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政策调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公共政策调整的主客观原因具体体现为以下六方面:(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公共政策意在解决公共问题,现代社会中公共问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问题之间相互交叉,某领域内出现了新问题或者发生某个事件,会引起相关政策的变动。因此,在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公共问题可能发生改变,问题的改变通常要求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政策环境在受政策影响的同时,又反作用于政策。
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_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调整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即政策环境和政策问题本身的发展变化。主观原因是指人们对政策问题、政策环境和政策方案等认识的深化。当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目标、功能、环境等方面的认识提高和深化以后,就需要对原来的政策加以纠正、补充、更新,以使政策真正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公共政策调整的主客观原因具体体现为以下六方面: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

公共政策意在解决公共问题,现代社会中公共问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问题之间相互交叉,某领域内出现了新问题或者发生某个事件,会引起相关政策的变动。因此,在政策制定或执行过程中公共问题可能发生改变,问题的改变通常要求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二)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能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三)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环境系统。政策问题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政策运行的条件和资源也都是由环境提供的。政策系统所处的环境,既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环境,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政策环境在受政策影响的同时,又反作用于政策。互动式的作用结果,决定了彼此之间的适应性。一旦环境急剧变化,如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国际上发生了重大事件影响到国内等,政策就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环境。

(四)政策资源发生改变

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控、评估,都需要一定类别和数量的资源作为支持。政策资源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恒量,它与政策制定、实施主体实际掌握的公共管理权力、本身的权威、从环境中提取资源的能力有关。因此,政策资源也是一个变量,政策资源出现变化,相关政策就需要进行调整。

(五)政策局限性的暴露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们主观的失误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的;有些局限性是由政策的时空特点决定的。在政策实施前,或在政策执行初期阶段,局限性不一定会立即暴露出来,但随着政策实施的深入,某些局限性就会起作用并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时政策调整的任务就会提上议事日程。

(六)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与政策局限性有联系的是政策的负面作用。人们制定和执行政策,都是希望利用它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就是希望让它发挥积极的正面效用。但从辩证的观点看,任何政策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对某些政策来说,负面作用往往要到政策执行的一定阶段才会表现出来。一旦政策的负面影响扩大,政策就必须进行调整,以抑制其负面的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