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诠释学理论的启示

诠释学理论的启示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位超越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伽达默尔及其诠释学理论在哲学界以及教育学界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他对理解的本质、条件、结果和方式等解释学的基本方式的有关阐述为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3.平等开放的理解关系是重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关键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视角看,教育过程既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文本的理解,也包括教师与学
诠释学理论的启示_虚假与真实: 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作为一位超越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伽达默尔及其诠释学理论在哲学界以及教育学界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他对理解的本质、条件、结果和方式等解释学的基本方式的有关阐述为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对话是实现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

伽达默尔继承了柏拉图的对话辩证法,将理解模式设定为“对话”,并赋予“对话”更为普遍与深刻的意义。“他的诠释学的最高原则就是保持自己向对话开放,这一原则蕴涵了重要的意义”[55]。伽达默尔认为理解的方式是通过“问与答”的谈话方式进行的。这种问与答,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不论提问还是回答,都是一种无限的对话”[56]。每一场谈话都有不可穷尽的内部无限性。保持自己向对话开放,首先意味着要让对话无限地进行下去。要让对话无限地进行下去,就不能假定自己一定是对的。此外,对话并不意味着差异被同一性消解,师生对话双方的差异将永远存在。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必须通过对话才能实现。因为,只有通过对话,师生之间关于对方行为的不同解释才可以得到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教师和学生才能找到共同的认识基础,在新意义上生成新的“前见”,为进一步交往和认知准备良好条件。对话的目的是求同存异,让对话的文本主题引领师生走向新的问题,对话者自身的个性特质不是在对话中得到化解的,而是在对话的深入展开中得到充分表达和丰富的。对话是要达到相互理解,但理解并不意味着克服他者的他性,相反,他性的存在是对话真正需要和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同时,师生你我关系的构建,也只有落实在语言的对话、交流层面,才能形成一种哲学的现实革命力量。在这种现实中,师生在对话互动互融中滋长着生命力量、提升着智慧、愉悦着心灵、坚定着信念。在对话中双方彼此不是抵触和从属,不是支配话语的一方霸权,而是具有同样发言权的平等的参与者。说话者和倾听者不再仅仅是在说话或在倾听的人,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话中的人,对话也不再因单个人的意愿便被阻止或被控制。在此过程中,语言就变得个体化和个性化了,这样在问和答、给予和取得、争论和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就实现了一种意义交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对话双方也即师生关系在互动互融中的平等、独立、自由,从而实现了教育本真内涵的“真”的境界。

如果没有平等对话的环境,即使形式上在对话,实际上也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对话式”压迫,是强者迫使弱者接受强者的意志的过程。这种对话只会远离理解、平添误解。因此,师生间要创设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对话情境中,师生双方应真诚地和正确地使用语言。要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消解话语霸权,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话语霸权情况从对话表面上看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但实际上它与权力紧密相连。当讲话者尤其是教师发言时,他(她)似乎必须比听者懂得更多;而学生作为听者,其接受的角色似乎被先天地限定了。在这样的模式中,对话双方不可能真正平等地进行交谈。二是坚持基本的话语规则,因为“语言要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就必须有公共的法则和运用形式,语言的这个方面保证了个人间思想交流的可能性”[57]。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均应态度诚恳,所说的话语和想法均应是发自内心的,彼此之间应用心交流。三是对交流对象有宽容和欣赏的态度。当学生的观点不正确时,教师可委婉地指出,而不是讽刺或打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的心敞开,形成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意见。学生个人的智能发展、家庭背景、生活条件以及知识等都存有差异,这导致他们每个人有不同的“先见”,并造成他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不同的看法,教师应当鼓励、欣赏,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视域融合体现了大学师生交往的认知本质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视域融合就是一个视域与其他视域的交融。在视域交融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认知是重要环节,师生之间的相互看法就是一种认知。这种认知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一样,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教师在认识学生之前,就有了对学生的“前见”,这是凭既往经验积累起来的。当认识新的学生后,他的既有认知就会与现实感觉发生交融,形成自己当前的新见解。学生认识教师,也具有同样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域融合不应是单调的、僵死的并列,而应是异质的交融,即“和而不同”。在他看来,对传统的认同、对偏见的认同是融合的出发点与理解的先决条件。文本本身的开放性,或真理的开放性,要求师生向文本或真理开放,同时也要求师生双方要彼此开放。这种开放的过程就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融合的过程。视域融合不仅仅是师生双方在知识界面的反思与超越,更是双方知、情、意、行在整合、交融中的共生共长。同时,也使双方在对方的接纳中得到自我的肯定,并产生成就感,这种体验将迁移到双方的精神生活中,并将滋长新的内涵。精神的体验是隐性的,却影响人的一生。正因为如此,师生的生命本性得以展现,并促使师生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促进生命的成长。

师生之间的文化认同感越强,师生关系就越融洽,反之,教师和学生就会产生文化误解,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建构。然而,实现师生之间文化认同的首要任务是教师必须形成自身视域,而且必须用正确的视域、正确的教育理论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视域,不能强求学生达成与老师完全一致的思想与观念,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觉地去认同教师的视域;再次双方要克服各自的独断视域,努力朝一致的方向去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认同。由于每个人自身存在着前意识或既定观念,只有当教师主体的教学理论与教育对象的前意识或者视野融合度较高时,价值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视域交融,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和反思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3.平等开放的理解关系是重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关键

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视角看,教育过程既包括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文本的理解,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这种多重理解关系只有在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才能实现。理解不是单向度的认同或接受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平等交往基础之上的双向度交流关系,即相互开放和倾听。伽达默尔指出,理解首先指相互理解,是一种双方“视域的融合”。没有这样一种彼此间的开放性,就不能有真正的人类联系。他认为,理解不是理解者设身处地的,不带任何个人思想、情感和独立个性的重新体验和对再认识理解对象(文本)所产生的意识、生活和历史的经历,而是对我们各自的自我的一种丰富的过程,是一种视域融合并彰显意义世界的过程。理解不只是理解文本的方式,而更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状态。理解者着力在理解文本所蕴涵的精神世界意义中探寻自我精神的生长和建构自己生命的意义。

教育的本真意义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而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就是师生双方的“精神在场”,就是要使理解成为一种真正的相互理解,而不是我与你之间的单向度理解。因此,师生关系从教育的本真意义上看,是一种开放平等的理解关系,而不是一种封闭的主从灌输接收关系,是双方以对话和理解为基础,通过创建问答式的话语情景,对教学文本进行意义解读的过程。在解读意义的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体验一种精神的提升,感悟一种生命的创生,从而赋予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这样,将所理解的文本问题置于“生活世界”中来构建,就立即彰显出理解与生命的直接关联,即在理解中展示的不仅仅是理解的对象。这种理解过程直接构成教育意义。因而,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在共同理解生命价值和精神意义中的理解关系。正是通过这种理解关系,师生双方才能在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理解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因此,只有构建平等、开放的理解性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走向民主与开放,走向和谐,最终实现教育的本真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