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灾的影响

水灾的影响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在其基础上,对唐代水灾影响略作调整补充。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一文指出:“史籍中明载损田害稼之水害凡五十八次,其中有损田苗亩数者凡九次,共损田苗十五万余顷。”大水无情,会使居民财产损失殆尽。据研究,其时陆路“除去宫中有官道外,其他多为土路”。辛卯,渭水暴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济者一月。其中,开元八年河南渑池县水灾,死者达1963人。为防止河患,还修建陂塘以御之。
水灾的影响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一文曾对唐代水灾的严重进行了说明,包括四方面:漂毁官寺民居,溺死人畜;冲毁路桥仓城,覆没坊邑;溺损田苗禾稼,使农业减产或无收,导致饥疫;造成重大意外事故,危害国家。以下在其基础上,对唐代水灾影响略作调整补充。

(一)田稼受损

由于田稼生长的周期性,突发洪灾或久雨都易引起田苗毁损。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一文指出:“史籍中明载损田害稼之水害凡五十八次,其中有损田苗亩数者凡九次,共损田苗十五万余顷。”实际田稼受损程度要远高于此。除“害稼”、“损田”、“淹没皆尽”等模糊字眼外,据我们统计,唐代水灾引起田稼受损的面积有确切记载的总计即225 551顷(见图表2.3—10)。

图表2.3—10 唐代水灾损稼简表

田稼受损导致粮食奇缺,进而谷价上涨,并诱发饥荒。如:永淳元年(682)六月,西京连日大雨,平地水深四尺已上,麦一束止得一二升,米斗220文。国中大饥,蒲、同等州没徙家口并逐粮;[147]大历四年(769),四月至八月连雨,京城米斗八百文。[148]

(二)庐舍受损

大水灾淹没摧毁城池,损坏城郭和庐舍。元和时江州司马白居易《大水》诗云:“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149]唐代建筑的特点是北方多用土石,南方多用竹木,除贵族大臣宅舍比较讲究外,一般官吏和地主住宅较差一些,贫民居处较差,大多住着草房茅屋,还有的借居寺庙和租屋,奴仆则多住在主人家的马厩中,很容易为水所毁。[150]前已述及,仅六、七、八月水灾,至少漂没唐人居舍19.11万家,漂溺死者至少2.81万人。加上,圣历二年(699)秋,河溢怀州,漂千余家;永贞元年(805)秋,武陵、龙阳二县江水溢,漂万余家。[151]唐代六至九月份水灾漂损漂溺人户至少20.21万家,这还不含记载不明确和漏载者。[152]

又如:天宝十三载(754)秋,霖雨60余日,京师庐舍垣墉颓毁殆尽,凡19坊污潦;[153]乾元二年(759)七月,霖雨不断,墙宇多坏,漉鱼道中;[154]元和七年(812)正月,振武界黄河溢,毁东受降城。[155]这些都对居民庐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大水无情,会使居民财产损失殆尽。例如:开元四年(716)七月,洛水溢,沈舟数百艘。[156]开元十四年(726)七月十四日,瀍水暴涨,流入洛漕,漂没诸州租船数百艘,溺死者甚众,漂失杨、寿、光、和、庐、杭、瀛、棣租米172 896石,并钱绢杂物等。同月,怀、卫、郑、滑、汴、濮、许等州澍雨,河及支川皆溢,人死者以千计,资产苗稼无孑遗。[157]

(三)交通受阻

隋唐交通虽有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不发达。据研究,其时陆路“除去宫中有官道外,其他多为土路”。道路太泥泞时,朝廷会不许御史点班,或放假三日,免去百官上朝之苦。[158]大水毁坏桥梁,阻滞道路,也严重影响了运输与百姓的日常交通生活。饥荒的形成,也与大水使交通受阻有关。此点前述刘文涉及很少,尽管文献记载以只言片语为多,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例子看出水灾对唐代交通和出行的影响。

