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螺钿技法的发展历史

螺钿技法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剪刀被认为是前汉时代最早的古物。剪刀后从中国,经韩国传到日本。韩国具有代表性的弦乐器,也称“柯梦果”。及至宋代,螺钿技法一度显现衰微迹象,却在韩国和日本兴盛起来。韩国的螺钿应是三国时代传自唐朝。而在韩国、中国和日本则使用扁平的石片做成的石刀。用以表示房屋之间的界线、禁止通行、防止偷盗等而建的建筑物体。烟杆有长有短,长的称为长竹,短的叫作短管。
词条解释_韩国人的手,韩国人的心

在西方,剪刀自古希腊时代即已存在。在中国,剪刀被认为是前汉时代最早的古物。剪刀后从中国,经韩国传到日本。西方历史遗物中最古老的剪刀据说制作于公元前10世纪中叶,几乎都是铁制的,鲜有青铜制的。所发现的希腊文化时代的剪刀是男性墓葬的随葬品,据推测是用于剪胡须的。在罗马时代的遗迹中也发现了刀刃很短、打造结实的剪刀,据说是用来剪切金属丝的。在东方,洛阳附近出土了前汉末年墓葬中的剪刀,据传这是剪刀中最古老的遗物。这把剪刀与西方的不同,究竟是中国独立发明的还是从西方舶来的,是今后需要搞清楚的课题。中国的剪刀比西方出现时间晚,两者原理又都一样。这个事实,暗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现在韩国已经确定的最早的剪刀,是三国时代以前的遗物,观察其形态、材料、用途等,几乎可以确定是由中国传来。

冠帽是用于防晒避雨等特殊用途的帽子,基本分成方笠型和平凉子型两种形态。方笠型帽作为用具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后来,材料、装饰和制作方法变得多样化,到朝鲜时代已经出现了若干种类的冠帽。回顾冠帽的发展历史,黑笠可以说形成得最晚,却是长达500年的朝鲜时代流传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帽子。因而,冠帽在广义上指的是方笠型和平凉子型类别中的所有种类,在狭义上则单指黑笠。今天所说的冠帽指的是这种狭义的帽子。

韩国具有代表性的弦乐器,也称“柯梦果”。琴身用桐木或栗木制成,用绢丝捻成六根弦,架在琴身上部,用手弹拨发出声音。玄琴的琴声深沉庄重,自古广受学问家和德高者的推崇。现在,玄琴除用于歌曲伴奏之外,还有独奏等,琴声之美妙无与伦比。根据《三国史记》(完成于1145年的朝鲜最古老的史书),玄琴是高句丽的王山岳将中国晋朝传来的七弦琴恢复到其原生形态,修改图纸后改造而成。但是,在1932年于吉林省辑安县出土的高句丽古坟壁画上,发现了被认为是玄琴原型的乐器绘画。此后,玄琴的原型在晋朝以前的高句丽即已存在的说法更加有力。据说,玄琴是从高句丽传到新罗,进而广泛传播到了全世界。

裁缝工具之一,做针线活儿的时候套在手指头上顶针,以防针尖刺伤手指。中国大约在4500年前就有丝绸织物的生产。为做衣裳,出现了裁缝所必需的针,那时的针较短,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左右。人们发明了顶针来使用这样的短针。在韩国,公元前1世纪在乐浪(1)便已使用顶针,这已被古坟中发现的顶针所证明。

漆器工艺的一种装饰技法,把用于螺钿的贝壳按其花纹切开,镶在木胎或漆面上。螺钿始于何时何地尚不清楚,但在中国的唐代时已相当盛行,其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当时的螺钿几乎全用南方产木胎,贝壳则产于南海。从这一点推测,螺钿技法也是由南方传来的。及至宋代,螺钿技法一度显现衰微迹象,却在韩国和日本兴盛起来。韩国的螺钿应是三国时代传自唐朝。螺钿后来在中国式微,但在朝鲜的高丽时代,螺钿技法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并与陶瓷工艺一并成为高丽的代表性工艺。后来,高丽的螺钿技法传承至朝鲜时代,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艰难维持,仅余一线命脉。螺钿技法在解放的同时梅开二度。尤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成长期的来临,螺钿技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鼎盛时代,其技法也融合了现代感觉,变得更加精巧,更为复杂。

