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景性记叙文

写景性记叙文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节 写景性记叙文写景性记叙文包括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和游记、参观记类记叙文。写景性记叙文多侧重描写山容水态、林木花草、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其主要目的在于真实地展现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象,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景性记叙文也有描述社会风情和人文景观为主的。写景性记叙文常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第1节 写景性记叙文

【导读】

写景性记叙文包括一般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和游记、参观记类记叙文。它记叙的对象十分明确,主要包括山川风光、人文景观等。

写景性记叙文多侧重描写山容水态、林木花草、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观,其主要目的在于真实地展现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象,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屠格涅夫的《乡村》,优美的风景透出对祖国这一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写景性记叙文也有描述社会风情和人文景观为主的。这类文章通常比摹写大自然景观的表现形态更为复杂,同时蕴涵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如《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写景性记叙文常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是,描写既不是自由想象、任意编造,也不能像拍照、计账一般巨细无遗、纤毫必录。

生动传神的描写第一要在认真观察、细心领略的基础上,善于抓住那些既有代表性、又有感染力的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语言,把描写对象固有的情态或特征形神兼备、准确而生动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第二,要注意选好观察点和立足点。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的描写,没有独特的视角,就不可能凸显景物或景观的独特韵味和特殊魅力,使作品富有特色。

第三,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述,除了突出对象本身的特点之外,还应该自然渗透并妥善加工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前人所言,“情以辞发,境随情生”。只有作者积极情感的参与,作品才会有新颖独到的眼光,别出心裁的形象刻画,否则,写景状物就难免平淡刻板、了无生气。

【选文】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节选)

梁 衡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散文家。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等。著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问路》、《只求新去处》,章回体知识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等多篇文章入选中学课本。

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我是乘着缆车直上中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条单薄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依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入门之后便是天街,这便是岱顶的范围了。天街这个词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云雾之中一条宽宽的青石路,路的右边是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填满了大大小小的绿松与往来涌动的白云。路的左边是依山而起的楼阁,飞檐朱门,雕梁画栋。其实都是些普通的商店饭馆,游人就踏着雾进去购物,小憩。不脱常人的生活,却颇有仙人的风姿,这些天上的街市。

……

这岱顶的确是一个与天对话的好地方。各种各样的人在尘世间活久了,总想摆脱地心的吸力向天而去。于是他们便选中了这东海之滨、齐鲁平原上拔地而起的泰山。泰山之巅并不像一般山峰尖峭锐立,顶上平缓开阔,最高处为玉皇顶;玉皇顶南有宽阔的平台,再南有日观峰,峰边有探海石。这里有平台可徘徊思索,有亭可登高望日,有许多巨石可供人留字。好像上天在他的大门口专为人类准备了一个进见的丹墀,好让人们诉说自己的心愿。我看过几个国外的教堂,你置身其中仰望空阔阴森的穹顶,及顶窗上射进的几丝阳光,顿觉人的渺小,而神虽不可见却又无处不在,紧攥着你的魂灵。但你一出教堂,就觉得刚才是在人为布置好的密室里与上帝幽会。而在岱顶,你会确实感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1]不是在密室而是在天宫门口与天帝对话。同是表达人的崇拜,表现人与神的相通,但那气魄,那氛围,那效果迥然不同。前者是自卑自怯的窃窃私语,后者是坦诚大胆地直抒胸臆,不但可以说,还可以写,而天帝为你准备好的纸就是这些极大极硬的花岗石。

这里几乎无石不刻,大者洗削整面石壁,写洋洋文章;小者暗取石上缓平之处,留一字两字。山风呼啸,石林挺立,秦篆汉隶旁出左右。千百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们总是这样挥汗如雨,气喘吁吁地登上这个大舞台,在这里留诗留字,借风势山威向天倾诉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意志。你看,帝王来了,他们对岱岳神是那样的虔诚,穿着长长的衮服[2],戴着高高的皇冠,又将车轮包上蒲草,不敢伤害岱神的一草一木,下令“不欲多人”,以“保灵山清洁”。他们受命于天,自然要到这离天最近的地方,求天保佑国泰民安。玉皇顶上现存最大的一面石刻就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时的《纪泰山铭》,高十三点三米,宽五点七米,共一千零九个字。铭曰:“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为天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从赫赫高祖数起,大颂李唐王朝的功德。一面要扬皇恩以安民,一面又要借天威以佑君,帝王的这种威于民而卑于天的心理很是微妙。他们越是想守住天下,就越往天上跑得勤,汉武帝就来过七次,清乾隆就来过十一次。在中华大地的万千群山中唯有泰山享有这种让天子叩头的殊荣。除了一国之主外,凡关心中华命运的人又几乎没有人不来泰山。你看诗人来了,他们要借这山的坚毅与风的狂舞铸炼诗魂。李白登高狂呼“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沉吟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志士来了,他们要借苍松,借落日,借飞雪来寄托自己的抱负。一块石头上刻着这样一首诗:“眼底乾坤小,胸中块垒多,峰顶最高处,拔剑纵狂歌。”将军来了,徐向前刻石:“登高壮观天地间。”陈毅刻石:“泰岳高纵万山从。”还有许多字词石刻如:“五岳独尊”、“最高峰”、“登峰造极”、“擎天捧日”、“仰观俯察”,等等。其中“果然”两字最耐人寻味。确实,每个中国人未来泰山之前谁心里没有她的尊严,她的形象呢?一到极顶,此情此景便无复多说了。

