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运行态势

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运行态势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政府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积极发挥协调引导调控作用,探索形成了一批促进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了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特点。特别是杭州都市圈成立交通专委会以来,在杭州都市圈交通专委会协调衔接下,杭州都市圈各城市加强沟通协调,不断突破区域限制、行业限制,积极推动交通协同发展。从杭州都市圈来看,杭州意识到地铁在都市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谋划实施地
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运行态势_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

自2010年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导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充分作用下,杭州都市圈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特别是政府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积极发挥协调引导调控作用,探索形成了一批促进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了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特点。为此,笔者结合杭州都市圈发展实例,系统总结了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经验,以期为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一、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总体评价

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随着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的不断探索,制约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得到了破除,杭州都市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来看,杭州都市圈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创新驱动持续增强,社会民生显著改善,都市圈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凸显。2014年,杭州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18775.75亿元,是2010年生产总值的1.5倍多。从增长速度看,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9%以上,高于全省年均增长8.9%。从人均GDP看,2014年杭州都市圈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9341元,高于全省的73002元,从2010年到2014年人均GDP看,杭州都市圈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全省。从组成的各城市发展看,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城市在进入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之后,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都有大幅度提升,2010—2014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地区生总值增速都达到9%以上,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如图8-2、8-3、8-4、8-5所示。

图8-2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及占全省比重

资料来源:《2015年浙江统计年鉴》。

图8-3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和浙江省人均生产总值图

资料来源:《2015年浙江统计年鉴》。

图8-4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四大组成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图8-5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四大组成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图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二、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运行机理态势

杭州都市圈在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入协同发展阶段后,围绕交通、产业、创新、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及政策机制保障等内容,加快协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协同发展举措,各方面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杭州都市圈交通体系协同发展态势

交通网络框架基本形成。近年来,杭州都市圈紧紧围绕其在国家及长三角的战略定位及区域总体布局框架,加快谋划和实施一批杭州都市圈交通设施工程,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到新的水平。目前杭州都市圈已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集成的点线结合、连接城乡、沟通区内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杭州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视交通网络的建设,将其作为推动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加以推动实施,在城市与城市之间道路建设,中心城市道路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投资,力求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特别是杭州都市圈成立交通专委会以来,在杭州都市圈交通专委会协调衔接下,杭州都市圈各城市加强沟通协调,不断突破区域限制、行业限制,积极推动交通协同发展。根据资料显示,“十二五”时期,杭州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到3000亿元,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实施。目前,杭州都市圈已经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城际高速、高速环路、城际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干线公路网及城市间常规公交线网为补充,覆盖整个都市经济圈县级以上节点的“高铁半小时交通圈”“高速一小时交通圈”。

从城市间公路发展看,杭州都市圈交通联系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速公路联系网。作为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一直在区域的交通运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杭州都市圈不断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公路等级不断提高,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城市公路网结构加快形成。相较于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具有运行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行时间短等特点,有利于加快城市间人流、物流等交流。从杭州都市圈公路建设看,杭州都市圈公路总里程达41000多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683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31000多千米,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47.2千米,新增国省道干线公路里程614.3千米,基本形成“四纵两横三环十二联”的快速高速公路网,如表8-5所示。

表8-5 杭州都市圈“四纵两横三环十二联”高速公路网

从轨道交通来看,以高铁为主的高速铁路网和中心城市的地铁网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我国区域之间交通连接的主要交通方式。高速铁路是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与普铁、公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相比,高铁具有速度快、发车密度大、辐射广、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特点。国外日本都市圈各城市之间,就形成了以高铁为载体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对促进日本都市圈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与实践都表明,高铁对加快速区域一体化进程,推进城市间功能联系,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自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350千米/小时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高速铁路在中国大陆迅猛发展。从杭州都市圈来看,随着杭宁高铁、杭长高铁、沪杭高铁、杭甬高铁相继通车,高速铁路网基本形成“二纵二横”,如表8-6、8-7所示。在高铁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轻轨的建设成为贯通城市内部节点,推动人流快速集散的重要工具。世界先进都市圈的经验表明,中心城市地铁或轻轨发展程度,与其都市圈的发展成熟度密切相关。从日本首都圈发展经验看,核心城市东京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密集而有序,地铁成为绝大多数居民出行的依赖工具。从杭州都市圈来看,杭州意识到地铁在都市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谋划实施地铁工程。2012年11月,杭州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地铁2号线东南段和地铁4号线也开通运营,杭州地铁初步形成了一个小环路。同时,作为中心城市,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能否实现无缝衔接是检验一个城市交通组织方式高效与否的重要标志。为推进高铁、地铁的有机衔接,杭州都市圈大力推动站场建设,实施了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杭州火车东站铁路枢纽工程。该站场自建设后,迅速成为高铁与地铁无缝衔接的重要节点,每日吞吐规模居全国第三,月吞吐近1000万人。

表8-6 杭州都市圈“二纵二横”高速铁路网

表8-7 杭州到杭州都市圈主要城市高铁或动车情况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铁路12306网站查询统计。

从航空来看,杭州都市圈形成以杭州为核心辐射整个都市圈的航空服务网络。世界先进的都市圈发展经验表明,拥有国际化的机场是都市圈在世界竞争力格局中地位的重要体现。机场作为区域对外交流特别是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来越成为都市圈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发达的国际机场有利于各类人才的集聚,也有利于都市圈获取国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从杭州都市圈来看,当前杭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杭州拥有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核心,辐射杭州都市圈的航空服务网络形成。目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已通达86个境内城市、35个国际及地区城市,建立起了以杭州为中心,覆盖国内,连接东亚、东南亚及欧美、非洲的客货航线网络。每天有600架次航班在这里起降,参与运营的航空公司55家,年运送旅客超过2500万人次、货物40万吨。从连接机场的大巴看,目前机场专线车可直达萧山、绍兴(柯桥)、诸暨、东阳横店、湖州(武康)、新昌、嵊州、嘉兴、海宁、乌镇、安吉、上虞、临平、临安、千岛湖、富阳、浦江等27个南边城市。通过12条机场专线、29条城际客运专线和火车东站航站楼等,民航与城市交通、城际交通实现了无缝对接,都市圈的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萧山国际机场的服务,如表8-8、表8-9所示。同时,围绕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州都市圈正着力打造杭州空港经济圈,通过航空港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等的空间联系,如图8-6、图8-7所示。另一方面,为推动杭州都市圈空港经济的发展,浙江省抓住通用航空发展趋势,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到2030年,杭州都市圈规划实施通用航空机场数量达到17个,其中运输机场2个,一类通用机场3个,二类通用机场12个,形成了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核心,通用航空机场为补充的航空网络体系,如表8-10、表8-11所示。

图8-6 杭州空港经济圈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08年。

表8-8 进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交通量来源构成表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空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通知》,2012年。