在收割农作物或割草砍树时使用的形如朝鲜文“ㄱ”字形的一种工具,是伴随农业的产生而发明的农器具。在古代的东方,割穗用的是石制嵌刃镰刀。在稻作盛行的东南亚,很早以前就开始用贝壳割稻穗。而在韩国、中国和日本则使用扁平的石片做成的石刀。开始使用铁器以后,同样形状的铁制品代替了石刀。这些铁器传到华北地区、蒙古、辽东半岛等地,有着不同的名字。今天镰刀的形状成形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石制镰刀,后改为铁制。镰刀后来逐步发展,刀刃带有了弧线,装上了手柄,使刀刃与手柄之间形成钝角。菜刀形状的石镰用于割穗,而铁制镰刀则用于割秸秆。一般认为,这两种镰刀的轮换使用与农业方法的改良有关。

灌满水后种植作物的农地,底面平整,周围用土围起,田中有畦道。为调节水量,在进水和出水的地方分别做有取水口和排水口。水田根据灌溉水的排水情况分为干田和湿田两种。干田排水好,土壤深厚,透水性良好,即使大量使用堆肥也不会出现异常还原现象,适于稻子的生长,多季田属于此类。干田在稻子收获之后还可以作为旱田,种植麦类等后茬作物。这种作物也称为复种作物或二茬作物,在韩国主要种植于南部地区。湿田的排水性能差,灌满水后土壤常出现严重的还原现象,生产力普遍低下,也不能种植二茬作物。世界上的水田主要分布于北纬51°至南纬35°地方的大约35个水稻种植国家,尤以东南亚各国和东北亚的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为多。

韩国固有风俗,是把布料皱褶展开并使之平整的方法。捣布时把布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槌敲打,或用叫作布卷的棒轴把布料卷起来转动捶打。这样捣出来的布料比用熨斗熨过还要平整,并不易起皱。人们捣布的姿态和捣布发出的声音,也具有独特的韩国情调。捣到一定程度,把布料拽长叠起,如此不断反复,被浆洗的衣物便会出现光泽,皱褶消失,浆子渗遍整个衣物。捣衣用的木槌均用辽东桦木做成。布卷一般用直径7~8厘米的粗木棍制成,表面削光,打磨平溜,中间略粗,越往两头则越细。

用以表示房屋之间的界线、禁止通行、防止偷盗等而建的建筑物体。结构简单的称为“垣”,结构坚固的称为“墙”。根据材料的不同有石墙、砖墙、预制板墙等类别。

吸烟时使用的一种烟具,雕刻精细,分烟锅、烟道和吸口三部分。据说如果烟道过短,烟冷却不好,味道便不好。烟杆的烟管较长而烟锅较小,这一点与烟斗不一样。烟杆多见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烟草于1618年前后传入朝鲜,烟杆在17世纪初就已普及。在18世纪檀园(金弘道)等人创作的风俗画中,描绘着两班在各种场合叼着烟杆,尤其是称作长竹的长烟杆的形象。烟杆有长有短,长的称为长竹,短的叫作短管。长竹成为当时两班权威的象征。随着烟草的普及,长竹也在大众中推广开来。但在一般百姓的日常活动中,长竹拿在手里不方便,烟管便逐步变短。后来短管也逐渐变得更短。不过,短管短到能装进口袋的程度,还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随着卷烟的普及,对烟丝的需求日益减少,烟杆几近销声匿迹。

由蔺草的茎细细劈开后编织而成的铺垫物。“돗”(铺席)这个词的本身已包含“자리”(铺垫物)和“돗자리”(席子)的意思,包括蔺草席、竹席、稻草席等。更广义的“돗자리”(铺席)还包括粗草席等,夏天夜晚降临,农家就会在院子里点上火,铺开这种草席。席子的主产地江华制作的席子称作花纹席。特意将“铺席”与“铺垫物”及“席子”区分开来的原因在于,尽管它们的原料都是蔺草,但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铺垫物”是把经线缠在小石块上,一边用纬杠拉抻一边编织,而“席子”则是把经线架在类似草包编织机的织机上,用竹梭穿梭编织。铺垫物的特征是经线外露,而席子则经线内藏。

一般用于装米、豆、赤豆等谷物的家具。材料以槐木为最佳,用厚厚的板子打成重重的箱形,四角有短腿,盖子可以朝上掀开,有的米柜还有铸铁或黄铜装饰件。大米的米柜通常能装一两袋米,装杂谷的米柜略小于大米米柜,只能装到三四升谷物。保存在全罗北道金堤的朝鲜时代(高宗初期)的槐木造超大型米柜约可装70袋米,是传递古代韩国富裕形象的一件特殊遗物。

