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语交流的新渠道

外语交流的新渠道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特网:外语交流的新渠道◎顾佩娅最近,我国一些著名外语专家,如桂诗春、胡壮麟、何自然教授等纷纷撰文,论述因特网应用于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无限潜力。因特网的高速发展确实为优化外语教学环境带来了希望。但同时须注意这些表达法的语用范围和场合,切切不可滥用,以免引起读者误会和反感。前者基本上是一种聊天式的对话,而后者则需要使用正式交际语言或正规的书面语。

因特网:外语交流的新渠道

◎顾佩娅

最近,我国一些著名外语专家,如桂诗春、胡壮麟、何自然教授等纷纷撰文,论述因特网应用于外语教学和研究的无限潜力(请见《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因特网的高速发展确实为优化外语教学环境带来了希望。它的优势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为外语学生开辟了一个相互之间、班级之间、甚至与整个外语世界的人们交流思想、探讨方法、相互学习的广阔天地。它使外语学习第一次真正做到了走出课本、跨出课堂、走向世界!

一、电子邮件与键友交流

1.电子邮件的文体特征及语用指导

作为因特网上使用率最高的交流工具,电子邮件以它便捷和跨时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用外语进行真实和自然交际的机会。然而对学习者来说,有机会并不等于成功。要使电子邮件以及通过这种通讯手段进行的键友活动真正有效,须让广大师生,首先是教师,在懂得必要的电脑操作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电子邮件这种全新的电子通讯方式,学会运用正确和恰当的语言来帮助实现有效交际的目的。这是将电子邮件应用于外语教学的第一步,是一个需要大量训练,但却充满着兴奋和成功喜悦的学习过程。下面就电子邮件的文体特征以及语用要点作一些简单介绍。

1)电子邮件的口语特征。经常使用电子邮件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感觉:电子邮件虽以书信形式出现,但用语却大都是口语,从而形成了在文体风格上独树一帜的书面形式的口语(written speech)(张荣建,1997)。一些常见于日常会话的副语言特征都在电子邮件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较明显的例子是一些表示体态、语调和情感的副语言符号,又称脸谱(smileys或者emoticons):

如,

:-)表示微笑;

:-(表示沮丧等;

用大写字母表示吼叫;

用星号(*)表示强调等。另外,随着电子邮件的使用者队伍从专业人员扩展到社会普通成员,许多新俚语,或“网话”(Netspeak),也正在悄悄为人们所接受。如:Need an addy?表示“你需要我提供地址吗?”等等。读者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并在适当场合加以应用。但同时须注意这些表达法的语用范围和场合,切切不可滥用,以免引起读者误会和反感。这里涉及网络礼仪的许多问题,本文最后部分对此有专门指导。

2)电子邮件语言文体的灵活性。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电子邮件的语用范围比其他交际媒体如电话、书信等要广得多。虽然它具有口语特征,但是实际上它的语言是随着具体语境(context),即不同的通讯对象、场合以及不同的交际目的而灵活变化的。也就是说,它本身没有固定的语体、风格和修辞结构。它的语体始终游离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它的写作规范也随着交际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变化。如一般朋友之间的问好式函件与为索取某个信息或解决某个问题的工作函件就不同。前者基本上是一种聊天式的对话,而后者则需要使用正式交际语言或正规的书面语。除了使用的语言风格不同外,第一次发出的请求、咨询等信结尾还要附上署名部分,包括发信人的全名、电子邮件地址、职称或头衔以及所在单位的名称和详细通讯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等;而熟悉的同事、朋友或家人之间就不必拘泥形式,甚至署不署名都无所谓。面对情况复杂的现实世界,使用者一定要视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恰当的语言文体和表达形式。上网去大量接触这方面的材料并投身于实践是帮助使用者积累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最佳途径。