图8-7 杭州空港经济圈交通路网规划图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杭州空港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08年。

表8-9 杭州都市圈空港辐射区进出机场客运组织一览表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空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通知》,2012年。

通用航空机场类别

一类通用机场(A类通用机场)是指具有10—29座航空器经营性载人飞行业务,或最高月起降量达到3000架次以上的通用机场。

二类通用机场(B类及以上通用机场)是指具有5—9座航空器经营性载人飞行业务,或最高月起降量在600—3000架次的通用机场。

三类通用机场(C类通用机场)是除一、二类外的通用机场,一般是指季节性或执行临时紧急任务暂时供直升机或水上飞机起降使用的直升机场和水上机场。

表8-10 杭州都市圈通用航空机场规划目标(至2030年)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通用机场发展规划》,2015年。

表8-11 浙江省通用机场规划布局体系

续 表

资料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通用机场发展规划》,2015年。

从水路来看,以河海联运为特色的杭州都市圈水运网络正加快构筑。水是城市的“灵魂”,有水的城市更显得有魅力。与水相关航道从古到今,有的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都市圈如果是以水网密集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功能则更加完善。而都市圈的航运也同时发挥作用,那么都市圈的发展活力就更加蓬勃。杭州都市圈自古以来就是水网密集区域,河、江、湖形成了杭州都市圈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是杭州都市圈紧临大海,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在推动航运建设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为此,杭州都市圈以河海联运为突破点,在充分发挥既有航道基础上,加快航道网建设,形成了河海联运的水运网络特点。目前,杭州都市圈航道总里程达6300多千米,依托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曹娥江、浦阳江、富春江、千岛湖、青山湖等江河湖条件,杭州都市圈形成“三纵四横三联三支”骨干航道网,如表8-12所示。特别地,杭州都市圈内的最大的港口嘉兴港,深入实施江海联运,推动杭州都市圈实现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无缝对接。

表8-12 杭州都市圈“三纵四横三联三支”部分骨干航道网

从公交看,杭州都市圈创新性地推动实施城市公交线路。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公交交通,以此作为居民出行的最佳选择。国外都市圈都将公交系统等公共交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杭州都市圈来看,2014年,杭州都市圈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1.57万辆,增长10.7%,全年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21.03亿人次,增长7.6%,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1.91万辆,增长5%。杭州都市圈积极探索城市公交运输方式,在现有的体制下,杭州创新性地推动跨行政区划的公交线路,方便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居民出行。目前,杭州主城已基本实现与余杭、萧山两区公交一体化,杭州开通主城到杭州所辖县(市)的公交线路中,杭州到德清、海宁等周边毗邻城市公交线路7条;杭州通杭州都市圈德清卡在德清发行2.7万张并成功升级。

杭州到湖州德清城际公交(K 588)

是跨行政区划的首条公交交通,自2008年4月27日正式运营,每20分钟一趟(高峰增加),从杭州出发的运营时间为早上7点到晚上7:30,全程费用为10元。如果早上从德清出发,只需四十分钟左右就能到杭州北站。

杭州都市圈城际公交

2008年,德清至杭州K 588的开通;2009年,安吉至杭州黄龙公交总站的城际公交班车正式开通;2009年,柯桥开通了到杭州的城际公交;2011年,海宁开通了往返杭州的城际公交K 868路等。

城市道路不断完善。城市道路是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都市圈的交通协同发展成效之一,就是都市圈各城市道路的不断完善。2014年,杭州都市圈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1.8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6939平方米。从2010年到2014年的发展变化看,杭州都市圈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呈增长态势,从2010年的62.04平方米/人增长到2014年69.9平方米/人,杭州都市圈各主要城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也呈增长态势,充分显示了在进入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后,中心城市的市政道路不断完善,如表8-13所示。

表8-13 杭州都市圈各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情况表(平方米/人)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其中杭州以市政道路面积/常住人口计算。

物资、人流集散地位日益彰显。2014年杭州都市圈共完成客运量50981万人、旅客周转量2058339亿人千米,分别占全省的38.65%和19.12%;完成货运量72203万吨、货运周转量9561113亿吨千米,分别占全省的37.31%和10.02%。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基本上是呈上升态势,只是在2013和2014年略有波动,但从占全省的比重看,客运量一直稳定在32%以上,2013年甚至占全省的50%以上,旅客周转量占全省比重19%以上。从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看,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都基本呈上升态势,只是在2013和2014年略有波动,但货运量占全省的比重都在35%以上,货运周转量占全省的比重也在10%以上,如表8-14所示。

表8-14 杭州都市圈客货运送周转量及其占全省比重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交通协同发展体制不断创新。在推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建设过程中,杭州都市圈积极推动交通协同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在2007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地交通部门率先建立了杭州都市圈交通专委会,主要开展区域交通战略研究、都市圈交通规划、都市圈交通项目建设、都市圈交通运输服务等方面的协调沟通。杭州都市圈交通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召开9次交通专委会工作会议,实现了都市圈交通领域的多层次、宽领域、制度化协调。经过杭州都市圈交通委员会的协调,截至2013年底,杭甬客运专线、宁杭客运专线浙江段、杭州东站扩建工程、杭长高速公路杭州至安城段、绍兴至诸暨高速公路、嘉兴至绍兴跨江通道、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等8个项目已建成运营,杭州都市圈之间的通勤时间进一步缩短,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杭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彰显。

规划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杭州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规划和项目谋划在推动都市圈协同发展方面的作用。从规划来看,都市圈交通专委会自成立以来,就研究和编制了《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交通规划》,提出了“突出一主五轴,加强三副一环七带,构建四大系统”,实现“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和一体化管理的综合交通体系目标。此后,杭州交通专委会又牵头开展《杭州空港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编制;浙江省又组织编制《浙江省都市圈城际铁路近期建设规划》,对杭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进行总体规划。同时,对中心城市杭州而言,杭州编制实施了杭州地铁规划,湖州、嘉兴、绍兴也编制了相应的轨道交通规划。整体来看,杭州都市圈交通方面各类规划的编制带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以城际铁路为例,在《浙江省都市圈城际铁路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下,杭州都市圈将建设杭州至海宁、柯桥、临安、富阳、诸暨、安吉、德清、桐乡,以及联系湖州南浔、桐乡和海宁“八射一联”的城际铁路网。在这样的指导下,杭州至临安、富阳城际铁路将于2016年开工实施,杭州至临安城际铁路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杭州至富阳的铁路将在2018年建成通车,杭州至海宁、杭州至绍兴柯桥的城际铁路将于2018年底建成。再以杭州地铁规划为例,在规划的引领下,杭州将建设3、7、8、9、10号线和4、5号线二期地铁,到2020年前全部建成,覆盖全市九区。

