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命进德与神道设教

立命进德与神道设教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宗教信仰层面,士人价值观念里虚与实的相互转换,换而言之,就是传统儒家文化和释道关系的不断融合,这也体现了三教不分的社会现实。就士人的修养层面来看,既有严格按照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成分,也有道家养生的理念参与其中。阴德报应,认为有阴德者,必有阳报。司寇公高珩主张在儒家自然观中,实现个体的伦理道德修养。人命最重,极当详慎。
立命进德与神道设教_空间转换与士人 价值观念的塑造 ———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群体考察

在宗教信仰层面,士人价值观念里虚与实的相互转换,换而言之,就是传统儒家文化和释道关系的不断融合,这也体现了三教不分的社会现实。王之垣就曾经指出:“夫释民之教,与吾儒异,圣贤闢之详矣,独其一念不忍,于儒道仅似。先哲谢疊山氏有言,中国人无智愚贤不肖,敬信观世音,如天地,如父母。夫愚不肖无论,乃贤智者亦然,盖以观世音寻声救苦,有天地父母之心也。是心也,类吾儒博济之训,敬信之旨,其意神道设教之意欤!……人有言观世音如日在天,无微不照,如泉在地,求处即得。我有三愿;一愿护延圣寿,天长地久。二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三愿凡我同类,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我闻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有能诵持一藏,随心所愿,获福无量。若欲求男,即生智慧之男。重胞之异,作善降祥,仁者有后,是在善男女至心皈依,三生颂觉,一灵普护白衣,重胞之异,即以为印证可已……观音之灵,其微之顯也,无之有也,诚不可掩也。天下之明佛乘讲儒典者众矣。心有殊途而同孚,事有异地而相感,质诸鬼神无疑,徵之古今不诬,知其说者之于斯理也精矣,彼不知者何足与语云。”[55]可见,王之垣的价值观念里,已经将孝敬父母、国泰民安、庇佑长寿等愿望融入自己的信仰之中。

就士人的修养层面来看,既有严格按照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成分,也有道家养生的理念参与其中。王之垣在《炳烛·摄生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间杂以释老庄列等语,内容涉及修己、摄生、惇伦、谨畏、勤俭、阴德、报应、政术、出处、迎接、人品、为学诸多方面。修己,要求静坐收心、注重名节、含忍成德。摄生,则涵盖了道家无为思想,如节制饮食、淡泊名利。惇伦,强调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要,树艺牧畜为常,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习礼而畏法,可以寡过,可以静摄,可以成德。交往,需要知人,泛交不若寡交,多求不如慎守。谨畏才可避免患难,因此立言立行不可不慎。阴德报应,认为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政术方面,指出为政者当以扶纲常正名分重道义为第一。迎接小事引大,勿轻小事,勿轻小物,勿轻小人。人品以忠诚敦厚为主,为学则要求务必做到:自家身心做工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触类旁通等[56]。司寇公高珩主张在儒家自然观中,实现个体的伦理道德修养。“予弱冠多病,且感于了凡先生立命之说,勉于学道进德养生修业,因以四勉名堂期自淑也。……”一,学道。儒者之道在乎仁义,可以厚伦常康人物。仙人之道在乎積鍊,可以却病苦固形气,释氏之道在乎空觉,可以免轮廽出生死。二,养生。清心寡欲,节劳节苦,慎寒慎暑,儒之养生也。三,进德。儒者当克己复礼,道者当持戒积功。四,修业。应世之业则当清心,以课经书。济世之业,则当尽职,以康民物。”[57]