3)“简洁是电子邮件的灵魂”。这是《数字化生存》(1995)一书的作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的话(见胡泳、范海燕,1997:224)。与传统的书信通讯方式相比,电子邮件以光速在网络上运行,几乎完全省去了邮路上的耽搁。这一革命性的飞跃使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以及回信时的从容不迫。精雕细琢的文字以及构思巧妙的结构都被三言两语和简洁的文风所替代。同时由于电子邮件主要用来快速传递信息和解决问题,时间上的紧迫性决定它必须是言简意赅。每次通讯的标题(subject)设计要力求简洁、醒目。一些传统信函中开头、结尾时不可缺少的客套话如称呼语Dear so so、问候语How are you、结束语Yours so so等在此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恪守不渝。内容上应该紧扣主题,一个函件一般只传递1—2个信息。在篇章结构上,电子邮件总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信的开头,而不是像传统信函那样放在信的结尾以形成尾重点。还有,段落之间要留空行,版面要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另外,为了保证信函的短小精悍,要学会一些通用的替代某些常用语的缩写或简写形式。如:

用“BTW”代替by the way(顺便提一下);

“FYI”表示for your information(供参考);

“TIA”代thanks in advance(预表谢意);

还有“IMHO”代表in my humble opinion(以鄙人之见);电子通讯中还会允许用一些独特的语音拼写形式,如“U”表示you,“u r”表示you are等等。

总之,电子邮件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一种全新的人类语言交际媒体。它的日益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它的语言特点并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一实用性写作的技能。

2.键友交流资源

比起传统的笔友(pen pal)交流来,以电子邮件为通讯工具的键友(key pal)交流不仅保持了前者用外语进行真实交际的目的、结交新朋友和学习新文化的特点,而且由于通讯工具的改进使人际交流更加便捷,深受广大外语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下面是一些经过精选的网址,供读者在为自己或学生寻找理想的键友时参考。

—ESL Student Forums(http://www.eslcafe.com/forums/student/):

Dave Sperling在这里为你找到理想的交流伙伴提供便利条件和帮助。

—Intercultural e-mail Classroom Connections(http://www.iecc.org):

这是深受欢迎的跨文化电子邮件课堂交流网(简称IECC)的主页。为自己所教的班级寻找键友交流伙伴班的老师可以从这里提供的四个电子邮件专题讨论组,又称电子论坛的有关信息中得到帮助。这四个讨论组的名称和功能分别是:

IECC为教师寻找具有初、中级英文水平的键友交流伙伴;

IECC—PROJECT提供特别键友交流项目信息;

IECC—DISCUSSION是讨论跨文化键友交流的地方;

IECC—HE则面向具有中、高级水平的高校英语师生。

对那些早已参加英语教学电子论坛(TESL-L)、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论坛(TESLCA-L)或其他专业论坛的老师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这些论坛上登一条寻找键友班级的信息。

3.键友活动的教学应用

国外电子邮件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的经验证明,要取得键友活动的成功,我们在应用中一定要兼顾电子邮件的四个交互界面,即人机界面,教师界面,师生界面和学生界面(详见顾佩娅,1997:19)。在具体组织键友活动中,尤其是跨班级的键友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有很多要注意的方面。笔者参照国外同行的意见(如见Tillyer&Robb,1993),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对组织跨班级键友活动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1)前期准备。首先是教师和学生最好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没有,可上网申请一个免费地址,如HotMail(http://www.hotmail.com)。在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用法后决定键友交流对象,即你想找的是说英语的本族人(native-speaker),还是英语国家的外国(ESL)学生,还是与你的学生有同样语言环境的英语作为外语(EFL)的学生。接着就开始寻找键友交流合作伙伴。关键要保证双方教师明确合作目的和各自的打算。通过共同讨论,决定键友交流活动的组织要求,如时间范围,双方交流信件的频率等。帮助各自的学生结成互帮互学的键友对子,并在第一次上课就公布结对的名单。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对他们的信件的监察方法和将如何帮助他们改进英语表达能力。另外第一次带同学上机最好有技术人员或请另一老师在场,以避免你一人穷于应付那么多的学生。