(二)杭州都市圈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态势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产业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后,通过都市圈内各城市不断加强产业协作,不断创新产业协作的模式与机制,推动了杭州都市圈产业的较快发展,都市圈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从工业看,作为都市圈发展的基础,工业在推动都市圈发展中的作用显著。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杭州都市圈不仅工业规模显著扩大,而且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2014年,杭州都市圈实现工业增加值889.41亿元。从规模企业发展看,规模以上工业产总值达到3425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067.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达到3352.31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7%、6%、7%,如表8-15,图8-8、8-9、8-10所示。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在加快,2014年,杭州都市圈工业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带动下,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代表工业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都达到10%以上,高于全省发展水平。绍兴市被列为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块状经济加速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达到35个(不含杭州)。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杭州都市圈三年(2011—2013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超过4000项(家),开展长兴蓄电池、绍兴县印染等省级“腾笼换鸟”试点。

表8-15 杭州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表(单元:亿元)

资料来源:《2015 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 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 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 年绍兴统计年鉴》。

图8-8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变化图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图8-9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变化图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图8-10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变化图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从服务业发展看,杭州都市圈进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时代。随着工业深入发展和城市提升,杭州都市圈加快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2014年杭州都市圈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9:47.3:48.8,三产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占比,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时代。2014年,杭州都市圈三产增加值达到9155.74亿元,2010—2014年,年均增长15%左右,发展势头非常好,如表8-16。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服务业业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发展迅速。以杭州为例,201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杭州市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到2014年,杭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1%,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国内都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发展服务业过程中,杭州都市圈积极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平台,推动服务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目前,杭州都市圈共有45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占全省的比例为45%。

杭州都市圈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名单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嘉兴现代物流园、德清临杭物流园区、嘉兴科技城、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凤凰·创意国际(杭州)、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杭州高新区中国互联网经济产业园、新加坡杭州科技园、浙大网新软件园、浙中信息产业园、杭州万象城、诸暨铭仕广场、千岛湖旅游休闲度假区、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新昌江南名茶市场、绍兴县纺织品综合服务区、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集聚区、湖州织里童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杭州山南国际设计创意产业园、杭州三里亭1737建筑设计聚落、杭州武林商贸服务业集聚区、新安江旅游休闲集聚区、湖州多媒体产业园、湖州太湖旅游休闲集聚区、长兴综合物流园区、安吉灵峰休闲旅游集聚区、嘉兴国际创意文化产业园、长三角嘉善科技商务服务区、乌镇国际旅游区、海宁中国皮革城、绍兴中国汽车城、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中国伞城商业广场(上虞)、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萧山)、桐庐迎春商务区、南浔古镇文化休闲旅游集聚区、德清·长三角金融业公共后台服务基地、桐乡濮院—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平湖市独山港物流园区、海宁潮旅游文化集聚区、中国领带城物流中心(嵊州)、中国安防城(绍兴)、浙江诸暨珍珠产业综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表8-16 杭州都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表(亿元)

续 表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从农业看,杭州都市圈形成以生态效益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是区域发展基础产业之一,杭州都市圈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随着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工业、服务业加快向农业融合发展,这大大推动了杭州都市圈农业转型发展。2014年,杭州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449.96亿元,2010—2014年均增长10%以上,如表8-17。至2013年末,杭州都市圈累计拥有2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97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19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湖州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在推动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杭州都市圈也非常重视现代农业主体培育,至2013年,杭州都市圈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693家。会稽山古香榧群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球首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

表8-17 杭州都市圈第一产业增加值变化表(亿元)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杭州都市圈企业梯度转移渐成常态。都市圈协同发展,就是要强化都市圈内部产业的合理化分工与协作,通过构建良好的产业梯度转移机制,不断推进城市的有机更新。在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都市圈内部产业协作机制不断强化,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杭州迫切需要功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中心城市的工业企业加快向周边搬迁,实现工业企业在都市圈范围内的优化布局。根据杭州市政府研究室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2014年5月,杭州市共有370家企业整体外迁至大杭州范围外。外迁企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占全部外迁企业的90%以上。二是传统制造业和金融业企业占多数。传统制造业占全部外迁企业的44%,多以机械制造、塑料模具、纺织服装等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为主。金融和类金融业外迁占全部迁出企业的24.6%。三是外迁地主要集中在省内。其中杭州都市圈范围内占到外迁地的32.8%,如表8-18、8-19、8-20所示。

表8-18 外迁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康健、林长青、王大林等:《杭州企业外迁原因分析及环境优化研究》,《杭州研究》2014年第4期。

表8-19 外迁地分布情况(浙江省内)

续 表

资料来源:康健、林长青、王大林等:《杭州企业外迁原因分析及环境优化研究》,《杭州研究》2014年第4期。

表8-20 杭州部分大企业外迁情况

资料来源:康健、林长青、王大林等:《杭州企业外迁原因分析及环境优化研究》,《杭州研究》2014年第4期。

杭州都市圈紧密层与杭州中心城市对接平台得到加快构筑。杭州都市圈紧密层城市是与杭州空间距离最近、最易接受杭州都市圈经济辐射的区域。在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之后,为承接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杭州功能,紧密层城市纷纷规划和实施一些平台和载体,积极承接中心城市功能扩散。从平台类型看,主要有三类。一是工业承接平台。主要是以德清、桐乡、海宁为代表,其在与杭州交界地区,规划建设临杭工业区,主要承接杭州制造业转移。二是现代服务业平台。主要为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平台,浙江省级谋划特色小镇平台如柯桥酷玩小镇、平水养生小镇、夏履健康小镇、柯桥基金小镇等,这些平台主要用以承接杭州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等功能扩散。三是城市服务平台。主要是诸暨、安吉等城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和大型交通枢纽功能,规划了一批城市服务平台,如安吉教科文新区、诸暨城东新城等。从平台功能定位看,基本上呈现出制造业、服务业、休闲旅游、居住等功能特征,如表8-21、图8-11所示。