既然宗教也是一种神道设教,那么它不是根深蒂固的,往往随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心理变化而产生变化。有时一些士人却因仕途不顺,改变自身的信仰,如栖霞翁丹麓,“读书过目不忘……初学仙,又学佛,久而厌之。讲道学,以程、朱为宗。于书无所不窥,尤邃于《易》,解识出人意表。”[58]静坐悟道,淡于世缘。唐梦赉,因抗疏论事落职,潜心静坐学道。后学数十人,惟教以静坐。“久之,仙人时于耳际对语,旁人不闻。因憶济南二事相类似,非诳语。”为了充分让人们信服,还通过事例加以论证,“其一皂隶,因病退役,枯坐一室,事能前知。素不识字,至是一见能解,尤邃于易。有弟子来学,亦惟静坐。后能于中夜视指上螺纹历历,以告其师。师曰:‘心体本自如是。’隶能隔垣见人,想心境洞徹极矣。一老儒,读书勤苦,日读不过数句,又善忘。偶行街市,隔窗闻学室中有师讲‘知止’一节,定静安虑,逐层分疏,恍然有悟,遂过目成诵,此盖取法告子之学。告子虽与圣学异趋,亦非冥顽不灵。昔程子入山,山中老人先知,豹岩所遇,与此奚异?”[59]其平生所交方外之友,“有二曰方无可密之,所谓药地老人也。曰金澹归道隐,所谓丹霞大士也。今皆亡矣,初访无。”[60]在《疴余警心录叙》中唐梦赉还通过对于陵李淦秋好善,手辑放生、戒杀、善恶报应之书,与世人共警,引出其家信仰,“吾家三十年戒杀如一日,窃奉教于先生长者,无日不以利济民生为愿,顾力有所不迨耳。质君求余为序,余为书捕凫说以归之,敢曰晨钟暮鼓,敲醒幻梦云尔哉。”[61]同高珩“问道于夏侍御敬孚,先是已访无可方大师于青原,遇于泰和之萧寺,听其说法者七日后,听施愚山先生讲学于白鹭洲,未果而归。”[62]从其生平中,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被罢官,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还有一些士人在面对现实实际生活所需,如生病、生存之需时,开始从儒向佛的转变,窎桥王氏元圃公生病,对道信仰。

总之,在士人的信仰里虽然有释道思想,但是儒家齐家、治国理念仍是其价值观念的主导,王象晋《方伯公辞世小言》:“古训无违,四十强仕,七十告老,悬车明志。抚松菊犹存,幸蓬茅之足憩。樽有醪醴,庖有兔雉,场有稷黍,园有枣粟,足以娱宾,足以永日。有子有孙,一堂五世,诵读堪绳,藨蓑可继。或课艺于西塾,或劝农于东遂。朝咏夕吟,耕深耨易,国税有贡,家声不坠。虽坎坷之时,亦赋命之偶值,于人何尤,于己何累。清庭内省,颇知自励,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问心无愧,可偕众而欢,可含笑而长逝。”《渔阳公手镜录》也对后世子孙提出了要求:“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具体要做到:日用节俭可以成廉、当照市价平买、早起恭敬侍事、课农不惊扰、修葺文庙,严禁赌钱、吃酒、聚众打架。钱粮不论多寡,批回俱要一一清楚。做有司官须忍耐、耐烦,事至须三思而行。宜禁火烛,杜绝地方如有聚众烧香念佛、白莲、龙天等邪教。解钱粮须慎,选老成殷实人役。义学,宜实实举行。同寅切戒戏谑,堂规要严肃,勿用重刑。人命最重,极当详慎。催征钱粮各有不同,要以便民为主,居官以得民心为主。”[63]由此可见,个人信仰与家族、行政空间实现了统一。

在对于处理儒释道三者关系问题上,司理公高玮认为可以尊敬儒道释诸神,但不必尽信,“若夫吾教固尊孔子,而道释及一切诸神圣,皆当尊之敬之,即近日里妪所事诸神,遇之亦当尊敬以礼。虽不可昵而媚之,亦不可轻而亵之也。如遇道法诸书,其伪者置之不论,其有理者皆当爱惜珍重。至于持经咒吃斋素,皆是善事,力行之极佳,但不可信。近日,白莲及一切妄捏诸门受其眩惑,不惟无益而反有祸妇女辈,尤宜禁戒。”[64]

