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与工业的剪刀差

农业与工业的剪刀差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农民不仅承受着日益加重的各种摊派和负担,而且还承受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不平等条约”。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连年扩大,因此有人说,现在不是“剪刀差”,而是“火钳差”了。这种资金既不是通过缴税也不是通过收费来取得的,而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因此,国内外的经济专家都一致认为,中国应适时和逐步地从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
挣不脱的魔剪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全国劳模、苏北粮食状元杨定海,承包了1700亩地,没有想到年底一算账,种一亩地还要倒贴80元,一年种田就亏了13万元。他说:“前几牢从改革中得到的实惠,这几年已贴得精光。”

中国的农民不仅承受着日益加重的各种摊派和负担,而且还承受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不平等条约”。公平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现在的农村,只有工业品可以搞“市场经济”,价格漫天上涨,而农产品却只能搞“计划价格”,一压再压。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连年扩大,因此有人说,现在不是“剪刀差”,而是“火钳差”了。

一般来说,农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表现为提供国民食品和工业原料两个方面,但是,中国农业还有另一种特殊的贡献,即为几无基础的中国工业提供了最初发展的原始积累。只有认识了这点,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农业是基础”始终是发展经济的“圣经”。

中国农业的这种特殊贡献,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上的剪刀差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人为使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在相互交换中使农业的劳动剩余转到工业部门,从而加快工业的发展。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种不等价交换,是通过让农民贱价出售农产品与高价购买工业品,以此获得工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民无形中为国家贡献了许多资金。这种资金既不是通过缴税也不是通过收费来取得的,而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来实现的。

据中国社科院和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等单位发布的研究资料表明,从1952年—1990年近40年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税收和储蓄三种方式从农业中汲取资金约1万亿元,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总额的22.4%,平均每年250亿元,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无偿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最多时达266元(1990年),相当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8%。

另据王宝琦、谷志科等人编著的《面对挑战的中国粮食问题》和朱希刚主编的《中国粮食问题研究》中的有关资料,1989年以来,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累计扩大16.5%。其绝对值逐年递增,五六十年代为一二百亿元,七十年代达到700亿元,1991年达到2000亿元。1979年到1985年,剪刀差绝对额以平均每年9.5%的速度递增,1986年到1991年则加快到16.9%。农民人均剪刀差负担1985年比1978年增加42元,1991年则比1985年增加125元,达到217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农业哺育工业的阶段,亿万农民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我国工业生产效益始终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所以在我国,不仅本应早就开始的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未能实现,农业对工业的“哺育”目前仍在继续,据专家们估计,当前农业的这种贡献额每年仍超过1000亿元。

农业哺育工业是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惯常做法,中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也是完全必要的。但目前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工业和农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产值分别占30%和70%左右,现在巨变为工业占70%,农业只占20%多。按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工农业产值比达到7:3时,工业应转向支援农业;二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1997年达到2.46:1,超过了1978年改革前夜的水平;三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农业的弱势地位有待改变。因此,国内外的经济专家都一致认为,中国应适时和逐步地从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转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实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同时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进行补贴。尽管目前国家财力有限,但我们不得不如此考虑,并逐步实施。而如果我们继续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维持工业发展,这不仅不利于农业,也将不利于城市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