表8-21 杭州都市圈紧密层城市承接杭州平台情况表

续 表

图8-11 杭州紧密层承接杭州产业转移功能平台分布图

产业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杭州都市圈围绕产业协同发展,在多个行业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我们以都市圈金融产业发展为例,都市圈金融机构以杭州都市圈为目标,加快在杭州都市圈范围布局金融机构,抢占金融业发展的先机。目前,杭州银行、嘉兴银行、湖州银行、绍兴银行、杭州联合银行、南浔农村商业银行和德清农村商业银行已设立了一定数量的跨区分支机构;杭州都市圈积极加强在金融担保领域的合作,在都市圈范围内集聚一批区域性担保机构;积极推动金融领域的创新,华夏银行杭州分行在绍兴试点年审制贷款,并推广到其他三个城市;杭州都市圈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支持,积极推动金融人才的培育等,加强与深交所联络对接,组织都市圈拟上市企业级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班,举办各类金融—企业合作研讨会等,如杭州都市圈举办了杭州金融—企业合作研讨会和企业香港上市融资推介会。再以旅游产业发展来看,杭州都市圈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杭州西湖、西溪,绍兴鲁迅故里,嘉兴乌镇,湖州的安吉等县市都有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围绕这些旅游资源的一体合作开发,杭州都市圈积极推介区域旅游资源,旅游促销团赴多个国内外城市召开杭州都市经济圈旅游推介会。杭州都市圈各城市还发挥区域乡村旅游特点,在民宿开发、乡村文化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例如2012年,杭州都市圈开展以“醉美乡村”为主题乡村旅游推广活动,推进杭州都市圈城乡旅游一体发展。同时,杭州都市圈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产业品牌,例如整合杭州西湖、绍兴诸暨、嘉兴南湖及建德、富阳等地的荷文化资源,共同打造都市圈荷文化旅游品牌,每年举办杭州西湖·西施故里诸暨荷花会。

(三)杭州都市圈创新体系协同发展态势

杭州都市圈是全省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杭州都市圈是浙江省科技创新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各类人才资源丰富。2014年,杭州都市圈范围内共有高等院校56所,占全省高等学校的50%以上;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97家,占全省比例接近50%;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下属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9199人,占全省比例达64%。2014年,杭州都市圈全年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如表8-22所示。区域内共有国家级高新区5个,分别为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杭州高新区(滨江)、绍兴高新区、湖州德清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嘉兴秀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表8-22 2014年杭州都市圈主要创新资源情况表

续 表

资料来源:《2015年浙江统计年鉴》《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2014年杭州都市圈发展报告》。

杭州都市圈创新成果丰富。杭州都市圈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持续地推进各类创新活动,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果。2014年,杭州都市圈发明专利申请量2.9万件,较2013年增长19.5%,发明专利授权量0.77万件,较2013年增长16.9%,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实现增长18.1%,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78家。

杭州都市圈初步形成创新合作机制。杭州都市圈从成立之初,圈内城市之间就在创新方面不断加强合作。特别地,杭州都市圈紧密层德清、海宁等城市,充分发挥其区位条件,加强与杭州各类高校的合作,吸引高校分院分所的入驻。如浙江工业大学与德清签约,把研究生院搬到德清;安吉吸引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落户;海宁吸引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等落户;诸暨引进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等。这些高校资源的创新合作,推动了高校各类科研创新活动向区域的集聚。同时,中心城市的杭州,还通过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推动各类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为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提供探索实践。在加强杭州都市圈创新合作的同时,杭州积极发挥创新的优势,通过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杭州市科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进行整体提升,杭州都市圈的周边城市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有机对接,形成杭州都市圈创新的中心,推动创新不断溢出。据统计,2014年,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实现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42.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57.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5亿元,产业增加值、企业利税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科技经费支出等方面位列全杭州市第一,区域形成了以信息产业、电子商务、软件服务外包、高端装备制造、网络安全等为主的产业结构,拥有排名前10位的淘宝商城技术、淘宝(中国)软件、淘宝网络、永乐影视制作、利尔达物联网、华立仪表、炬华科技等科技企业。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范围: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为核心,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青山湖科技城,全长约33千米,宽3—5千米,全域约500平方千米,其中创新创业空间50平方千米。

科研资源: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委党校等一高等院校,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杭州大学城和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等重要的科研资源。

人才资源:培育和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96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13名、杭州市“521计划”人才25名,引进两院院士25名、海外院士5名。

科研机构:累计引进包括香港大学浙江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创新研究院、杭州师范大学等大院名所61家,建立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8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2家。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含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目前,我国共有14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别是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江苏苏南、天津、湖南长株潭、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杭州、珠三角、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

主要政策要点:

1.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政策;

2.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试点政策;

3.股权激励试点政策;

4.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政策;

5.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

6.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建设。

(四)杭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态势

杭州都市圈的生态环境成效显著。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通力合作,不断加大环境设施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湖州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节能环保、排污权交易等方面加快制度创新。湖州、嘉兴列入全国第三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桐庐、临安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市),淳安和西湖已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验收,长兴、余杭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核查,德清通过环保部现场复核;生态乡镇、村创建不断深入,截至2013年底,杭湖绍三市省级生态县(市)创建率已达到80%以上,杭湖嘉绍四市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率均已达到80%以上。2014年,杭州都市圈区域内绿地面积达到5.43万公顷,较往年有较大提高。通过生态环境的营造,杭州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非常明显,成为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有力生态支撑。

生态环境整治效果突出。杭州都市圈在不断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的整治,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进行了生态环境的整治,整治效果突出。在水环境方面,仅以2014年为例,杭州都市圈清理垃圾河1771千米,整治黑臭河2010千米,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9.3%。在空气治理方面,杭州都市圈大力推进黄标车、破旧车、小锅炉的整治,仅2014年就淘汰黄标车破旧车17.2万辆、小锅炉2214台,二氧化硫产生量和量分别下降9.1%和1.2%,四城市城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平均天数240天。在重点行业整治方面,杭州都市圈的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整治力度加大,富阳造纸、萧绍印染、嘉兴制革、湖州电池等重点地区的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取得成效。截至2013年底,四市累计关停造纸、印染、制革和化工企业486家。通过生态环境的整治,为杭州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也对杭州都市圈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

杭州都市圈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合作机制。生态环境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杭州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区域合作,通过生态环境的合作,共同解决环境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从四市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联动、联防、联控的机制。环境合作不断加强,杭湖嘉绍签署了《关于加强杭湖嘉绍边界区域环境监管协作的共同宣言》,解决临安—嘉兴化学品废弃物倾倒、跨地市电镀污泥转运等问题,开展萧山—绍兴、萧山—诸暨、桐乡—湖州等边界联合执法行动,绍兴—湖州边界污泥倾倒事件联合执法行动等。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在杭州都市圈环保专业委员会协调下,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座城市定期召开年会,每年由一城市轮流担任执行主任,共同探讨解决环境发展问题。开展重点地区的环境治理。例如围绕钱塘江、苕溪、太湖三大流域,开展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仅以杭州为例,就累计完成关停531家、整治提升278家、搬迁入园22家,治理完成率为100%。开展阳江萧山诸暨断面、东苕溪余杭德清断面等沿江沿河和杭湖嘉绍边界区域的边界交叉执法检查活动;建立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联合会商和应急联合管控机制;推进边界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制度和边界重大建设项目审批会商制度,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都市圈边界新建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联合开展一系列大型新闻联合采访宣传活动等。通过这些机制创新举措的实施,杭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五)杭州都市圈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态势