小结。从士人在宗教信仰的空间的价值观念来看,科举的现实竞争,给他们的精神空间造成了一定压力。于是,他们通过神授托梦的形式,在虚构的意境里,为自己的未来树立信心。因此,这种预知虽然有神秘性,但其范围大多与士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忠孝节义、积善成德等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神所认可的道德标准,使得宗教信仰中的虚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互相转化。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其中对一些有名望的士人或家庭的附会,未免牵强。总体来说,士人在宗教信仰空间,儒释道三者是一直贯穿于他们的道德观念之中的。因此,宗教信仰与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甚至一些有功德之士的崇拜是融汇于其中的。

【注释】

[1][明]王象晋:《天启新城县志》,《王公忠勤祠记》。

[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237页。

[3][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36页。

[4][明]王象晋:《天启新城县志》,《盂蘭盆会疏》。

[5][清]蓝润:《余泽录》,《蓝氏祠堂碑记》,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5年版。

[6][清]张鸣铎修、张廷寀纂:《乾隆淄川县志》艺林石印局印,卷六《义厚》。

[7]《高氏家模》,卷上《封公祠堂特祀记》。

[8]《高氏家模》,卷下《封公东郭祠堂记》。

[9]《高氏家模》,卷下《司理公为善于家是非格解略》。

[10]《天水郡赵氏合编族谱》,《赵氏遗训》,17页。

[11]《高氏家模》,卷下《司寇紫霞公录神道碑铭》。

[12]《天水郡赵氏合编族谱》,《懿行记》。

[13][明]王象晋:《天启新城县志》,卷八《人物志》。

[14][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111页。

[15][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238页。

[16][明]王之垣:《忠勤图说》,天津图书馆据清末钞本2001年影印。

[17][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23页。

[18][清]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之五《抚军赵松石书》。

[19][明]王象晋:《天启新城县志》,《王氏大槐记》。

[20]《天启新城县志》,《王公传》。

[21][清]蓝润:《余泽录》,《蓝氏祠堂碑记》,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5年版,卷之二《重修城隍庙记》。

[2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69页。

[23][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150页。

[24][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83页。

[25][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77页。

[26][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20页。

[27]《天启新城县志》,《王中丞传》。

[28][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77页。

[29]《刘氏家谱》,卷二。

[30][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80页。

[31][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0页。

[32][清]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之六《明大学士少保张公传》。

[33][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85页。

[34][清]毛奇龄编:《易斋冯公年谱》,467、469页。

[35][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4-5页。

[36]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17页。

[37]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43页。

[38][明]姜埰编、清姜安节续编:《姜贞毅先生自著年谱》,706页。

[39][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110页。

[40][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56页。

[41][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15页。

[4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79页。

[43][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40页。

[44][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52页。

[45][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18页。

[46][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93页。

[47][明]王象晋:《天启新城县志》,卷八《人物志》。

[48][明]王象晋:《新城县志》,《寿司徒王公见峰七袠序》。

[49][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108页。

[50][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96页。

[51][清]张鸣铎修、张廷寀纂:《乾隆淄川县志》艺林石印局印,卷六《续孝友》。

[5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72页。

[53][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38页。

[54][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93页。

[55]《天启新城县志》,《圆通观世音堂记》。

[56][明]王之垣纂、王象晋、王與籽校刊:《炳烛·摄生编》,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版。

[57]《高氏家模》,卷下《司寇公四勉堂说略》。

[58][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386页。

[59][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28-29页。

[60][清]唐梦赉:《志壑堂文集》,《禅宗法要序》。

[61][清]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下《疴余警心录叙》。

[62][清]唐梦赉:《志壑堂文集》卷之十二。

[63]《谱牒研究》山东淄川谱牒学会2000年9月重印,袁世硕《新城王氏世谱序》。

[64]《高氏家模》,卷下《司理公为善于家是非格解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