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观实用蒲草编

美观实用蒲草编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观实用蒲草编江阴的蒲草编织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以前。这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利用蒲草不仅编织出了实用的蒲鞋,还做成了带有工艺性的团扇和三角扇。此外,人们还把蒲草精心编织,制成床上用品蒲席和盛夏散热纳凉的工具蒲扇。蒲草编织是一项十分辛苦的活计。在江阴,蒲草编织比较普及,除了明代良信乡、香山等地外,后来的南闸更为盛行。如今,手工编织蒲草制品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美观实用蒲草编_江阴民间文艺

美观实用蒲草编

江阴的蒲草编织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以前。

明《嘉靖江阴县志·风俗记》上有一段记载:“通邑小民生理单薄,凶年糠豆不赡,短褐不完,夫妇相守以死有焉。”“良信等乡,辟蒲编芦自活。又东为香山,皆织草为屦。”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自明朝以前,江阴全县的小户小家,谋生的能力很弱,遇上荒年,就连糠豆之类的粗粮也很匮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以至于常常有夫妻双双饿死在家里的情况。而良信等乡的老百姓,则以“辟蒲编芦”的家庭副业,自己救活自己。江阴东边香山的老百姓,也以编织草鞋为业。《嘉靖江阴县志·食货记·土产记》:“草屦,以草织之,俗名蒲鞋;蒲扇,编蒲以竹签之曰团扇曰三角扇。”这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利用蒲草不仅编织出了实用的蒲鞋,还做成了带有工艺性的团扇和三角扇。

蒲草,又名香蒲,水生植物。茎叶可供编织,嫩蒲可以食用。

草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认为,原始社会的陶器是最古老的艺术品,其实编织品较陶器更早。1959年,在山东大汶口晚期遗址出土的编结纹红陶、黑陶明显显示出陶土放置在草编的器物内,然后用土煅烧,留下的痕迹,可以证明我国最早的草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编织历史中,从原料品种看,我国中部地区的编织可分为草、柳、苇、藤四大类,其中草制品种类最多。除去常见的麦草、高粱秸皮编织品外,还有20世纪60年代初试用于草编的玉米皮制品,各地出产的蒲草、三棱草、茅草、山箭草、灯芯草、苘麻草等,也用以编织各种工艺制品。草编工艺品的用途,可分为衣着、器具、家具、室内装饰及农副产品包装,共有七千多个花色品种。

蒲草编织的用途很多。古时候,人们把蒲草编织成蒲衣、蒲帆、蒲车(用蒲草裹轮,使车行不震,雪地不滑)、蒲鞭;后来,人们又把蒲草编织成蒲包、用来包装棉花、棉纱、食盐、食糖、稻种、鱼蟹、泥土等等,蒲包还是妇女们制作鞋子时,用来作为鞋底底垫的好材料。此外,人们还把蒲草精心编织,制成床上用品蒲席和盛夏散热纳凉的工具蒲扇。清代江阴人陶孚尹有诗赞美蒲草编织:“编蒲不似治丝难,巧制团团比素纨;一缕花纹新样好,桃笙冰簟等闲看。”

蒲草编织是一项十分辛苦的活计。由张树森、陆国平著的《千秋南闸》中,写到了一首《打蒲歌》,作者是清末金寿岩:

东方欲曙霜皑皑,砰匐剥啄喧如雷。
黑甜乍醒惊人耳,云是邻家打蒲起。
参差蒲叶坚且修,隔宵湿水声飕飕。
千捶万捶不歇手,捶来化作绕指柔。
寒风凛凛肌肤裂,蒲痕犹带斑斑血。
方规圆折密复匀,幼儿孤女泪湿咽。
明晨负荷至街头,市头大贾身垂裘。
双眸一瞬即抛去,易钱到手无停留。
东市易柴薪,西市籴米谷。
肩柴囊米归作餐,整理青黄忙碌碌。
君不见去年除夕犹舂杵,元旦逍遥能几许?
终年打蒲勤复勤,世人谁知打蒲苦!

作者挑选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艰苦的一道工序——打蒲,作为诗歌的标题和切入点,从而一气呵成,写出了蒲草编织劳动的艰辛。

蒲草编织的过程是:先用镰刀将蒲草割下来放在场上晒干,接下来是根据长短好坏分类,称为拣蒲;然后湿蒲(口含清水喷到蒲草上);接下来就是打蒲,两人坐在凳子上将捆起来的蒲草放在青石礅子上捶打,使之变软;再将打软的蒲草分理出长短,分别放成一堆堆,又称刷蒲敦;再搭底(将蒲包的底两根上、两根下的编织好)、编织蒲包,最后一道工序叫绕贰口(收口、包绳),经过这样9道工序,才编织成一只蒲包。蒲席、蒲扇等的手工编织,一般也要经过这几道工序。当然,蒲席、蒲扇的编织,比起蒲包编织来,还要更讲究工艺性,用料更考究,编织更精细,产品也更精美。

在江阴,蒲草编织比较普及,除了明代良信乡、香山等地外,后来的南闸更为盛行。南闸的蒲草编织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制品为蒲包、蒲扇等制品,以用于包装的各种规格的蒲包制品为最多,成为当地村民重要的家庭副业之一。到1985年以后,随着塑料编织袋等工业包装品的兴起,蒲草种植面积的缩减,民间蒲草编织也大规模缩减。如今,手工编织蒲草制品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img45

编织蒲包 (陆国平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