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4年杭州都市圈医疗机构数、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9430个、10948个、161853人,在2010—2014年都呈增长态势,如表8-23、8-24、8-25所示。从各市发展来看,虽然部分城市在上述指标方面有变动,但整体而言,都呈上升态势。充分表明,进入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后,杭州都市圈对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带作用明显增强。同时,为打破医疗结算的行政限制,杭州都市圈积极推动医保全合作,截至2014年底,已有101家医疗机构与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联网对接,都市圈范围内与杭州市医保联网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含杭州市主城区)扩大至707家,实时结算的参保人员达63.08万人次,总费用1.87亿元。

表8-23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医疗机构数变化表(个)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表8-24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卫生机构床位数变化表(个)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表8-25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卫生技术人员数变化表(人)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教育合作领域深入融合。伴随着杭州都市圈的发展,杭州都市圈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对各级教育设施加大投入力度,设施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和扩大,教育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杭州都市圈共有幼儿园2025所、小学1078所、中学615所、高中176所,教育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表8-26、8-27、8-28、8-29所示。同时,杭州都市圈四市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模式,积极推动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例如举办“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中职校长论坛”等各类研讨会,推进都市圈内教育理念的互融;杭州聋人学校向湖州市招生,湖州、嘉兴、绍兴三地的聋人学校老师到杭州聋人学校来挂职锻炼,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师层面,加强四城市教师教学研讨,教育科研合作,名优教师支教,促进都市圈教师资源的相互共享;在学生层面,通过优秀学生干部夏令营,组织四地学生领袖论坛、辩论赛等活动,建立四地学生互动机制,增进四地学生的相互交流。加强优势教育资源整合,安吉与西湖区签订教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特级教师安吉工作站;共同编制《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指南》,探索都市圈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打响教育品牌,杭师大与桐乡市共建杭师大附属桐乡市实验中学,浙江幼儿师范学院与海宁市长安镇中心幼儿园合作,海宁市高级中学和杭二中合作,德清莫干山外国语小学和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联办杭州市崇文新班级实验小学等。杭州都市圈通过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探索,推动了杭州都市圈教育协同发展。

表8-26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幼儿园变化表(所)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表8-27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小学变化表(所)

续 表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表8-28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中学变化表(所)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表8-29 2010—2014年杭州都市圈高中变化表(所)

资料来源:《2015年杭州统计年鉴》《2015年湖州统计年鉴》《2015年嘉兴统计年鉴》《2015年绍兴统计年鉴》。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文化体育事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杭州都市圈四市在文化体育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文化体育品牌建设。在文化方面,基于杭州都市圈共同的文化发展基础,四市加强彼此在文化领域的合作,突出表现在:在文化活动上交流频繁,中心城市杭州与德清、安吉、海宁、桐乡、诸暨等县市互相组织了24个体验团开展都市圈生活体验,推动文化的交流等。在文化合作机制中,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建立了重要文化活动联动机制,共同建设区域演出网络。在文化设施利用上,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的共建共享机制,例如成立杭州都市圈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在文化资源保护上,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开展共同保护性开发,例如联合开展四城市传统手工艺类、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探索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联合申报和合作保护。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四城市建立联动错位发展机制,例如杭州、海宁市、浙江华策影视公司三方共同建设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将实验区的总部设在杭州,影视基地则建在海宁,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协作发展新模式等;海宁市还与诸暨等地的市县长们签署《海宁宣言》,共同在文化融合、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项目对接等方面加强合作。

共同市场体系和品牌加快打造。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各类要素的流动。杭州都市圈在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注重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在人才流动、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杭州都市圈整体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在人才方面,杭州都市圈四城市积极搭建共享的人才交流平台,开通四城市政府人才网的链接。创新人才培训的合作交流机制,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向杭州都市圈开放实训和鉴定平台,每年举办各类面向杭州都市圈的公共实训师资培训班。加强杭州都市圈人才的统一培训,举办都市经济圈创业培训暨城乡统筹就业培训教学研讨、都市经济圈创业培训师资交流会,协助安吉县、德清县等地开展SYB创业培训等。在区域品牌共同打造上,杭州都市圈强化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不断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例如,杭州利用其在会展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充分利用杭州有关会展,打造品牌。例如,杭州西博会已累计在安吉、诸暨、德清、海宁、上虞、南浔等设立了西博会分会场,建立了分会场长效联络机制,增强了西博会及其分会场影响力;利用西博会、休博会平台,举办了中国瀑布旅游文化高峰论坛(诸暨)、上虞乡村休闲与“四季仙果之旅”论坛、海宁休闲生活与时尚消费论坛、德清低碳休闲论坛、安吉休闲与乡村旅游论坛、都市圈城市系列论坛等一系列交流活动。杭州都市圈加快区域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类营销活动,统一宣传推广杭州都市圈的优势资源。例如杭州都市圈每年联合在北京展示四城市特色产品,推动品牌与特色的整合营销、名特优新产品与商超餐饮及大型集团采购的对接;杭州都市圈还举办了以“红红火火过大年”“超级欢乐购物节”“欢乐金秋”等为主题的休闲促销活动等。通过各类创新型活动的举行,杭州都市圈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四城市的合作领域与范围不断拓展。

(六)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保障机制态势

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从杭州都市圈形成和发展之初,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四市就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力求通过破解杭州都市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来促进区域的发展。杭州都市圈建立了以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政府秘书长会议协商机制、协调会办公室议事机制、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机制为框架的杭州都市圈建设政府协调机制。截至2014年,杭州都市圈已召开7次市长联席会议。同时,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成立,办公室放在杭州市经合办。专业委员会和部门联席会议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专业委员会的数量已增至15个,部门、群团组织和有关民主党派等联席会议制度在2010年5个的基础上增至10个,建立了工商、民政、科技、教育等联席会议制度。2014年,杭州都市圈获批国家发改委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推动杭州都市圈的转型发展,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浙江省杭州市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由常务副省长担任组长,各厅主要部门领导担任副组长,并设立协调小组办公室,放在省发改委。在这样的协同发展机制下,杭州都市圈城市不断加强合作交流,联系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从民间交流看,区域民间团体交流持续加强,已建立了16个跨区域社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在促进项目对接、企业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都市圈在培育发展过程中,还积极发挥智库的力量,2012年成立了省内外政府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都市圈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健全了杭州都市圈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制度。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工作职责

(2007年9月25日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第一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条 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协调会办公

室”)在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以下简称“杭州都市圈协调会”)的领导下,负责处理市长联席会议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

第二条 负责拟订杭州都市圈年度工作计划。

第三条 负责对市长联席会议精神的贯彻执行情况及各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合作专题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并参与专题合作项目的评估。

第四条 会同专业委员会确定合作专题,收集整理合作发展项目,做好协调、沟通和联络等工作。

第五条 会同执行主席方共同承办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的筹备工作。

第六条 会同杭州都市圈协调会政府秘书长工作会议的承办城市共同做好政府秘书长会议的筹备工作。

第七条 每年组织召开2次主任办公会议,总结经验、交流信息、提出建议等。

第八条 组织开展学习考察交流活动和调查研究工作,加强与其他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和信息交流。

