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姿飒爽《马灯舞》

英姿飒爽《马灯舞》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姿飒爽《马灯舞》《马灯舞》又称《调马灯》,原先流传在无锡马山地区,是一种适合在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犟马》参加了苏州专区民间歌舞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并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文化馆的舞蹈干部叶岳英拜访了老艺人,将《马灯舞》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如今,只要组织排练,《马灯舞》依然可以在广场或者舞台演出。
英姿飒爽《马灯舞》_江阴民间文艺

英姿飒爽《马灯舞》

《马灯舞》又称《调马灯》,原先流传在无锡马山地区,是一种适合在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解放前,大的“马灯队”由120多人组成,最小的马灯队也有七八十人。其中“马灯”由20人表演,6名“搭婆”各骑一匹“竹马”,“搭婆”后面紧跟6名督旗,6名盾牌兵各执一盾一刀,还有1名“搭公”与1名马夫。除此以外,马灯队有领队2人,手持红灯指挥表演,另有执门枪灯人6名,7名仙女各执一盏花篮灯,以及执渔、樵、耕、读、牧童、商贾、动物等各类灯具的表演者。

江阴的马灯舞流传在乡镇农村的庙会上,尤以原要塞镇陈毘弄民间艺人组队的马灯舞最为出色。

《马灯舞》由表演者站在镂空的马身中,前面是马头,后面是马尾。用绳子固定在演员腰间。左手拉缰绳,右手拿马鞭子,以穿阵势和走队形为主。节奏慢时脚步与平时走路相同,快时则走小跑步。马鞭可以抽打马屁股,亦可高举在手中转动。庙会中的“跑马灯”少则20~30人,多则30~50人。有时每村还要进行比赛。这个舞蹈由于具有万马奔腾,勇往直前的气势,很能感染观众,让人精神振奋,情绪激动,所以一般都安排在活动的开场或者压台。

这个舞蹈在1958年参加江阴县群众文艺会演并获奖,1956年11月,祝塘镇文化站站长邢之芗将它改编成独舞《犟马》。内容是表现驯马,与狮子舞一样由两个演员扮一匹“犟马”。《犟马》参加了苏州专区民间歌舞会演,获优秀演出奖,并被推荐参加江苏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

199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江阴市组织了一台民间歌舞,《马灯舞》由当时的要塞镇排练并参加了演出。文化馆的舞蹈干部叶岳英拜访了老艺人,将《马灯舞》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首先将伴奏由锣鼓改成音乐旋律。其次,扩展了原有的步伐和姿态,加进了“跑马步”、“踏点步”、“跳点步”,以及一腿旁控,身体左、右倾斜,一腿前提上体后仰(如惊马)等姿态,并且在情绪上进行了鲜明的快慢对比,使该舞更加具有表现力。

img25

《马灯舞》女演员的形象(《中国舞蹈集成·江苏卷》)

《马灯舞》的道具是“马”,用竹篾扎成中空的架子,然后用布糊成马的形状,人站在镂空的马身中表演。马颈上系一串小铃,走动时“叮”有声。马鞭用竹竿做成,上面用红、黄、绿三色排苏分节装饰而成,柄根钻孔,孔中穿线,线成环形以便套在手腕上。

《马灯舞》用打击乐器伴奏,过去用十番锣鼓,经过长期演出,锣鼓点逐渐丰富,1994年开始改用音乐旋律,并在旋律中加进了马蹄声和马的嘶鸣声。

《马灯舞》的女演员都扮成古代女兵的形象:白套衫、白灯笼裤、黑护腕、红披肩、红头巾,鞋头饰红绣球的白跑鞋,显得英姿飒爽,生气勃勃。演出时,配以铿锵的锣鼓声、马蹄声和马的嘶鸣声,仿佛让人看到一群“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骑兵,全身披挂,朝气蓬勃地驾驭着骏马,驰骋在疆场,奋勇杀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只要组织排练,《马灯舞》依然可以在广场或者舞台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