以粳米和糯米为主要原料,或以其他谷物为原料制作的加工食品。年糕是婚丧嫁娶、节日、孩子的百日庆贺、周岁仪式以及生日、六十寿庆等喜庆筵席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年糕因制作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而品种繁多,各地方各家庭也有所不同,花样百出。很多年糕在把谷物磨成粉的时候便已开始了制作过程。水年糕不用舂捣而直接用蒸笼蒸,一般年糕则将粉加水和好醒熟后再蒸或煮熟。还有的年糕用铁板加热。有一种糯米糕,上面要撒大豆粉;还有一种年糕叫作白年糕(白饼),要做成圆棒状。这两种年糕都是蒸熟以后再舂捣制成的。

把丝线捻成细绳,染上五颜六色的色彩,再搓成花绳,然后用一粗一细两根绳垂下作为主干,结成各种不同的花样,还有的绳结以穗为中心编结,所有绳结都用于服饰和道具的装饰。韩服的女上衣上所加的穗状饰物便是其代表。人类脱离其他动物,形成了全新文化,其基础可以举出“火的使用”、“铜器铁器的制造”、“文字的发明”等,但还必须加上“结绳技术的习得”。可以说,由于发明了结绳技术,人类才使狩猎、捕鱼、建造居所、搬运物体等成为可能,进而形成了发挥记忆、记号、文字等作用的形态,创造了当时原始文化的形成基础。这意味着结绳是人类最早学会的建设性技术。

一种主要用于把谷物磨成粉,以及把用水浸泡发好的豆子磨成豆浆的磨。磨石表面有许多凹凸,两块扁平的圆形磨石为一组。下面的一块中心部位装有金属轴,与上面一块磨石中央的轴槽孔插套在一起,推动磨石,使其工作。上方的磨石还另外开有上下贯通的孔,向孔中放入要磨的东西,用手握住垂直安装在磨石外周的手柄,向右旋转。这就是推磨。推磨的时候要在石磨下方放一个扁平状的大容器,把上方磨石中央的凹孔对准下方磨石中心的金属轴。一个人,或两人对坐,放入要磨的东西,随着呼吸的节奏工作。在江原道竹岭附近有一副木磨,由砍成大块的圆木做成。在两块圆木盘的上下面上刻上细细的沟槽,再对起来用于磨谷。济州岛还有一副四人才能推动的石磨。另外有一种“精磨”,比普通石磨磨得更细,主要用于磨米,给麻和丝绸做糨糊。这种磨下面的磨石比上面的大,下方装有高高的支架,周围刻有槽,磨好的东西可以自然流出。今天,在农村还经常使用这种石磨来磨黄豆、赤豆、荞麦和绿豆等。

表示墓的汉字有墓、冢、坟等,帝王的墓则用“陵”表示。原来,“冢”是用土堆起,再种上树的墓;“墓”则不堆土,而是筑有建筑。现在这两个字已经混用,一般总称为“坟墓”。韩国的墓制受中国的影响较多。

水车(물레방아)

在河边修渠,建成靠水下落的力量舂捣谷物的臼。这种臼也叫水车。水车有水车型和纺车型两种。水车型是在巨大木轮的轴上装杵,落水使轮旋转,其力将杵抬起。由于是自动的,没有人也照样可以舂谷。水车型有安装两根杵交替舂的和只有一根杵的两种类型。

纺车型也称东方型,是在长原木做成的杠子的一端凿坑接水,在另一端装上杵,把木杠中间支撑起来。这是一种原始的水车。接水槽接满水后会因其重量而下落,把另一端抬起后水会流出,杵便利用接水坑回归原位的势能落下,去舂臼里的谷物。

用竹和胡枝子等编成的圆而深的容器,一般认为人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在使用圆篓。在埃及,至今还在使用五千年前的编制方法。在韩国,全罗南道潭阳以竹篾加工的纤细和竹品制作的精致而闻名遐迩。染色后装饰精美的圆篓还作为韩国的土特产出口海外。

