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疫情期间强制戒毒暂缓

疫情期间强制戒毒暂缓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伴就业基地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要求。J区禁毒办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J区社会工作者站于2005年7月28日组织成立了“同伴自助小组”,组员们共推汤建卫为组长,7名戒毒较有成效的药物滥用人员自愿加入了这一小组。因此,同伴就业基地的同伴教育形式也具有很强的功能:第一,促进药物滥用人员的戒毒康复。
同伴就业基地_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

研究表明,药物滥用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就业问题,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低就业率是这一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解决药物滥用人员的就业问题是药物滥用人员社区康复的一项重大工程,为此,需要多途径展开。同伴就业基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同伴就业基地实质上就是利用药物滥用人员的内部资源,实现药物滥用人员社区康复的互助。

同伴就业基地是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要求。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来源,常规的做法是为他们提供低保等经济救助措施,这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有一定的距离。解决他们经济来源问题的根本方法是让他们自己给自己提供经济支持。

因此,社会亟须一种可以解决药物滥用人员工作问题的就业形式,一方面可以让药物滥用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经济困境,实现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自助理念;另一方面让其在不受歧视的环境中安稳工作,保持操守,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基地的建设便有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汤建卫原是某街道一名个体经营者,早先的努力使其获得了成功,但吸毒使他积累的数百万元积蓄在短短几年间耗尽。戒毒后,在街道、居委干部和禁毒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他又成立了一家食品公司,开了3家面馆,并帮助其他药物滥用人员戒毒致富。最初,他吸收了一名因吸毒接连遭受离婚、车祸、失业三重打击的药物滥用人员到其公司工作,之后,他又接纳多名强制隔离戒毒后生活无着的药物滥用人员到其公司工作、住宿,让他们走上了回归社会的道路。

J区禁毒办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J区社会工作者站于2005年7月28日组织成立了“同伴自助小组”,组员们共推汤建卫为组长,7名戒毒较有成效的药物滥用人员自愿加入了这一小组。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上,组长汤建卫和辅导员叶雄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教训,得到了组员的共鸣,交流中产生了信任和安全感。

同济康复驿站是由曾经三次被强制戒毒的王永进在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社会工作者站的支持下成立的,目的是为有就业愿望的康复人员提供有利于康复治疗的劳动环境,巩固戒断成果,使其逐步恢复正常的社会化功能。王永进曾经做过国企领导,后下海创业成为千万身家的大老板,但毒品又让他失去了这一切。第三次强戒出来之后,他开始了新的奋斗过程,从摆地摊到开工厂,他又逐渐站立起来。2009年10月15日下午,在他厂里举行了同济康复驿站的揭牌及用工签约仪式,驿站以“康复人生、健康人生、欢乐人生、回报人生”为目标,至今已先后吸纳了30多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他说:“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永远别放弃自己,只要努力,我们还是可以拥有新的生活。”

这种同伴教育形式具有很强的特点与优势:第一,同伴教育就业基地所属的企业经营者本身既是一名戒毒康复人员,同时又是一名同伴辅导员,他不仅经营和管理企业运作,还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为每一位员工进行教育和帮助。第二,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同伴就业基地中,同伴之间除了工作之外,还建立了平等互助关系,同伴们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与感悟,形成了很强的同伴氛围。

因此,同伴就业基地的同伴教育形式也具有很强的功能:第一,促进药物滥用人员的戒毒康复。对于刚刚身体脱毒的药物滥用人员,通过劳动可以有效帮助其恢复身体机能,工作时间能够帮助其充实日常生活,对于摆脱心瘾有重要的作用。第二,重塑戒毒康复人员的精神面貌。在工作过程中,戒毒康复人员养成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同时在同伴和社会工作者的教育与帮助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很大的改变,同伴与同伴之间经常开展评比、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第三,促进戒毒康复人员的个人发展。企业的良性竞争机制为每个戒毒康复人员提供了可能的发展空间。在就业过程中,他们的劳动技能有所提升,思想上努力追求进取,不少员工取得了职位和薪资的晋升。第四,增强戒毒康复人员的社会责任。凝聚着戒毒康复人员劳动的企业为社会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在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和帮助下,就业基地帮助药物滥用人员创业就业的故事在社会上获得了宣传和报道,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创造了社会价值。

总体而言,同伴教育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方面它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它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社会的发展中形成自己新的形式。

【注释】

[1]赵芳.团体社会工作[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2005.

[2]钟莹,莫艳虹.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戒毒辅导网站的可行性研究[J].社会工作(理论),2008(4):14-17.

[3]姚劲松.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以即时通信工具QQ为例[J].当代传播,2006(6):53-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