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撑条件不足

支撑条件不足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下,由于降水时间与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水周期不一致,大量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近年来,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60%,但水资源总量所占比重仅为7%。由于粮食产量增加、部分仓储设施老化,仓容不足成为粮食主产区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粮食只能露天堆放,不仅增加损失,而且容易出现品质下降、霉变等现象。
支撑条件不足_新常态时期的粮食安全战略

1.水土资源

水、土是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2013年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957.9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2059.7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亩均水资源不足14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水利设施建设不足的情况下,由于降水时间与农作物生长发育需水周期不一致,大量的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粮食生产区域错配在我国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超过了60%,但水资源总量所占比重仅为7%。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年均缺口达300亿立方米。为实现粮食增产目标,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在北方地区比较普遍,近年全国地下水年均超采228亿立方米,并带来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天然湖泊消失、河湖湿地萎缩、水井报废等问题。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亩左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工业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快速平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耕地数量大量减少。1996~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就减少了1.24亿亩。而且,减少的多为交通便利、水利条件较好、地理较高的耕地。尽管我国建立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占水田补旱田、占优补劣的现象相当普遍,耕地质量和产能并没有实现占补平衡。1978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8.09亿亩,2015年为17.0亿亩。在我国城镇化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工并没有转为当地市民的情况下,城镇建设还需要大量土地,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很难改变。

中国地质调查局1999~2014年组织对13.86亿亩耕地的全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结果,重金属污染、碱化、酸化问题需要引起警惕。一是重金属污染。中—重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为2.5%,覆盖面积3488万亩;轻微—轻度污染或超标的点位比例为5.7%,覆盖面积7899万亩,主要分布在湘鄂皖赣区、闽粤琼区和西南区。二是有机质下降。东北、闽粤琼区、青藏区、西北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问题突出,分别下降21.9%、16.0%、13.3%、10.5%。三是碱化酸化。29.3%的土壤碱化趋势加剧,p H值上升0.64,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21.6%的耕地酸化严重,p H值降低了0.85,主要分布在闽粤琼区、湘鄂皖赣区。

2.基础设施条件薄弱

首先是水利建设不足。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我国这样降水季节、区域很不均衡的国家而言,水利设施条件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我国发生大水灾为1092次、旱灾1056次,即基本上每年要发生一次旱灾或者水灾。1950年以来,我国年均有3.2亿亩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5%)受灾,有1.4亿亩左右(约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成灾。迄今为止,水利仍然是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瓶颈因素。2014年,我国受灾面积达到3.73亿亩,其中旱灾和水灾面积分别为1.84亿亩和7080万亩;成灾面积1.90亿亩,其中旱灾和水灾面积分别为8520万亩和4050万亩。旱灾面积一般占一半左右,是最为主要的灾害类型。目前,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5%左右。已建灌溉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损坏严重、蓄水能力降低、灌排功能不足。2010年,病险水库达3.7万多座,小型灌区渠道完好率和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平均不足50%。在发达国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7以上,如以色列、澳大利亚、法国分别为87%、80%、73%,而我国目前仍只有0.50,差距还非常明显。在我国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仅为43%。

第二,农田质量不高。我国耕地的质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据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优等地、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7%、30%,中、低等地占到67.3%。

第三,相关配套设施条件不足。机耕道建设滞后、晾晒设备和场地缺乏、仓储设施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下,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自走式机械尤其是大型机械很少应用。随着生产经营规模和机械作业面积的扩大,进入田间作业的机械迅速增加,机耕道建设不足以对新的作业方式形成重要制约。原来农户各自利用自己家里的晒场就解决了晾晒问题,规模化经营后粮食收获量大,晾晒就非常困难。由于粮食产量增加、部分仓储设施老化,仓容不足成为粮食主产区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粮食只能露天堆放,不仅增加损失,而且容易出现品质下降、霉变等现象。三是物流设施满足不了需要。在欧美国家,粮食运输撒漏率一般不会超过1%,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比重不超过1/4。目前,黑龙江的粮食运到广东撒漏率达到3%~5%,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比重高达30%~35%。

3.科技支撑不足

2015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6%,成为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种业科技在粮食生产中长期起着突出作用,2014年品种对提高农作物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3%。但受基础薄弱、长期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影响,科技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虽然我国的农业科研体系健全而庞大,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部分大宗粮食品种和重要蔬菜品种的种子市场,外资企业已占多数份额。在转化方面,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仅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的80%以上差距很大。

4.劳动力年龄开始偏高

对3400个样本户2010年情况的调查表明,种粮户最主要农业劳动力为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岁以上的分别占4.24%、13.53%、33.53%、30.06%、14.38%、4.26%,15.59%的家庭的最主要劳动力为妇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