朝鲜时代前期的学者郑麟趾(1396—1478,朝鲜李朝的政治家、学者)最早记录了“裤子”这一词语,写作汉字的“把持”。英祖时的《国婚定例》《尚方定例》中也有“바지”(把持)的记载。王和王妃的裤子有特别的称呼。男性的裤子由三国时代的“袴”一直延续下来而渐有变化,到高丽时代末期和朝鲜时代初期时成为现在的形态。三国时代女性的裤子是作为“袴”来穿的。但自从女性改穿裙子以后,裤子就只做内裤,老少皆宜。

全身覆以短毛,其藤蔓生长旺盛,每节都会生出许多小枝。叶子有叶柄,斜心形的叶子生出来之后就被薄薄地分开。瓜科植物的花基本为黄色,但葫芦除部分野生品种以外,花均为白色。葫芦开花通常在傍晚5点到6点之间,第二天清晨5点到7点之间便会凋萎。葫芦原产于印度和非洲地区。这些地方仍有野生品种生存。据推测,4000年前葫芦就开始在中国栽培,并通过中国传到朝鲜。葫芦可以挖出瓤后蒸熟,干燥后一剖两半后制成瓢,当作柄勺使用。

说到坐垫,一般是指中间塞了棉花的棉垫。棉垫用丝绸、棉布或合成纤维面料缝成方袋,内充棉花,使之具有弹性和柔软性,主要是冬天使用。而蔺草坐垫则选用蔺草白色柔软的部分编织而成,主要是夏天使用。用于夏天的小坐垫使用蔺草皮编织成圆形或方形,用花色线在中央绣上花鸟,边上绣以边框。还有一种用麦草编成的厚厚的坐垫,夏天在室外使用。

布袜为韩国特有,男女兼用。在文献中,布袜还写成“袜”、“足衣”、“足件”等。在崔世珍(1473—1542,朝鲜时代的学者)1527年所写的《训蒙字会》一书中有“버선襪”的记载。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布袜就已被称为“버선”了。最初,人们为保护脚,是把类似包袱皮的东西裹在脚上。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了现代布袜。布袜的脚尖向上翘起,脚踝处较窄。布袜以针脚的方向区别左右,针脚右偏的是右脚,左偏的是左脚。今天,人们配合西服选择鞋袜,因而布袜的需求逐渐减少。但是,只有在穿好雪白的布袜时,才会彰显出韩服之美。

枕绣(베갯모)

有着各种各样图案和质地的枕绣,是所有人都会用到的生活必需品。朝鲜时代的女性希望做好梦,又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每天都要接触的枕绣绣花之中便充满了这种心情。我们只要看看枕绣的图案就可以知道,韩国人的祖先具有美化日常生活用具的审美感觉。我们甚至还能从枕绣中窥到当地的民俗思想。了解一下朝鲜时代韩国女性的风俗,我们还可以知道,这些风俗中混合了儒教和萨满教(2)的礼节。基于儒教思想,朝鲜女性认为“多男多福”,即儿子越多越有福。她们最大的义务就是生儿子,自然祈愿“多产多男”。这也是朝鲜王朝时女性的信仰不能不倒向萨满教的必然性之所在。从她们绣出的枕绣中,可以读出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朝鲜女性内心生活中的萨满教倾向。她们把祈求“多男”的图案绣在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枕绣中,祈愿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制作的枕绣图案,去了解产生于儒教影响的各种社会风潮,如祈求现世富贵长寿的现实主义和朴素无华的自然主义思想。

屏风为挡风和室内装饰而摆放在房间里。它的作用本来是挡风,但在现代,渐渐偏重于对欣赏制作在上面的绘画、刺绣和文字。屏风既能折叠又能打开,放置在房间里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屏风的制作始于中国的汉朝,到唐朝时已经广为使用。在韩国有记载表明,686年(新罗神文王六年)屏风就和金银、丝织品一起出口过日本。高丽时代的多种文献中也有关于屏风的很多记载。朝鲜时代的中期到末期也有许多制有绘画和刺绣的屏风流传下来。在今天的韩国使用着很多十扇、八扇或十二扇的屏风。此外还有六扇、四扇、两扇的屏风。两扇屏风俗称“二扇屏”。此外,屏风的种类还有放在枕边的“枕屏”,只绘有一个主题的“倭妆屏”,贴有多种主题的小字画、拓片并且钤上印的“绣屏”等。“日月屏”是放在宫廷御座后面的特殊屏风,上面的装饰并不是通常使用的山水花鸟画,它的图案以日月为背景,画有被称为“十长生”的十种象征长寿的吉祥物,偶有以黄铜制成的日月贴于其上。绣屏如果是绘画性图案,则其主题广泛,种类繁多。

