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楷书草书的结合体

楷书草书的结合体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楷书草书的结合体——行书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不易于辨认的问题,便产生了一种兼收草书和正体字特征的字体,这种字体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相对较容易辨认,也不需要像楷书那样端正,写字时必须一笔一画的。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草书写的都很好,行书尤其出名,后世人都称他为“书圣”,认为后世书法家没有人能超越他。

楷书草书的结合体——行书

img141

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不易于辨认的问题,便产生了一种兼收草书和正体字特征的字体,这种字体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相对较容易辨认,也不需要像楷书那样端正,写字时必须一笔一画的。所以人们给这种字体起名“行书”。在写字时,楷书的写法更多一些的,我们就叫“行楷”,而草书写法比楷书多的叫做“行草”,那么也就可以说“行楷”是草化的楷书,“行草”是楷化的草书。

行书是怎么产生的呢?相传,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有个叫刘德升的人,他的书法虽然是自己草创的,但是字迹优美,温婉娴熟,简易精炼,浓纤间书,整幅字写出来如行云流水一般,作品常常被后人列为“妙品”,在当时非常出名。

其实,和其他字体的产生是一样的,无论是小篆、隶书还是楷书,主要的创造人都是广大人民,并非一人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那些发明者大多数都是搜集了大众喜爱的写法以后再加以整理改进的。隶书楷书都要一笔一画地写得端端正正,写起来都有些浪费时间,人们在着急的时候或者记录一些不很重要的事情时,常常不想被束缚的那么严格,写字草率一点,快一点。但为了保证人们能认出来又要保持正体字的形体,渐渐就形成了行书。六朝以来,它就是人们手写的主要字体。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草书写的都很好,行书尤其出名,后世人都称他为“书圣”,认为后世书法家没有人能超越他。王羲之有一幅最著名的行书字帖,是1200多年以前他在绍兴兰亭写的《兰亭序》。据说,这篇《兰亭序》里的字体唐太宗特别喜欢,他见到拓本以后,为了寻找字帖的真迹,曾派专人去寻找,不惜以重金高价买下这本字帖。得到字帖后他如获至宝,常常观赏。唐太宗临终时留下遗嘱,一定要把这本真迹随他一同葬入墓中,足见他对这本真迹的喜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使一个皇帝喜欢到这个地步的东西也绝非凡品。真迹随唐太宗一同藏入了墓穴,世间便也再没有《兰亭序》的真迹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别人摹写的本子了。好在临摹者水平都很高,《兰亭序》的自由风流、规矩简明的风格还是保留下来了。“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易万金”说的就是《兰亭序》的原本已经毁烂在了唐太宗的墓穴当中了,但是王羲之的字太漂亮了,以至于刻着《兰亭序》的石碑仍然可以卖到万两黄金以上呢!

img142

王羲之兰亭序

img143

明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

img144

唐寅行书落花诗册

喜欢王羲之书法的皇上不止一个,清朝乾隆皇帝也非常喜欢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字,曾把他们父子俩的书法作品以及另一位书法家王珣的字帖搜集在一起,单独腾出一间房屋来作为储藏室。后来这间储藏室被称为“三希堂”,意思就是“装有三种稀世珍宝的房间”,现在在北京故宫仍然可以看到这个地方。

img145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

王羲之的字为什么这么写得这么好呢?那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传说他平时常常琢磨如何可以将字写得更漂亮,便在衣袖上划一划,时间一长,衣服袖子都被他磨破了。他家里有一个大的水池,他练完字就在水池里洗笔涮砚台,久而久之这一池子的清水都变成了漆黑漆黑的墨水。还有一次,有一个朋友请王羲之在木板上给写几个字,当朋友拿着木板回家请木匠师傅按迹雕刻的时候,木匠师傅发现字迹的墨水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木板,大概有三分深,由此便产生了一个成语——入木三分!

img146

兰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