第九条 负责协调会办公室内部岗位的设置和干部的调配任免、工作人员的聘用。

第十条 负责对协调会办公室财务工作的管理。

第十一条 负责杭州都市圈信访和情况通报等工作,完成市长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规划研究和政策不断完善。杭州都市圈发展,非常重视规划对都市圈发展的指导作用,特别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后,政府管理部门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形成杭州都市圈相对健全的规划体系。2010年,浙江省政府批准《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明确了杭州都市圈今后培育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保障举措等。同时,杭州都市圈还编制形成了包括综合交通、环境共保、工业发展、金融合作、信息化合作、旅游合作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其中环境共保规划已由省环保厅正式批复,综合交通规划已全面实施。在规划不断完善的同时,杭州都市圈还积极围绕区域发展热点问题,邀请省内外知名的研究机构开展杭州都市圈相关方面研究,如《杭州都市圈新型城市化模式选择与战略创新》《优化提升杭州都市圈城镇体系结构研究报告》《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加快杭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对策研究》《杭州都市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作机制研究》等系列研究报告,为杭州都市圈的发展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此外,在规划研究不断完善的同时,为推动杭州都市圈深入发展,省、市、县三级联动,还相应地出台了许多政策,从政策角度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发展。例如杭州市人民政府出台《杭州市2012年接轨上海推进杭州都市圈建设的工作意见》(杭政办函〔2012〕118号)、《关于加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建设的意见》,德清县出台《德清县2010年接轨上海融入杭州工作行动方案》等。在杭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改委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后,杭州、嘉兴、绍兴、湖州等也相继出台本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进杭州都市圈的发展。通过一系列规划研究的引导和政策意见的保障,杭州都市圈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三、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难点与障碍

虽然杭州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同世界和我国主要都市圈发展相比,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与障碍,亟须我们加快破解。

(一)中心城市杭州的极核功能还不够强

都市圈都有比较强大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对都市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从杭州都市圈来看,杭州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还比较弱,对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提升。在经济总量上,经济总量依然偏低,2014年,杭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苏州市的约2/3。在竞争力上存在明显差距,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14年杭州在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列第22位,与周边的上海(第3位)、苏州(第7位)、无锡(第10位)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有排位后退趋势,如表8-30所示。在城市服务业辐射力方面只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15个实力较强的副省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中,杭州的辐射能力处于第9位。在创新能力上,高新技术产业平台规模和支撑能力较弱。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水平大学数量少,杭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仅12个,而南京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1个,深圳更高达93个;创新应用能力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4年杭州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5559件,远落后于北京(23237件)、深圳(12032件)、上海(11614件),如图8-12所示;高新区创新平台实力偏弱,截至2013年底,杭州高新区分别占杭州GDP比重仅为9%,这一比重远不及成都高新区(25%)、常州高新区(24%)、南京高新区(18%),高新区内工商注册企业数量也偏少,如图8-13、8-14所示。在基础设施配套上,杭州地铁还未成网,机场、火车站等主要交通枢纽互相分割,换乘非常不便。城市公共交通也比较滞后,交通拥堵现象成为常态。国际化配套功能还不完善,相比于其他都市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来说,杭州中心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还比较弱。以总部企业为例,目前深圳已经培育集聚起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如中国平安、华为投资、招商银行、正威国际等,杭州仅有浙江物产、浙江吉利控股2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再以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为例,杭州国际组织总部和地区代表处还比较少,外籍常住人口数量不多,国际学校数量较少,国际教育设施不足,高水平国际化医疗资源也不够。同时,杭州虽然会展业发展比较快,但会展业规模小、国际性展览场次少,会展品牌影响力小。目前上海展览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国际会展占各类展览比重达到70%,而杭州展览面积为227万平方米,国际会展比例只占17%。杭州虽然旅游业比较发达,但与世界主要城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图8-15所示。

表8-15 近三年杭州等八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表

续 表

资料来源:倪鹏飞等著:2015年、2014年、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图8-12 2014年杭州与国内主要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比较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信息网。

图8-13 2012—2014年杭州与深圳、苏州、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较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信息网;宁波市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半年数据估算值。

(二)省级层面缺少强有力的实施推进机制

杭州都市圈虽然在成立之初就在实施推进机制方面积极开展相关探索,包括设立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政府秘书长会议协商机制、协调会办公室议事机制、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机制等,从机制层面努力破解杭州都市圈发展的问题。但从整体看,这种机制的推进实施效果还不够强大,特别是在杭州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后,这些机制的作用程度没有之前那么明显。当前,杭州都市圈的推进实施工作基本上是由杭州都市经济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市长联席会议和下设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完成,协调统筹推进能力尚显不足。相比较京津冀都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在推进都市圈的实施工作机制上,杭州都市圈在省级层面还缺少有效的实施推进机制。虽然,省级层面已有浙江省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但其职能定位、工作职责、推进实施力度等方面,仍难以与京津冀都市圈相比。省级层面缺少强有力的实施推进机制导致了杭州都市圈在协同发展上存在一些问题。

图8-14 截至2013年底杭州与国内主要城市高新区企业数量及占城市GDP比重比较

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重点园区创新监测报告2014》。

图8-15 杭州与国际旅游城市旅游业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各城市统计信息网。

(三)缺少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考核机制

在行政区经济为主导的现行体制下,当前对地方政府的考核,仍然是基于对本地区经济贡献程度的考虑。一个地区要想在区域发展排位中领先于其他区域,必须将提升所在地区的GDP作为重要刚性指标。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在发展中会更加注重自身所辖区域的发展,而对都市圈的发展关注程度相对降低。地方政府出于考核的压力,仍然会在资源竞争、产业选择、土地开发等方面,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布局谋划,对杭州都市圈整体发展还不够重视。从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手段看,当前在协同发展阶段,杭州都市圈发展仍然以协商为主,这种机制下,地方政府会充分权衡一些项目、举措的实施对自身区域发展的影响。如果对自身区域发展有利,其将会积极支持,相反如果对自身发展不利,其积极性就比较低,协商的机制作用就显得比较小。从杭州都市圈发展看,在都市圈的层面还缺少考核机制,特别是在跨行政区域项目的实施、产业招商等方面缺少统一的考核体系,导致地方政府的发展还是只注重所辖区域的发展。

(四)市场与政府合理边界问题依然不明晰

从根本看,都市圈的发展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市场经济在都市圈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杭州都市圈来看,市场和政府在都市圈发挥作用的边界依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中,市场经济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应该发挥作用领域,作用还不够明显。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环保设施布局建设的领域,市场应该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建设环保设施,为周边区域提供环保服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现在环保设施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作用未得到发挥。另一方面,政府在杭州都市圈的发展中职责也不够清晰。例如,在一些涉及政策协调、民生共享等领域,应当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由于政府之间的利益限制,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必须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五)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还存在许多难点