做成四方形用来包裹或覆盖物体的物件,小的称为包袱皮。过去,包袱皮用途复杂、种类繁多,有被套、桌布、披巾、信封皮、玩具包、绣花包、蜡染包、碎布包,等等。根据用途的不同,包袱皮分为单层和双层。用来覆盖、包裹食物的,里面还要贴上油纸。结婚时所必需的被套几乎都用棉布做成,染成橙黄色,整洁漂亮。如今的包袱皮都用塑料薄膜制作销售。

拿在手上扇风,用以解暑、生火的工具。用细竹做成扇骨,贴纸或绢做成扇面。在韩国,全罗北道的全州、全罗南道的咸平和罗州等地出产的折扇质量最好。折扇原本用于祛暑,后来渐渐作为礼仪或装饰用品使用。婚礼上新郎新娘用于遮面,便是折扇用于礼仪的一例。画家、书法家、文人会在折扇上绘画题诗。屋子里饰有这些折扇是艺术趣味的表露,这也是折扇用于装饰的例子。此外,在韩国古典舞蹈中还有手拿折扇舞蹈的“扇舞”。折扇是韩国巫女占卜时必需的道具。家庭里实用的扇子是团扇,扇柄较长,方便于驱赶蚊蝇,也用于生火。还有做成车轮形的团扇,可以像阳伞一样打开遮阳。

书画工具之一,收集动物毛,整饬后束成圆锥形状,固定在竹管或木杆上。毛束的尖端部分叫作“锋”,尖端部分的前半段叫作“前毫”,后半部分的短毛叫作“副毫”。除了用毛制作的毛笔之外,还有竹笔、草笔、藤笔等特殊的笔。制笔毛主要是兔毛以及羊毛,还有狼、狸、鹿、鼬、马、猫、麝等动物毛以及鼠须、鸡毛,婴儿毛发等也可以制笔。笔毛柔软的笔称为“柔毫笔”,弹力强的笔称为“刚毫笔”,在柔毫中夹带刚毫芯的称为“兼毫笔”。笔毛长的叫“长锋”,短的叫“短锋”,普通的叫“中锋”。

《三国史记》中有关于“差”的记载。由此推测,韩国在三国时代就已经使用发簪了。一般认为,发簪在形态方面的多样化发展始于朝鲜王朝后期的英祖时期。英祖时期禁止高盘发髻做奢侈打扮,人们便开始用发簪插在束于脑后的发束上。随后,这种发型普及,发簪也普及开来。发簪的形状从此变得丰富多彩。朝鲜时代,尊卑贵贱的差别巨大,上流社会使用金银珠玉做的发簪,而百姓阶层的妇女只能使用木、角、骨等做成的发簪。

人们膳食时摆放食器的一种家具,由案腿和面板构成。食案虽有单腿或三腿的,但绝大部分为四腿。食案的面板多有装饰,施以种种技巧讲究的雕刻。食案因形状、产地、材料的不同而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名称。目前尚不清楚韩国人从何时开始使用食案,但在高句丽古坟壁画中以及新罗古坟出土的陶器中,有些器皿被认为应该与食案一并使用。由此可以想象,从相当早的时期开始,韩国就已经使用食案了。食案在朝鲜时代后期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许多品质较高的遗存。今天韩国人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食案制作于大约两百年前,各地博物馆和个人都有收藏。

做屋顶望板和屋檐的细长木材。屋顶边缘的耳椽长短不一,用大钉子钉在房檐旁边或上方。耳椽既可与屋面上的平椽平行铺架,也可以以屋顶边缘的一点为中心呈扇形铺架。另外还有向椽的延长线上的某一点汇集的放射形铺架法。平行的椽称为平行耳椽,放射形的称为马蹄椽,扇形的称为扇字椽。

早晚吃饭时,匙箸并用的习惯是韩国固有的风俗。匙是用来盛饭的工具,箸则用于夹菜。备餐时,这两样东西是一定放在食案上的。可以想见,初期的匙用贝壳做成,箸则削木以成。但人们能够生产铁器之后,使用最多的原材料就成了金、银、铜和白铜。