2)基本技巧。通过提供大量样信阅读和评讲,指导学生起草一份自我介绍作为第一封信发给对方。让学生同时给你,指导老师,发个复写本,即Cc:(你的函件地址)。也给他们自己发个复写本,即Cc;(学生自己的函件地址)。告诉他们如何在必要时将键友的来信转发(forward)给你;如何将收到的信函下载到软盘或其他软驱里;如何准备、存储和将写在软盘或其他软驱的信件上载到所需要发送的界面上。

3)注意事项。在确信对方教师的合作诚意前不要轻易确定你的合作伙伴。因为万一对方不配合,受影响最大的是双方的学生。

4)秘诀指点。秘诀之一是如果学生第一次上机时就发现已有一封信在等着他们,他们一定会感到意外的惊喜,从而加倍努力以便能收到更多来信。如果对方学校先开学,这第一封信就由他们送来;或者你也可以给全班同学写一封信,保证他们在上机前就有信在等待着他们。之二是要鼓励学生养成对来信立即回复的好习惯,使他们懂得即使是暂时没有时间给对方以完整的回答,一份简短的回函也会使对方焦急等待的心情得到安慰。之三,学生应该十分清楚对方班级参与此项活动的目的、形式和教师的名字。对活动是否列入成绩评估内容也应有所了解。

5)活动提示。实践证明,当双方班级英文水平相当,交流目的类同或使用材料有联系时,这种键友活动常常会很成功。另外,学生非常喜欢与教师通信,以便直接得到教师的指点和帮助。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请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要知道与面对面的交谈相比,电子邮件可以使你班上最腼腆的学生开口。

6)力求简易。具体做到尽量使每个终端的上、下机过程简单化。每次教一种新的操作方法前,要演示每个步骤的屏幕界面。也可以将一些复杂过程分解为几个简易的步骤完成,使学生明确每一步的结果。告诉学生当他们走错步子时如何回到上一步,并重新开始。力求使这个过程越简单越好。

许多应用研究经验还证明,键友活动的最好、最持久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与现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有真实目的电子交际活动。国外同行们在这方面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经验。笔者在其他文中已做过介绍(见顾佩娅,1995,1997a,1997b)。在我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此类应用刚刚开始。下面一例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初步尝试,供参考。

苏州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生之间的键友交流项目

这是编者1997年春季与北京师范大学外教David Catterick共同设计和组织的一次网上合作教学活动。当时由于双方学生都没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整个交流活动是通过编者和对方外教的地址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在合作目的、组织方法和交流内容、频率等一系列操作细节上达成共识。我们一致认为项目的主要目的之一是“To inform”,即让学生了解和接触当今冲击世界的电子信息浪潮;之二是“To enable”,即帮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浪潮的冲击并学会一些最基本的冲浪技能,即使用电子邮件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能结合本课程的要求,通过网上键友交流,互帮互学,合作完成一篇旨在国际英语教学杂志上发表的学期论文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指导各自的学生用同样的文字处理软件准备一个简短的英文自我介绍,并存到统一的文件名下。然后将所有学生的信汇编成一组集体信函(group mail),在商定的时间内寄出。在内容上,我们指导学生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个人特点,以及希望通过电子交流想解决的有关论文方面的问题。在对待来信的处理上,我们一是鼓励学生课前阅读所有信件,做好笔记,准备参加课上组织的对每次对方来信的集体讨论和电子写作技巧交流;二是选择两种回信方式,即只给自己感兴趣的对方个别学生回信,或者同时给对方全班回信。另外我们要求学生有信必回,以诚相待。我们还规定学生每人每次至少要写两封回信,多写者得到承认和鼓励。

事实上,到期末当各人将自己在该学期完成的所有电子文档(包括电子邮件和学期论文的修改稿)加在一起,没有一个学生不为自己能写那么多,流利程度提高得那么快而感到惊讶和兴奋。而双方学生在来往信件中所反映出来的对整个过程的关心、参与程度以及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变化更是显而易见(请见文后附录)。师生们一个共同体会是,虽然受各种条件限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但与所获得的经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相比较,回答只能是两个字:值得!