永徽六年(655)八月,京师大雨,道路不通,米价暴贵。[159]永淳元年(682)五月,连日澍雨,洛水溢,坏天津及中桥及立德、弘教、景行诸坊,[160]断人行累日。[161]次年三月,洛州黄河水溺河阳县城,水面高于城内五六尺。自盐坎已下至县十里石灰堰,并平流,津桥南北道无不碎破。[162]开元二十九年(741)九月霖雨月余,道途阻滞。[163]元和六年(811)水潦,诸处道路不通。[164]元和八年(813)六月,京师大风雨,毁屋扬瓦,人多压死。水积城南,深处丈余,入明德门,犹渐车辐。辛卯,渭水暴涨,毁三渭桥,南北绝济者一月。[165]乾符五年(878)秋七月,大理少卿徐焕自京师至弋阳郡(治河南潢川县)赴任,“时方霖霪,东道泥泞。历崤函,度东周,由许蔡,略无霁日”。[166]正因为雨涝灾害对日常出行影响严重,官员弛禁便人也载入史册。玄宗时,魏州刺史崔沔以“雨潦为败”,“驰禁便人”。[167]

(四)生民漂溺

洪灾常漂杀溺死人畜,造成难以挽救的损失。开元六年(718),水泛溢,河口堰破,棣州百姓,一概没尽。[168]韩愈《归彭城》诗曰:“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169]唐代因水灾溺死人数史书有明确记载者,至少27万人以上(见图表2.3—11:唐代水灾溺死伤亡表)。其中,开元八年河南渑池县水灾,死者达1963人。之所以这次水灾溺死诸多宫人,是因为西上阳宫的位置紧临谷水,“虹梁跨谷”,高宗上元中建成后常往来行幸。西上阳宫之东即上阳宫,“南临洛水,西据谷水,东即宫城,北连禁苑”,[170]“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北连禁苑”。[171]而此年六月庚寅,洛、瀍、谷水溢,[172]宫人走之不及,卫士不敢稍有懈怠,自然死伤惨重。由于洛水和谷水二水会于禁苑之间,经常泛溢。为防止河患,还修建陂塘以御之。开元二十四年(736),玄宗患谷、洛二水泛溢,疲废人功,诏河南尹李适之以禁钱和雇,修积翠、月陂、上阳三陂以御之,而后二水无劳役之患,[173]即官府出钱雇人开挖河塘以调节水流量。

图表2.3—11 唐代水灾溺死伤亡表

续 表

此外,还有少数人死于雨后震电,如龙朔元年(661)夏六月,洛阳大雨,震电霹雳光禄寺太官署掌膳封元则,“于宣仁门外大街中杀之,折其项裂,血流洒地。观者盈衢,莫不惊愕。”[174]史书未记录下来的普通百姓遭遇类似事件的应该更多,只是留下记录者较少。如:大历十年(775)四月甲申,雷电,暴风拔木飘瓦,人有震死者。[175]还有人因霖雨寒冻而死。仪凤三年(678)五月丙寅,高宗在九成宫,霖雨,大寒,兵卫有冻死者。[176]

山水汹涌,皇帝、大臣也不免身处险境。永徽五年(654)闰五月丁丑夜,东都大雨,水涨暴溢。正值高宗幸洛阳万年宫,山水冲万年宫玄武门,宿卫士皆散走。侍卫薛仁贵登门桄叫呼,高宗才得以“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至开耀元年(681),高宗思及往事,再次召见薛仁贵:“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起授薛瓜州长史,寻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177]高宗在驾崩前两三年,仍记得20余年前的洛阳水灾的救命恩人,可见那次水灾给其印象之深。贞元二年(786)夏,京师通衢水深数尺,溺死者甚众。当时吏部侍郎崔纵自崇义里西门为水漂浮行数十步,街铺卒救之获免。[178]这次大水也一定令崔纵难以忘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