鞋履有保护、装饰脚,提高步行或工作效率等种种功能,但从起源看,最重要的首先是对脚的保护。远古时代自不消说,即使到了后代,仍然赤脚步行,只有特殊阶级才能使用鞋履。可以推测,古人在天气不好或去荒野旅行时需要有什么东西保护足脚,于是使用天然的物品,如树皮、树叶、藤蔓、动物皮等做出了鞋履。稻草、树木和动物的皮等自古就是做鞋的材料,近代更配合使用了橡胶、塑料等材料。鞋履的结构自然会受到产地气候和风土的影响,但人们在礼仪方面和阶级方面的性质也会通过鞋履反映出来。

韩国的一项固有体育运动,两个竞争的人大腿和腰上缠着一种叫“萨帕”的布条,相互缠扭在一起,使用力量和技巧率先摔倒对方者获胜。在原始社会,人们必须在与猛兽和其他种族的争斗中获胜才能生存下去,摔跤遂被作为一种生存手段的格斗技术和一种保护自己的武术被继承下来。此外,在农业社会的祭祀活动中,摔跤是一项乘兴的运动。在阴历五月五日的端午节、阴历七月的盂兰盆节和阴历八月的中秋节,全国各地的男子汉都会会聚一堂举行摔跤比赛,最终获胜者将会得到一头牛的奖赏。这是因为练摔跤的人几乎都是从事农业的农民,而韩国自古就是把农业尊为“天下之大本”的农业国的缘故。向获胜者赠牛,意在鼓励农民勤于农业。

放风筝的习俗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尤以东方三国(3)为盛。风筝的名称也因国家不同而多种多样。有记载表明,最早的风筝由希腊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制作。中国则有公元前200年前后韩信把风筝用于军事目的的记载。韩国对风筝的记载比中国晚约800年。《三国史记》中有新罗善德女王末年,金庾信(595—673,三国时代新罗的将军)曾在夜间把点着火的风筝放飞天空以安抚民心的记载。放风筝是今天仍在流行的传统游戏,具有娱乐和民俗信仰的双重性。“消灾风筝”就是带有民俗信仰性质的例子。新年和小年时将写有“厄”和“送厄”字样的风筝放飞天空,以除去厄运,这个风俗流传了下来。娱乐性的则有“斗风筝”。两人以上的游戏者高高地放飞风筝,一边放线收线,一边去割断对手的风筝线,让对手的风筝飞走。现在,在每年举行的风筝大会上也会进行这种“斗风筝”的游戏。

几乎所有叶钱的形状都是扁平的圆形,中央开着方孔。叶钱来源于中国晋朝统一天下后铸造的半两钱。这种形态直到清代都是中国钱币的基本形式。韩国和日本等也受到中国的影响,铸造了几乎一模一样的钱币。韩国在高丽时代,大量输入了621年唐朝铸造发行的钱币,并于996年模仿铸造出了“乾元通宝”,这便是韩国叶钱的源头。

三国时代以前流传下来的韩国固有传统游戏,经常从大年初一玩到正月十五。双六靠掷筹走子决定胜负,是非常健康的大众娱乐项目,也是最适合韩国人嗜好的游戏。双六的玩法如下:首先展开一张画有29个圆圈的棋盘,两人或三人(通常两人至三人游戏,人多时可以分成两组至三组游戏)分别掷筹,根据掷出的数字大小走子。也可以每组各持四子,各组按事先规定的顺序走子。掷筹后,四根筹均为正面者为“马”,均为反面者为“牛”,两正两反者为“狗”,一正三反者为“羊”,三正一反者为“猪”。“猪”走子一格,“狗”走子两格,“羊”走子三格,“牛”走子四格,“马”走子五格。走子方法因掷出的数字不同而不同。从入口出发,先走出出口者为胜。

睡觉时盖在身上用以保温的盖被。在朝鲜语中,被子和褥子合起来称为被褥。被褥加上枕头称为“衾枕”。《高丽图经》中的寝具必备项目中有“绣枕”、“寝衣”的词语。从朝鲜时代的《衾枕拨记》中的有关记录中,我们可以了解被子和枕头的来历。国王所用寝具的色彩和布料奢华,在记录其品目的宫中文书中记载了宫中约有千余件这样的寝具。纯宗皇帝时的《衾拨记》是用所谓宫体的文体写成的文书,里面记载了皇帝的寝具是用红、黄、绿、蓝、粉五色的中国产“挦炼纸”拼缝而成。如今,人们已经高度认识到寝具对于休息的重要性,其所用的材料和形状已经多种多样,以满足舒适、卫生、保温和具有清凉感等方面的要求。被子在室内装饰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传统被褥与床用被褥并用的倾向也越发强烈。

