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对于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树立法治观念必须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点滴做起,积累法律的权威,让依法治国入脑入心,在生活中不再陌生。
社会树立法治意识_依法治国的民生解读

2015年2月18日播出的羊年春晚上,一则《圈子》的相声,将国人遇事“找人不找法”的现象讽刺得淋漓尽致,笑过之后,却又不得不深思,为何国人遇事热衷于找人,而不是依法办事呢?主要原因:其一,人治思维影响。中国古代专制社会,法律仅是强化“人治”的手段,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现实,不可能建立起正常稳定的法治秩序,律令本身就是特权法,达官显贵犯罪有“先请”(一定品秩的官员有罪须上请皇帝裁决)、“八议”(八类人员犯罪可议、减、免刑)以及“刑不上大夫”等特权,“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各项法纪如一纸空文。其二,坏的示范效应。在当前,有一种社会风气应当警醒,由于对稳定、考核的片面理解,一些基层政府和诉求者妥协,很多本该由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在行政干涉下得到了解决;一些做出明确判决事项的案子,诉求者通过不断信访,上级、领导施压,迫使基层政府突破底线,让其得到了不该得到的好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示范效应蔓延。其三,出现效率误解。在“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影响下,我们通过媒体常常看见“某某人打官司一打数年”,“某个人多处打探关系,在领导的‘过问’下,事情很快得到解决”……这样的报道,让更多的人愈发相信“找人比打官司更管用”,甚至一些人还期望着,“只要能得到领导一句话,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能会争取到比法律规定更高的补偿。”这些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法治缺失,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怀疑。[1]

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普及法律思想和树立法治理念,养成法治习惯,就是要让良“法”成为每一个公民心中“底线”“高压线”“法理情”,让每一个公民心生敬畏,内化为习惯。这对于真正实现“依法治国”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理念是指理性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法治理念从认识发展层次上高于“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等。法治理念推及全社会,就是让人心中拥有一个尺度,对法治充满敬畏,什么能做,什么不能逾越,在变化的社会中,给予人们更多的确定性的指导。

历史来看,只要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运行,法治理念就能从口头变为现实,法治良性循环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法治而不是人治也就能成为常态。在这种常态下,普通老百姓自然会更拥护法治。因为法治是建立在良法和善法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其基本信条是法律至上和人人平等。法治的主要目标不是“治民”,而是“治官”。而在社会生活中,老百姓无权无势,自然希望有一套公平的法律来保护其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老百姓是法治的真正受益者。领导干部也应该拥护法治。尽管法治的要旨是“治官限权”,更为重要的是法治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行使手中的权力,“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治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保护。如果领导干部欠缺法治理念,就不可能有依法正确行使权力的法治实践能力,权力至上意识就会乘虚滋生并强化。如果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可以不受约束成为常态,而且官职越高自由度越高,那么必然产生不良作风和有害行为,败坏党风政风社会环境,害己害人害党害国。

树立法治理念,让法治理念内化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心中,将法律信仰根植于民族的精神内涵之中,真正走上法治之路,这绝非易事。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树立法治观念必须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点滴做起,积累法律的权威,让依法治国入脑入心,在生活中不再陌生。如此,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提高信仰法律的自觉性,法治理念才会转变为习惯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