虽然,杭州都市圈在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其协同发展过程中的情况看,仍然存在许多的难点。交通体系方面,一些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投入分担和收益分成机制。特别是都市经济圈轨道交通、绕城公路、城市轻轨等项目所需资本金体量较大,各地单一财政投资的模式很难保障项目的推进实施。在产业体系协同方面,缺少统一招商的机制,在产业引进、产业布局等方面还不协调一体,仍然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在创新体系方面,人才、科技等资源高度在杭州集聚,创新向周边城市的溢出机制还没有建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都市圈局部地区水环境质量较差,特别是运河、平原水网和城市内河水质不佳。在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方面,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

(六)都市圈还未真正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都市圈的发展,除了区域自身注重培育发展之外,更需要在更大平台、更大层次上谋求发展。京津冀都市圈、上海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等都市圈之所以能在协同发展水平上比其他区域发展较好,与其在更高层次和平台上的打造有关。京津冀都市圈是国家战略意志予以推动的,国家部委等都积极在都市圈发展方面提供支持。而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虽然有国家发改委的试点,省级政府层面也高度重视,但还未真正进入国家战略意志。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还是区域自身主动推动实施的过程,相比于其他都市圈是国家与省级层面共同推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水平就比较低,获得国家政策倾斜也比较少。

四、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政策建议

在国家加快“一带一路”布局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浙江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主体是都市圈。未来国际竞争是区域之间的竞争,更是以核心城市引领的都市经济圈、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作为我省都市圈之首,“十三五”时期,杭州都市圈经济总量预计将占到全省“半壁江山”,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都市圈建设成效好坏,事关我省转型升级成败全局。顺应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规律,提出深入推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在一体化发展理念上,必须更加注重国际化带动。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要放在国际化大视野格局下谋求发展。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下,以更加包容大气的姿态提升杭州都市经济圈对外开放水平。要紧紧抓住杭州举办G 20峰会、2022年亚运会两大盛会的契机,主动吸纳和整合资源,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努力强化开放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积极谋划建设若干高水平合作开放平台,集聚一批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运营和管理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等。依托杭州都市经济圈,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从杭州都市圈发展看,推动杭州都市圈的协同发展,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发展思路:

在一体化发展动力上,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创新驱动。当前,制约杭州都市经济圈提升发展的困难和障碍已不能简单通过四市协商来解决,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在一体化发展动力上,应更加注重向市场化改革要空间,向创新驱动要动力,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发挥省市级政府的主动作用。在应当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彻底打破行政壁垒的藩篱。为此,应以国家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着力实施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事项,扫除发展障碍和壁垒,释放发展活力。

在一体化发展路径上,必须更加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杭州都市经济圈四市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发展潜力等方面有较大差别,要紧紧依托各自特色优势,在一体化发展前提下,推动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杭州要突出科技创新优势,着力提升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嘉兴要突出新型城镇化优势,着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湖州要突出生态环境优势,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绍兴要突出工业特色优势,着力营造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环境。整体上构筑起产业、城市、城镇协调发展的机制,这些导向在规划实施中必须依托省级政府的有力引导和协调。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为推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需要采取的举措建议有:

(一)省级层面需建立强有力的实施推进机制

虽然当前我国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从我国的现行经济运行体制来看,政府的力量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的巨大资源调配和规划政策引导,对都市圈的提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京津冀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经验都表明,在组织层面上,强有力的实施推进机制,对都市圈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可以考虑,推动浙江省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升格为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城市主要负责人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能是审定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创新政策试验工作,统筹协调重大事项等。并下设办事机构(办公室),放在省发改委。

(二)积极推动将都市圈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作为一个省的都市圈,在集全省资源推进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虽然省级层面可以为都市圈的培育发展倾尽全力,但如果将都市圈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通过国家意志的传导推动都市圈的发展,可以实现都市圈高水平的开发建设。当将都市圈的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之后,国家部委、高校、央企等将加大向都市区的政策倾斜力度,有利于高水平地推动都市区的开发建设。京津冀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在培育发展过程中,都积极将本省都市圈培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如长株潭城市群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主题,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各部委、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要找准主题,以鲜明的特色争取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按照杭州都市圈发展的实际,特别近几年杭州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基础,可以考虑杭州都市圈突出创新主题,以“互联网+”为主题推动创新型都市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三)做强杭州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

中心城市在都市圈中的作用与地位毋庸置疑,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也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对于都市圈而言,做强做大中心城市需要立足中心城市的发展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完善中心城市各类功能。对杭州而言,针对杭州在基础设施、国际化、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其他城市差距,加快补齐短板。加快杭州创新功能的培育,建立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机制。按照“研发在中心城市、制造在周边区域,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的分工大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高端要素集聚优势和周边区域的空间资源优势,通过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在分工基础上增进合作。推进杭州都市圈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技术交易市场,完善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建立科技和人才创新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加快推行推广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杭州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保留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身份。将杭州都市圈建设为创新型都市圈,逐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域。构建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内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技信息资源等共享共用。加快完善杭州都市圈的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杭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都市圈地铁成网。加快推进以地铁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地铁连线成网。推进城际铁路连城。通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杭州与各设区市信息、文化、人员交流,实现其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统筹资源。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杭州国际化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丰富和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引进国外资源举办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加快建设国际医院,重点引进国际知名的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设国际性医院,建立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费用结算、医疗服务相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争取承办和举办国际性的学术活动、国际性会议和国际性会展。加大国际性知名赛事的引进力度,大力引进高端国际性赛事落户杭州。推进旅游国际化。营造杭州国际城市旅游形象,开发衍生产品。加强杭州旅游的国际化宣传,拍摄国际版的杭州旅游宣传片。与国外著名旅游城市的官方旅游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互设“旅游大使”。加大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引进力度。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以及国际组织分支机构落户。

(四)明确都市圈各城市的特色定位

都市圈是一个发展的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特色功能培育,通过差异化的职能定位,选择不同的路径,推进都市圈内部城市的协同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客观因素的差异,都市圈内各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相应的其推进路径也有差异。为此,需要根据都市圈内不同城市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产业基础等因素,明确各城市的职能定位。从杭州都市圈来看,作为中心城市的杭州,不仅是省会城市,也是创新活力最为突出的区域。为此,杭州在都市圈的职能定位中要突出强化创新功能定位。在此定位指引下,杭州各方面的政策等都要围绕创新开展研究,在政策制订、平台打造方面都体现创新。湖州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方面优势比较突出,在杭州都市圈发展职能定位中,要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题,推动湖州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城市功能培育。嘉兴在城乡统筹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职能定位上,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作为重要的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功能的培育。绍兴在工业转型方面走在前列,要强化工业转型方面的特色。