韩国四季分明,需要各种各样的衣服,因而必须有存放保管这些衣服的“柜”和“笼”。“柜”是一个整体,中间用较长的横隔板分成二层、三层等若干层,而“笼”的各层可以相互分离。

韩国家庭必备设施之一,基本位于阳光较好的房屋东侧,在占地大的房子中设于后院,占地小的则在前院。酱缸台打理得如何可以判断主妇经营家庭的好坏,过去的妇女都会花较大的功夫把酱缸台打点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酱缸台最能表现一个家庭在酱类食品的加工贮藏方面倾注的精力。

有石制的石路标和木制的木路标,但大多为木路标。路标起着地区间划界或里程碑的作用,有时也会在厄运缠身或生病时用于祭祀。由此推测,路标作为村庄守护神的作用更大。路标在今天已处于消亡过程之中,人们已不太见到了,但在过去,每个村庄、每个村口和寺庙门口都会有路标。关于路标的起源,有的学说认为它起源于古代的性器崇拜,也有的认为它是高丽时代寺院运营的金融机构“长生库”所属的寺田的标识。还有学说认为,过去流行一种风俗,在村口竖立一种名为“苏涂”的木桩,起保护村庄和指路的作用。这种木桩后来演变成为木路标,而为彰显族长力量设置的“立石”后来演变成为石路标。路标的确切起源目前尚未可知。

在韩国,钟的制作工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的发展与佛教的昌盛有着持续而深刻的关系。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思想渗透到了国民生活之中,钟的制造活跃起来,在式样方面的发展也独具一格。梵钟在韩国钟里具有代表性。本来,除了报时功能之外,梵钟的钟声还被赋予了宗教意义。除夕夜的钟声报知新年的到来,同时又在赞美消除一百零八种烦恼的功德。人们从钟声中感受到诸行无常,祈祷得到救赎、摆脱烦恼和邪恶。这样,钟与佛教的无常观相结合,升华为一种对钟的信仰。韩国钟外形洗练,铸造技术高超,作为一种卓越的工艺品,在世界上有着自己牢固的地位。

韩国特有的一种搬运工具,放上货物后靠人背负运送。背架由两根枝丫略斜的长树枝并排组成,中间架上木头等物放置货物。背架的上部略窄,下部略宽。架在人背上的部分由稻草编织而成,上下方系绳以方便背负。

用竹篾和铁丝做龙骨,糊以纸或绢,里面点上蜡烛,既可挂也可以提着走。灯笼曾经有很多种类。灯笼一般挂在屋檐下或大门上,或是挂在房间中央的天花板下,有时也挂在厨房。提在手里的灯笼是走夜路的宝贝,其中有一种特殊的灯笼称为“照足灯”。

古代女性下半身穿着的衣服,三国时代的文献中记载为“裳”、“裙”。在朝鲜时代世宗时曾被记为“저고리(赤古里)”和“저마”;在中宗时的《训蒙字会》中被记为“주마상”,在《内训》中则被记载为“치마”。

刀具根据大小可分为短刀和“刀”,根据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刀和武器用刀。刀具的制作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而开始,原始时代用石和骨削制,后来渐渐使用金属制造。最初的金属刀具为铜剑,渐次出现了青铜剑和铁剑。

放入谷物或其他各种东西后颠抖,用以除去秕子或枯叶等异物的器具。前部宽而平,后部窄并弯向内侧,用柳条或竹篾等编成。放进谷物颠抖时,重量较轻的东西就会飘走或留在簸箕的前部,重的东西则会集中在后部,以此来区分轻重不同的物品。

创始于古代韩国的固有传统武术,现已作为国际公认的体育项目普及到全世界。跆拳道与众多现代体育项目不同,它是一种由武道精神和体育精神结晶而成的搏击类体育项目,是打造正直人格的体育项目。同时它还是人们追求体魄健康的领路者。跆拳道起源于原始的格斗术。自从人类踏上地球的那一刻起,在没有武器,赤手空拳与猛兽和敌人肉搏的情况下,跆拳道作为一种生活手段生发出来,为保存自己、保存种族而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德感、道义感的发展完善,与技术相比,跆拳道精神方面的意义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甚至具有了教育方面的价值。

