间的交流就较为复杂,理解上的障碍也更多。同一话语社团内的交流与不同话语社团间的交流所存在的差异,必然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因此呈现不同的特征。(许力生,2006:176~178)这种观点为我们进行语篇分析和语篇翻译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视角。“话语翻译”的提出,改变了我们把所有的翻译都笼而统之地认为是跨文化的翻译的观点,也为我们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提供了思路。(高华丽,2008:65)对于同一话语社团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而对于不同话语社团的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一般则以意译为主。文化的差异一般是存在于不同话语社团之间的。当然,“话语翻译”要建立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

语篇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特定文化的具体语境中使用语言完成其交际任务的习惯性方式和程序。从根本上讲,语篇的构建方式与所使用的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尽管同一语篇模式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实现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决定语篇构建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即基本文化观念与价值,包括如何看待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看待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决定文化基本特质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会构建出什么样的语篇来。我们可以说,语篇的不同与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即话语密切相关,而与使用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并无本质上的联系。因此一些用不同语言表达的语篇之间的相似之处可能明显大于用同一语言表达的语篇之间的相似之处;某些同一语言语篇之间的差异也可能大于不同语言语篇之间的差异。例如,有些汉语语篇可能跟某些英语语篇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同样是英语语篇或汉语语篇,有些语篇各自内部之间的差异也许还可能会大于与另一种语言语篇的差异。

由此看来,对于那些不属于同一语言社团,但属于同一话语体系或话语社团的话语内语篇翻译,由于牵涉到的文化差异相对较少,在翻译时可更多地采取直译或异化翻译的方法;对于那些既不属于同一语言社团,又不属于同一话语体系或话语社团的跨话语语篇翻译,可能要采用意译或归化的翻译方法,以解决不同话语社团之间的文化差异问题,才能成功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间的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符号间的转换。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文化的差异使转换不可能完美甚至可能成为一定程度上的障碍。文化的个性会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中,都有许多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词语,特别是在许多成语、谚语、俚语、方言、颜色词、动物名词、人名、地名中,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翻译这样的词语,应该掌握的一个原则是:一方面要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不逾越译入语文化和译入语读者可接受的限度,具体来讲,翻译这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有三种策略(孙致礼,2003:127~131):

第一,移植法/直译法。就是在译入语中保留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即文化意象。保留住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就等于为读者保留下了解异域文化的机会。同时,新形象的引入,有利于提高译入语文化对异域文化的解释和消化能力,成为译入语的“新鲜血液”,但表达时切忌生搬硬套。例如:将英语的“armed to the teeth”译为“武装到牙齿”;将汉语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译成“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and a long task proves a man's heart”。

第二,借用法。就是借用译入语现成的俗语来传译原文中的俗语。有两种情况:1)源语中的表达方式在意思和形象上同译入语的表达方式相似。例如:将英语成语“go trough fire and water”译成“赴汤蹈火”;将汉语成语“英雄所见略同”译成“Greatminds think alike”。2)源语中有许多表达方式尽管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形同意同”的对等表达方式,但却可以找到“形异而意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将英语成语“leave no stone unturned”译成“千方百计”;将汉语句子“头头还没批准他的计划,所以他决定去拍拍马屁”译为“The chief hadn't accepted his plan yet,so he decided to go in and polish the apple”。但在译“形似而意不似”的习惯说法时,要避免望文生义。例如:不能将“pull one's leg”(跟某人开玩笑,取笑某人)译为“拖后腿”,或将“eat one's words”(收回前言,承认错误)译为“食言”。

第三,意译法。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表达方式,既不能采取移植法/直译法,也难以采用借用法,只能采取意译法。例如:将汉语成语“粗枝大叶”译为“to be crude and careless”,而不是译为“with big branches and large leaves”;将英语“It 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situations.You'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re damned if you don't”翻译成“这真是又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文化内涵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表达方式渐渐演变成了一般性词语,译时用意译法即可。如对“tribal war dances”的翻译,如果译成“跳着原始部落出战前跳的舞”,现代人可能觉得有点不太懂,还不如译成“狂欢乱舞”更易被人们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