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头顶上的语言

头顶上的语言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看到韩国的斗笠,恐怕没有人不会联想到线条柔和的农家屋顶。但是到了朝鲜王朝的时代,“冠帽”成为韩国人儒教文化的象征,其意义毋宁说是表现了与屋顶相反的形象。恐怕在人类制作的帽子中,没有什么可以像韩国的“冠”那样把轻巧与严肃和谐地融于一身。韩国的“冠”表现出的既不是实用性,也不是装饰美,而是展示了某种威严的道德性。“冠”是把韩国人的理念凝聚成物质的“头顶上的语言”。
头顶上的语言_冠帽_韩国人的手,韩国人的心

如果说屋顶最能体现建筑的特性,那么在人们的服装中,冠帽大概就最具象征意义了。它们都处在顶端位置,与天空接触,具有防止日晒雨淋的功能。房屋的帽子就是屋顶,人的屋顶就是帽子。有建筑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屋顶和帽子有相像之处。穆斯林的头巾就很像清真寺的屋顶,都像洋葱那样一圈圈绕着耸起。看到拿破仑军队使用的军帽,也会让人想起下面有石柱支撑的三角形屋顶的模样。

实际上,看到韩国的斗笠,恐怕没有人不会联想到线条柔和的农家屋顶。也许会有人试图从瓦屋顶和草屋顶的关系入手,来解释“两班”(位于身份阶级最顶端的贵族)所戴的“冠帽”(成年男子所戴)与斗笠之间的区别。

但是到了朝鲜王朝(1)的时代,“冠帽”成为韩国人儒教文化的象征,其意义毋宁说是表现了与屋顶相反的形象。

站在实用的立场上看,韩国的“冠”大概是世上最不像帽子的帽子了。“冠”以马鬃毛和马尾毛像网一样编织而成,用于防雨防晒或是防风防寒都嫌太薄太透。实际上,韩国“冠”的味道可以说在于它的通透性,戴着也像没戴一样,能清楚地看见脑袋。即使戴着“冠”,也能透过它看到头发和裹头布。“冠”的情趣在于它忽隐忽现的效果,就像幻想的波澜一般。

然而,千万不能以为这个“冠”只是纯粹地用于装饰。“冠”不似王冠那样象征权威,镶满宝石;也不像社交场上贵妇人的帽子那样装饰着优雅的花朵。它也没有点缀仪仗兵帽子那样的缨穗。

清一色的黑帽极度地压抑着形状和色彩,却没有骑兵队的头盔和仪仗兵的帽子那样的重压感。

韩国的“冠”比什么都轻,却具有重压感,这是它的特征。恐怕在人类制作的帽子中,没有什么可以像韩国的“冠”那样把轻巧与严肃和谐地融于一身。韩国的“冠”表现出的既不是实用性,也不是装饰美,而是展示了某种威严的道德性。有句谚语叫“戴‘冠’蒙耻”,“冠”是表现戴“冠”人的人格和精神的语言,成为了一种符号。作为“男人”、“书生(有学识的人)”和“两班”的符号表现,“冠”的作用是把戴冠人变为符号。

朴趾源(1737—1805,朝鲜王朝后期实学(2)家的代表人物)的《许生传》是一部批判没有“冠”就活不下去的儒教形式主义的小说。书中讲到买断济州岛所有马鬃和马尾毛的故事。这并不是对“冠”的冒渎,而是给“冠”加了些调味料,从而更加鲜明地表现了它的符号作用。

马鬃具有牢而直的质感,但与钢铁不同,它同时又具有轻而柔的性质。儒教的理念在这种材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马鬃也不像绸丝那样纤细而可着色,那严格的黑色光泽把儒教精神变成了教典。

“冠”是把韩国人的理念凝聚成物质的“头顶上的语言”。

————————————————————

(1) (1392—1910),又称李氏王朝、李氏朝鲜,由李成桂开国,历经27代皇帝, 1910年被日本灭亡。——译者注

(2) 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个儒家学派,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为这些学术空泛而且无用。在韩国,实学指18世纪前后约200年间兴起的新学风。——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