……

看完极顶我们步行缓缓下山,沉在山谷之中。两边全是遮天的峰峦和翠绿的松柏。……我踏着这条文化加风景的山路一直来到此行预定的终点——经石峪。

经石峪,因刻石得名,就是石头上刻有经文的山谷。离开登山主道有一小路向更深的谷底蜿蜒而下,碎石杂陈,山树横逸,过一废亭,便听见流水潺潺。再登上几步台阶,有一亩地大的石坪豁然现于眼前。最叫人吃惊的是,坪上断断续续刻着斗大的经文。这是一部完整的《金刚经》,经岁月风蚀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我沿着石坪仔细地看了一圈,这是一个季节性河槽,流水长年的洗刷,使河底形成一块极好极大的书写石板。这部经刻大约成于北齐年间。历代僧人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我在祖国各地旅行常常惊异佛教信仰的力量,和他们表达信仰的手段。他们将云岗、敦煌的山挖空造佛,将乐山一座石山改造成坐佛,将大足一条山沟里刻满佛,现在又在泰山的一条河沟里刻满了佛经。那些石窟是要修几百年经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这部经文呢?每字半米见方,入石三分,字体古朴苍劲。我想虽用不了几百年,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这坚硬的花岗石上一天也未必能刻出一两个字。中国的书有写在竹简上的,写在帛上、纸上的,今天我却看到一部名副其实的石头书。我在这本大书上轻轻漫步,生怕碰损它那已历经千年风雨的页面。我低头看那一横一竖,好像是一座古建筑的梁柱,又像古战场的剑戟,或者出土的青铜器。我慢慢地跪下轻轻抚摸这一点一捺,又舒展身子躺在这页大书上,仰天沉思。四周是松柏合围的山谷,头上蓝天白云如一天井,泉水从旁边滑过,水纹下映出“清音流水”的刻字。我感到一种无限的满足。一般人登泰山多是在山顶上坐等日出,大概很少有人能到这偏僻深沟里的石书上睡一会儿的。躺在书上就想起赫尔岑有一句关于书的名言:“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本巨书。造物者造了这样一座山,这样既雄伟又秀丽的山体,又特意在草木流水间布了许多青石。人们就在这石上填刻自己的思想,一代一代,传到现在。人与自然就这样合作完成了一件杰作。难怪泰山是民族的象征。她身上寄托着多少代人的理想、情感与思考啊。虽然有些已经过时,也许还有点陈腐,但却是这样的真实。这座石与木组成的大山对创造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有特殊贡献的。谁敢说这历代无数的登山者中,没有人在这里顿悟灵感,而成其大业的呢?

天将黑了,我们又匆匆下到泰安城里看了岱宗庙。这庙和北京的故宫一个格式,只是高度低了三砖。可见皇帝对岱神的尊敬。庙中又有许多碑刻资料,塑像、壁画、古木、大殿,这些都是泰山的注脚。在中国就像只有皇帝才配有一座故宫一样,哪还有第二座山配有这样一座大庙呢?庙是供神来住的,而神从来都是人创造的。岱岳之神则是我们的祖先,点点滴滴倾注自己的信念于泰山这个载体,积数千年之功而终于成就的。他不是寺院里的观音,更不是村口庙里的土地,锅台上的灶君,是整个民族心中的文化之神,是充盈于天地之间数千年的民族之魂。我站在岱庙的城楼上,遥望夕阳中的泰山,默默地向她行着注目礼。

1990年1月

【注释】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二句出自宋代李清照的词《渔家傲》。[2]衮(ɡǔn)服:衮服是皇帝的龙袍中的一种,是皇帝祭天地、宗庙时与衮冕配套使用。[3]“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一句出自唐代李白的《游泰山·其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出自唐代杜甫的律诗《望岳》。

【评析】

这是一篇文化内涵丰厚的游记。

本文的题目是“泰山——人向天的倾诉”,是作者在游历泰山时,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对话。因此作者以游览泰山的行踪为经,把记游的重点放在岱顶石刻、经石峪、岱宗庙等有厚重历史积淀的景点上。

作者曾经提出散文的美有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和哲理美。作者在本文中力求做到三个层次兼备,特别是追求第三层次的哲理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或灵动轻巧,如:“泉水顺着山势随人而下,欢快地一跌再跌,形成一个瀑布,一条小溪,或清亮地漫过石板,清音悦耳,水气蒸腾。”或雄奇沉浑,如:“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但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寄情山水,向读者展示一种自然风光的美,而是与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共同面对泰山——中华的“文化之神”、“民族之魂”,感受到那一份历史的沧桑和悠久的文明,生发出更多哲理的思考和人生的感触。

本文在写作上以写景、议论为主,作者熔古铸今,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典章诗句,使文章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沧桑,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思考与训练】

1.简要概括作者在《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一文中的行程。分析作者把记游的重点放在了哪些方面?

2.写一篇游记,记述你的一次游历见闻。内容可以是描述山川自然,也可以着重介绍社会风情;可以考察现实,也可以追寻历史的步履。要求具体生动地写出游览对象的主要特点,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