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文明在地球上永远消失的根本原因

人类文明在地球上永远消失的根本原因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肥沃的土地与可靠的供水使农民能生产出大量的剩余粮食并能保证食物的持久供应。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齐名的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导致了生态环境被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把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千沟万壑,使沙化日益严重,沙漠面积逐渐扩大,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这样就使黄河洪水灾害频发,黄河成为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害河。
水土保持_湖南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

(一)水土资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和土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之本,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媒介,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体得以繁衍生息的基础。

土壤是地球有机界和无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壤的出现把死的地壳和生活在其上的活的生命体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并维持着这个系统的平衡和自然演替。农业灌溉的出现、铁器的使用、粮食的稳定增加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把人类社会从原始的蒙昧时代推进到文明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基本条件是有平坦而不受冲刷流失的肥沃的土壤,且能保障农业灌溉。

肥沃的土地与可靠的供水使农民能生产出大量的剩余粮食并能保证食物的持久供应。于是,许多人得以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了手工匠,从事贸易或文化艺术事业,持久的地力使农民得以连续多个世代在同一块土地上耕种。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定居的机会,人们修建起永久的住所,从而发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府组织形式并开发了贸易通商渠道,并最终建立了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但是,在几千年前,人类并没有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数文明在经历了几个世代之后便衰亡了。人们曾试图用各种原因去解释这些文明衰亡的原因,包括战争、气候的变化、道德的败坏、政治的腐败、经济失调、种族退化以及无能的领导等。不可否认,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对这些文明的中断和消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它们不是文明在地球上永远消失的最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破坏了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环境,即我们脚下肥沃的土地和身旁流淌的河水,还有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以下事实有力证明了这一点。

诞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在历史上,每到夏季,来自上游地区富含无机物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淤泥随着河水的漫溢,都要给下游埃及留下一层薄薄的沉积层,其数量不至于堵塞灌渠、影响灌溉和泄洪,但却足以补充从田地中收获的作物所吸收的无机矿物质养分,近乎完美地满足了农田对于有机质的需要,从而使这块土地能够生产大量的粮食来养育生于其上的众多人口。然而由于尼罗河上游地区的森林不断地被砍伐,土地被过度放牧、垦荒等原因,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尼罗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宝贵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粮仓”从此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地球上的贫困地区之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是著名的古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曾经,这里树木葱郁、沃野千里,富饶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辉煌的巴比伦文化——“楔形文字”、《汉穆拉比法典》、 60进制计时法等。巴比伦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亚著名的商业中心,巴比伦国王为贵妃修建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然而,巴比伦人在创造灿烂的文化、发展农业的同时,却无休止地垦耕、过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这片沃土最终沦为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在两千年前,漫漫黄沙已使巴比伦王国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

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齐名的古印度文明,发祥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开化历史都和美索不达米亚极其相似。四五千年前,这里的农业就很发达,人们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种出了多种庄稼,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粮仓。然而,人们毫无顾忌地开垦,无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温德亚山和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於塞了河道,破坏了生态平衡,土地出现沙化,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渐变成了荒地。

玛雅文明是古老的中美洲文明,它在低地热带森林中发展起来。公元250年,玛雅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人口密度多达每平方千米200~500人。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导致了生态环境被破坏。至公元800年,玛雅文明开始衰落,此后不到100年,这块昔日繁华的土地上几乎人烟绝迹。

以上这些例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此,恩格斯曾作过透彻的分析:“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把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凶猛地倾泻到平原上。”

(二)水土流失是对中华民族走向生态文明的最大威胁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土地肥沃,易于垦殖,水源充足,利用方便,有利于农牧业发展,适宜于人类生存。

但是,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农业文明的同时,也犯了其他民族同样的错误,忽视对农田、森林、草原的保护,破坏了文明赖以存在的水土资源,特别是土壤资源。 自秦汉开始,黄河流域由于毁林开荒、垦草种粮及战争等因素的影响,林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把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千沟万壑,使沙化日益严重,沙漠面积逐渐扩大,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泥沙的淤积抬高了黄河下游河床,使黄河平均高出地面3~10m,最高的达到13m,形成“悬河”。这样就使黄河洪水灾害频发,黄河成为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害河。

因水土流失导致文明衰落、王朝更迭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俯拾皆是。如大家熟知的楼兰古城,曾经盛极一时,城中屋宇鳞次栉比,周围水道纵横,绿树成荫,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却在公元5世纪末神秘消失了,由一个繁荣的绿洲变成了鲜有生命的荒漠。据考证,其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遭到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土壤流失和沙化。鄂尔多斯草原历史上是依山带水,气候适宜,一马平川,沃野千里,草木茂盛。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人们在此建成了白城子、宥州、十二连城等一批古城。但是,由于历代的大肆烧山伐木、毁林开荒、过度放牧,水土流失严重,昔日的草原被沙漠吞噬,古城被掩埋。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部分河流含沙量之高为世界罕见,如黄河陕县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37 kg/m3,而美国密西西比河只有0.54 kg/m3,埃及尼罗河也只不过1.32 kg/m3,相差几十倍。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长江年输沙量分别占世界诸大河流的第1位和第4位。世界主要河流泥沙特征统计见表1.1。

表1.1 世界主要河流泥沙特征统计表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面积减少,生产力降低;造成了河湖库塘淤积,恶化了水质;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洪涝、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影响了工业、城镇、交通和经济的发展,恶化了人居环境,使我国国土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明确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指出必须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此,就现阶段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而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防治水土流失;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实现生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