太极是中国古代思想,被认为是万物生长的根源。阴阳二气产生于太极一元,这种思想可见于《周易》的“系辞上”。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把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看成一元,称之为“太一”、“大一”、“太极”,认为二气、五行、万物皆由此一元化生而来。

八万《大藏经》刻版这项宏伟事业虽然也有昌盛佛教的目的,但却是出自于向邻国宣示文化国家的威力、以佛教克服国难保卫国家的愿望。《大藏经》刻版动工于高丽最为严酷的国难时期,是历时245年之久才完成的举国大业。面对印刷《大藏经》方面的竞争对手宋和契丹,八万《大藏经》刻版不仅提高了高丽在文化上的威信,也对印刷术和出版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挂在寺庙及其他楼阁的屋檐下,做成小型钟的形状,铃舌下垂,在上面挂一块鲋鱼形铁块,风吹来时铃身摇晃,发出清澈的声音。风铃由中国传来,韩国的先人也会坐在凉爽的屋檐下,悠然聆听着风铃的声音,沉浸在诗情之中。

世宗创制的28个文字当初被命名为“训民正音”,又有国书、国文、朝鲜文字等各种叫法。“谚文”这个名称世宗时就广为使用,一直用到“朝鲜文字”的叫法普及开来。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民俗意识的觉醒,人们先是主要称它为国文,后来才统一称为朝鲜文字。

中国汉朝时期形成体系并发展起来、汉方医学中使用的医药品的总称,约4000年前开始就在中国使用。有记载表明,韩国在新罗初期便引进了汉药。汉药广泛选用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界各种物质,但使用最多的还是植物性的物质。几乎所有的生药都是根据汉方理论直接开方使用的。汉方医学的特点是,以东方哲学为依据,把重点放在对综合性生命现象的动态观察上,从根本上培养内在生命力,增进健康。相比之下,西方医学的特点则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把重点放在对细胞组织进行分析性的静态观察上,防御并消除威胁生命的外来侵害因素。

自古以来便使用于广大地区。陶器发明后,最初制作的只是上部大于下部的钵形陶器,后来才开始制作瓮。新石器时代,人类定居生活,开始了农业生产,这才开始制作素烧瓮,一直传承到今天。

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动物。西伯利亚的雄性成年虎身长可达3米以上,体重超过300公斤。虎以前生活在西伯利亚东部、中国东北及韩国东北部,大约一万年前越过喜马拉雅山脉,扩散到了印度、马来半岛等炎热地区。气候越是炎热的地方,虎的体形就越小。韩国虎的特征是,背部的一处有较深的赤黄色,脚部的颜色鲜明,前脚的前部没有背上那种黑线条。头部、腹部、脚部内侧有白毛,尾部有八个到九个环状圆圈花纹,尾巴尖端部分的两环颜色特别黑。韩国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以灵兽或神兽待之,是无数民间故事和绘画中的主人公。民间故事和绘画中的老虎重义气,表情亲切,其形象与现实中的虎截然不同。可见虎是最符合韩国人心象的神圣动物,一直受到崇拜。

火盆有很多用途,尤其是在冬天,每个房间里都要在火盆里放上火以维持室温、保留火种。有人认为,在韩国的古代生活中,火盆是房间里的核心所在。不能忘记,在乡下和山村的生活中,火盆也最受保护和钟爱。放置火盆的地方没有特别限制,厨房、起居室、卧室、客厅,或者门口和院子里,随处可放。几乎所有乡下人家都使用素烧陶或铸铁做成的火盆,素烧陶做成的火盆使用更为广泛。高级一点的有黄铜或石制火盆,但几乎都是城里或地方上有钱人家才用。石制火盆本身的特性有利于长时间保温,并能显示其特殊的外形工艺之美。

————————————————————

(1) 汉武帝时汉朝在朝鲜半岛设置的汉四郡之一,管辖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的其他三郡是临屯郡、玄菟郡和真番郡。——译者注

(2) Shamanism,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亚洲、欧洲的极北部等地区,主要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和自然。萨满教的基本特点是没有始祖和教义、崇拜多种神灵,没有组织和固定的庙宇教堂、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信者多为女性。萨满教的主要活动是跳神。萨满教的风俗在韩国保留得最为完整。——译者注

(3) 指中国、韩国和日本。——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