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上最早的隶书改革者

历史上最早的隶书改革者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隶书之父——官吏程邈这里又有一个传说故事,这次说的是:隶书的产生。心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在监狱中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它们的结构。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出来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碑文刻划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为国家一级文物。

隶书之父——官吏程邈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故事,这次说的是:隶书的产生。

img112

程邈,秦代书术家。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

img113

程邈,字元岑,秦朝下杜(今陕西省西安市南)人。他曾是秦朝的一个小的县狱吏,负责处理文书一类的公务。他为人耿直,直言不讳,所以一不小心得罪了秦始皇和一些高官,被关进了云阳监狱中。他在狱中度日如年,却又无所事事,他觉得让时间就这么白白的流走了实在太可惜,于是就想要找一些事情来做。当时秦始皇也刚刚开始推行“书同文”政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全国刚刚统一,举国上下的政务铺天盖地,虽然小篆字体规范整齐,但不适用于速写,费时费事费力,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从事过文书类的职务,非常理解用小篆来完成公务的困难程度,再加上他本身也喜欢钻研汉字字体,他想如果能创造出一种便于学习识别且书写速度更快的新字体将会大大提高办公效率,加快文化和政策的普及速度。心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在监狱中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它们的结构。

程邈把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六种书体都搜集过来,潜心研究。这六种书体包括:从孔宅墙壁中得到的文物上的文字;古文的异体字,也叫奇字;籀文,也就是大篆;秦国早期使用的佐书字体;专门用来刻章做印用的缪篆;专门写在旗帜上或者石碑上的鸟虫书。程邈把它们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尽量将汉字中不便于书写的部分改掉,例如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便于书写、又易于识认的三千新文字来。狱吏把这一成果如实禀报给了秦始皇。秦始皇虽然既年轻又勤勉,但毕竟每天120斤的竹简阅读量是一桩很繁重的劳动。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出来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是在监狱里身为犯人时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犯人当时叫做“隶”,所以人们就把他所创造的文字叫隶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img114

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中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浙东第一古碑,三老碑立于公元223年,碑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浙江余姚客星山出土。出土时碑额已断缺,高93厘米,宽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首主要内容为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文刻划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为国家一级文物。

img115

楚简

因为汉字字体是从篆书到隶书演变过来的,所以这个演变过程又被称为“隶变”,“隶变”使汉字的字形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形体上逐渐由刻画形象的笔法变为点划结构,象形表意变为符号表意,复杂变为简单,使我国文字彻底结束了延续差不多3000年的古文字,从此今文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img116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

其实,所谓程邈修改篆文创造隶书只不过是一个传说。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战国的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早于程邈生活时代的隶书。这些隶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书法纯熟,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说明在战国时期的秦国,隶书早已是一种发展成熟,应用广泛的字体了。至于秦始皇时的程邈,人们认为他充其量是一位隶书写得很好的书法家,或者是对隶书做过一些整理、规范的工作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