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联合的经济模式

“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联合的经济模式

时间:2023-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联合经济管理模式是福斯特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经济管理模式。既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关系方面,那么解决它就要从社会关系入手,寻找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联盟的“新社会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新社会运动”主要指的是以种族、性别、文化、社区、环境为主题的运动。在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作为这种新社会运动的联合——生态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制度必将成为首选社会制度。
“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联合的经济模式_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社会正义与环境正义”联合经济管理模式是福斯特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经济管理模式。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考量和分析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指出当代生态问题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制度。正是因为这一点,福斯特认为,自然资本化和改进技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社会关系方面,那么解决它就要从社会关系入手,寻找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联盟的“新社会运动”——生态社会主义。“新社会运动”主要指的是以种族、性别、文化、社区、环境为主题的运动。

福斯特认为,追求社会正义的旧社会运动与追求环境正义的新社会运动应该联合起来,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社会不平等和环境破坏的共同根源,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都是人类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它们有共同的产生根源和共同的理想目标。在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作为这种新社会运动的联合——生态社会主义所主张的制度必将成为首选社会制度。从人口和资源的关系来看,人类必然要在工业革命之后经历一场新的革命——环境革命。

福斯特在规定生态危机的时间、性质和特点时指出,由于没有抓住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因而环境经济学家及环保主义者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表现出不可能性,包括世界自然和物理科学家团体、世界观察研究所著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的解决当前环境危机的理论和策略也存在着严重缺陷。福斯特进而指出,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历史原因在于资本与自然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我们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决定了他们进行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决性。然而,现在的环境运动与阶级运动存在着脱节。工人阶级为生存不得不破坏环境,环保主义者对工人失业的遭遇也漠不关心。这些都不利于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需要“新社会运动”把二者联合起来。在这场新社会运动中,资产阶级国家联盟必须由民主国家权力和大众权力的联盟来替代。而且在这场激进的社会革命运动中,最重要的不是仅拒绝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而是要认识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积极的替代制度在这种社会革命变革中的关键性作用。社会主义不仅主张世界范围内人人平等、求同存异;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它能优先考虑治理环境破坏最严重、规模最大的资源区”。[34]福斯特认为,这种以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它是在公有制的原则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也是生态社会主义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关键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