通过相互提问、建议、评论和修改,不少学生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学期论文。其中已有两篇通过电子投稿在一份国际英语教学刊物上得以发表。苏州大学研究生还在期末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师作了一次有关多媒体电脑辅助语言教学的集体讲座,成为该院网页设计和教师电脑培训的第一支生力军。更令人高兴的是,随着校园网服务的改进,1998年春季这些研究生正在带领本科生上网参与国际英语学习合作项目(如由纽约市立大学网络教学专家Andrew Hess组织的世界“城市项目”)。他们边实践,边调查,为高质量完成硕士学位研究论文而勤奋工作。

实践证明电子邮件为中国学生学好外语带来了新的希望。以电子邮件为交际手段的键友活动能满足学生渴求真实交际的愿望,同时提供一种非一般课堂教学所能创造的开放性交互合作环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子邮件除了有很好的助思考功能外,还因其避免了面谈带来的紧张而特别有利于那些性格内向、羞于在公共场合口头表达的学生。这对于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学生学外语开口难、怕交际的问题,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电子通信手段的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自学能力。学用电子邮件的过程涉及许多其他知识的学习,包括计算机操作、信息探索和获取并正确、恰当地运用位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特殊的电子通讯语言文体等。所有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将会对即将进入21世纪的学生不仅在语言上,而且在他们今后个人的发展上大有裨益。正如笔者的一个研究生在谈体会时引用的一句网上名言所说:

“To watch is fine,but to participate is divine!”

参考文献

Gu,P.Y.(1996).Exploring ways to understand learning and improve teaching.TESL Reporter.29(2).

Robb,T.,&Tiller,A.(1993).Electronically your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e-mail penpals.Available e-mail:LISTSERV@CUNYVM.CUNY.EDU:GET PENPAL ADVICE TESL-L F=MAIL

陈洪:电子论坛:英语教学界交流的新渠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1期。

顾佩娅、苏晓军:e-mail与英语教学:理论与应用,《外语电化教学》1997年第1期。

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版。

张荣建:新媒体、新变化:电脑媒体与语言交际要素变化,《外国语》1997年第2期。

本文原载《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第2期

附录:双方学生的来往函件摘录

File Edit Mailbox Message Transfer Special Window Help

Hi!My name is Anne.I was absent last month when the exciting electronic conversation started between your group and ours.I've got a green eye to see the smiling faces on many of my classmates who got replies from you...

Ann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How nice to“hear your voice”from far away!The only pity is that we could not correspond as frequently and freely as I would like.How are you both doing now?Busy with your papers?As you may have known from the letter I addressed to the whole group,we are starting with the term paper now.If you have some suggestions for my topic,please do let me know.

Tracy,Suzhou University

As to your article this time,we think you are on the right track....Now we are also thinking of our term paper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One will be an one-hour lesson plan with video or CALL stuff;the other will be an article about the value of technology in the Chinese context.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suggestions.

Rong&Xiufa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We asked each other specific questions on the value of technology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China.All these e-mail exchanges really set us thinking better.I want to conclude that using e-mail in the classroom can greatly enhance creative thinking.

Yuejing,Suzhou University

I am not sure if my opinion would render any help to you,but when I think of the important quality of a learning software,the first thing I ask myself is that Does it have enough pedagogical value Is it worthwhile to spend so much time on it in class?Can it help learners'interaction?I consider it a tragedy that learners spend hours on computers and eventually find it a waste of time.Modern technology sometimes does that sort of thing!

Ann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 find the time we set aside for writing and reading on the computer is rewarding.Also this course made me realize the urgent need for qualified personnel for the coming digital age.Tracy,Suzhou University

I think the most valuable the course offered us is that it creates an atmosphere which is surely helpful to our learning.Although I haven't done anything important,at least I came to know what I should do in the future.This kind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can hardly be formed in other classes.

Shunsheng,Suzhou University

Student e-mail Exchanges and Their Comments on the Keypal Projec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