(五)建立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考核体系

在现行我国体制下,考核作为重要的“指挥棒”,在激励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目前,我们的考核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考核体系,这必然造成执政者对行政区“地盘”的重视,忽略都市圈发展。为此,在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也应该充分发挥考核对地方政府的促进作用,从国家或省级层面建立一套针对都市圈发展的考核体系。在操作层面,可以考虑由省级政府牵头,建立针对都市圈各城市在都市圈协同发展方面的考核体系。在指标设定上可以围绕跨行政区划的项目建设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意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设定指标,以此来推动各城市重视都市圈协同发展。

(六)建立都市圈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

规划在推动区域发展方面起着引导作用,一个科学的规划可以指导一个区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都市圈进入协同发展阶段以后,更需要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从国内外都市圈协同发展经验看,完善的规模体系有效地保障了都市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在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也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规划体系。针对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实际,在规划体系建设上,首先,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变化,加快修编完善《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对原有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对规划进行修编完善。其次,建立杭州都市圈的专项规划体系,包括交通、医疗、教育、环保、产业等各专项规划。同时强化总体规划省级层面的颁布实施,专项规划由省级职能部门编制等。

(七)在杭州都市圈范围内适时推动一些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推进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求协同发展新动力。特别是制约杭州都市圈发展的一些问题和障碍,更需要通过改革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格局,在改革中实现跨越发展。首先,杭州都市圈正在推进一些国家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如杭州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跨境电商试验区、嘉兴的国家新型城市化综合改革、湖州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德清县城乡体制改革、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从都市圈协同发展角度看,这些政策或改革试点范围仍然比较局限,还未在都市圈发挥最大改革红利,必须加快在都市圈范围先行推广覆盖。其次,行政区划在推进都市圈的发展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可以考虑在不增加行政建制的前提下适时对杭州等市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做适当整合调整,加快开展开发区体制整合改革。同时,要积极推进一批改革举措,如建立杭州都市圈内部干部定期交流互派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干部赴国外进修、实习、考察等,学习借鉴国外都市圈建设的成功经验。

(八)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重点领域的创新举措建议

在基础设施协同发展领域,重点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系。交通作为区域连接的重大设施,对都市圈内各城市“同城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破解在城际铁路建设方面的障碍,成立相应的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推动城际铁路建设。武汉城市圈由省级财政出资,成立湖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并出台《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明确“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相关工程红线内土地可由省市共同开发,具体开发方式由省市协商确定”“设立运营补亏保障金,即城际铁路运营补亏保障金由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省市出资人净收益、各沿线市上缴的城际铁路运营专项补亏资金等构成,省政府以适当形式予以支持。该保障金在省联发投集团设立专户,由省财政厅负责监管,做到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城际铁路运营补亏”。长株潭城市群由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铁路投资(集团)公司分别作为湖南省人民政府、铁道部出资人代表各出资50%设立湖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开展对境内城际铁路建设、经营与管理。公司作为湖南城际铁路项目的法人对项目资金筹措、建设实施、工程建设、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对杭州都市圈而言,一些跨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在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投入分担和收益分成机制。特别是都市圈轨道交通、绕城公路、城市轻轨等项目所需资本金体量较大,各地单一财政投资的模式很难保障项目的推进实施。为此,借鉴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成立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的经验,建议杭州都市圈由杭嘉湖绍四地政府及省交通投资集团,共同出资成立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侧重战略谋划和投融资运作,推进城际铁路网建设。同时由投资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具体线路为对象,吸引社会投资人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统筹推进线路的投资、建设、运营及资源综合开发。

在社会民生、信息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信用体系等领域加快协同发展。都市圈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增添获得感。为此,必须要加快破除都市圈内政策和体制壁垒,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努力实现都市圈的社会共管、民生共享、环境共治、智慧和信用共建的良好格局。社会民生方面,省级层面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整合四市社保、医疗、教育、民政等信息,重点推动都市圈市民卡“一卡通”,建议由省卫计委牵头,推进都市圈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诊疗信息畅通流转,医生在都市区多点执业等;充分依托杭州信息经济的优势,积极推动智慧城市上升到智慧都市圈一体化建设。实现电信、宽带、云计算、大数据等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都市圈内移动通信同网同价。重点推动杭州争取国家互联网骨干网直联点和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环境治理和信用建设方面,建议推进都市圈环境协同治理,建议省环保厅牵头成立专司四市环境监测执法大队,设置对四市政府环境同治的考核指标;在杭州市政府联合征信系统和“信用杭州”门户网站基础上,推进都市圈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构建统一的联合征信系统。

在产业体系协同发展领域,注重共建园区和统一招商体制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一直是都市圈发展的难点。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国内其他地区都积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当前,在推进产业协同方面,以合作园区为特色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成效显著。所谓共建园区,是指跨行政主体的两个城市,基于彼此合作共赢的出发点,在一个城市建立由两个或两个以下城市主导开发的园区。一方提供土地、人力等资源,另一方开展招商运营等。如武汉城市圈的东湖高新区先后与鄂州、孝感、咸宁、仙桃等市合作建设产业园达20多个,如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中国光谷·仙桃产业园等。厦漳泉都市圈合作共建厦门翔安电子信息产业园、漳州南靖精密机械园和泉州南安光电产业园等。因此,在杭州都市圈协同发展阶段,可以考虑以共建园区为突破口,推动产业体系协同发展。而共建园区的基础是杭州都市圈范围内要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园区,而杭州都市圈有条件、有基础、有实力的园区是杭州高新区。为此,杭州都市圈要将杭州高新园区做强做大,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在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方面的影响力,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杭州都市圈层面推动高新区设立分区、分园,使都市圈内的园区共享高新区的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在产业体系协同发展方面,必须摆脱恶性竞争的关系,要从都市圈的层面按照产业区域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思路,明确各园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空间、未来开发规模等,并纳入地方考核。在都市圈层面建立统一的招商引资平台,配备专业的招商队伍,围绕区块特色产业,开展招商。目前,杭州已在产业招商引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如制订《杭州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等,对实现产业体系协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如表8-31所示。

表8-31 杭州招商引资产业空间布局导引

续 表

续 表

*重点鼓励招商产业不同于《目录与指引》内产业导向目录所指的鼓励类,而是指按照杭州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的要求,重点鼓励招商的主导产业,原则上在5个左右,其中为进一步突出各自特色,设定2—3个产业门类为招商的核心产业。重点鼓励招商产业的门类以杭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为主要范畴,并与最新国家、省、市最新的产业政策文件相衔接,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门类上强调相对细分。
*不予招商产业主要参照《目录与指引》中确定的限制禁止类产业,属于不予招商产业范围的产业项目除产业链配套本身要求、环保技术水平达到环境功能要求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列为招商引资的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