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三个角度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致的,即三方等价,这是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原则。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_统计学教程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使用三个阶段存在如下基本关系: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收入经过分配形成由不同生产参加者获得的不同类型的收入,然后经过分配的收入被用于对最终产品的支出,使社会产品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不同的经济运行角度加以观察和测算。从生产角度测算,它等于所有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之和;从分配角度测算,它等于所有常住单位分配的原始收入(即初次分配)之和;从使用角度测算,它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最终支出之和。但三个角度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一致的,即三方等价,这是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原则。

一、生产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是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形成入手,从当期生产的产品总价值中,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从而得到当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一)总产出的核算

总产出反映各生产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总成果,是全部货物与服务的总价值,体现为产量与价格的乘积(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总产出的核算主要按照产业部门进行。工业、农业、建筑业部门的产出主要表现为具有实物形态的货物,这些部门计算总产出,主要采用产品法与工厂法。产品法是以产品为主体进行产出统计,即以产品产量与其生产价格相乘计算产出。工厂法是以从事生产活动的企业或单位为基本统计单位,按其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价值计算产出。按工厂法的要求,企业内部(如生产车间之间)不允许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但由于部门产出是企业产出的集合,因而按工厂法计算的部门产出,不可避免地存在企业间的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农业产品品种少,因此,采用产品法计算总产出;而工业部门产品品种繁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加工过程复杂程度不同,所以采用工厂法计算总产出;建筑部门兼用两种方法计算总产出。

包括流通部门在内的服务部门,其产出表现为为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这些部门按其经营性质可分为营利性部门和非营利性部门。营利性部门包括运输,邮电通讯,批发、零售贸易等流通部门和居民服务业,房地产管理业,金融保险业等,其产出具有市场性,因而其总产出就是通过流通和服务活动所获得的营业总收入。如运输业总产出是当期货运、客运及其他相关业务的总收入;批发与零售贸易业总产出是各商业单位在商品买卖中得到的商品购销总差价,即经营毛利等。非营利性部门主要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科研和社会福利事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它们的产出往往全部或大部分是非市场性的,免费或以低于其生产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居民或社会公众,一般没有经营收入,或虽有收入,但不能抵补支出。因此,其总产出无法用营业收入衡量,通常是按照这些部门核算期内为提供服务所花费的总费用来计算,包括劳动报酬、公务业务费等经常性业务支出以及固定资产虚拟折旧等。

(二)中间投入的核算

中间投入又称中间消耗,是指各生产单位为获得总产出而消耗或使用的购自其他生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

核算中间投入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计入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是从外部购入并已计入总产出;第二,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消耗掉的货物和服务,因此,它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

(三)增加值

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每个部门的增加值是该部门所有生产单位增加值之和,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为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由于增加值是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不含重复计算,因而各生产单位的增加值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其在核算期内的生产成果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作为支付工资、利息、捐税和获得利润的来源;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是分析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依据;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生产发展规模的体现,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国际通用的重要相对指标。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的地区间、国际间的空间比较,以及在历史过程的动态比较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宏观管理与调控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从增加值的形成来看,它是总产出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其数额大小既取决于核算期内的生产规模(用总产出表示),又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水平(表现为单位产品总价值中中间投入价值所占比例),那么,无论是增加产量还是降低消耗,都可以在增加值上得以体现,因此,增加值是衡量生产单位、部门以及一个国家投入、产出、经济效益较为理想的指标。

此外,增加值有总值与净值两种表示,以上所述是关于总值的计算。如果从总值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就得到净增加值。从理论上讲,净增加值更符合增加值的定义,因为固定资产折旧是原有价值的转移而不是本期生产活动新创造的价值。然而由于在客观上难以准确测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数值,会计核算所提供的固定资产折旧也仅是一个以固定资产原值为基础的估算值,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当期固定资产的实际消耗量,如果将其从增加值中硬性扣除,所得结果同样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值。因此,实际中更常用的是未做扣除的总增加值。

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又称分配法,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法。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即: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一)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各生产单位当期生产过程中对固定资产的耗费价值。由于固定资产的耐用性,固定资产折旧只能按照一定的预计使用年限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分摊,提取各年份的固定资产消耗额。在各种经营性生产单位,会计核算按期实际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这时应按实际提取数值计入增加值中;而另一些生产单位,包括那些非经营性的行政事业单位、农村集体单位和居民户,并不实际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这时应按照它们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和相应的折旧率虚拟估算出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增加值。

(二)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价值为自己所得部分,体现为生产单位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报酬。具体形式有:

1.货币性收入,包括生产单位对其职工支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个体和其他劳动者得到的货币纯收入。

2.实物收入,包括各生产单位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职工的各种物品和服务,农户从集体经营中分得的实物收入,居民户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

3.各生产单位为其职工向政府和保险部门支付的社会保险金。

(三)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是各生产单位向政府财政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财政向生产单位支付的补贴相抵后的净额。其中生产税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农牧业税、车船使用税等各种利前税,它是指政府财政针对各生产单位生产、销售、购买及使用货物与服务所征收的税金、专项收入和其他规费。这些税费由生产经营者缴纳,而由消费者负担,所以又称间接税(相反,一些因工资、利润收入而缴纳的所得税,缴纳者与负担者相一致,故称直接税)。生产补贴是指政府出于某种目的迫使生产单位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的情况下,由财政给予生产单位的补贴,包括价格补贴、亏损补贴,它相当于负税收。

(四)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是指生产单位的增加值中扣除上述三项后的余额,其主要构成部分是生产单位的盈利,对于非营利性服务部门,没有或很少营业盈余。

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各构成项目,反映了增加值初次分配情况,其中劳动者报酬是分给个人部分,生产税净额是国家所得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及营业盈余是集体所得部分,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为调节宏观分配政策及微观分配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三、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又称最终使用法,它是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从国民经济整体看,一个时期的社会最终产品或者被国内常住单位用于消费或投资,或者被出口到国外。考虑到国内常住单位消费和投资中会包括一部分进口产品,应将其从本国出口中扣除,因此,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如果去掉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只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相加,其结果是一国当期最终使用的货物与服务总量,即前述的国内总支出,它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对社会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并可据以对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关系进行分析。

(一)最终消费核算

最终消费是指国内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的支出合计,它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1.居民消费。居民消费是由居民住户直接完成的消费,指核算期内为满足个人和家庭消费需求而花费的全部支出。其内容为:一是居民以货币直接购买的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货物支出,包括各种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不包括居民购买的房屋和用于生产目的的支出;二是居民直接购买的用于生活消费的各种服务支出,如交通费、房租、洗理、日用修理、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家庭保姆等支出;三是以自产自用或实物分配方式获得的消费,如农民自产自用的农产品、居民免费和低于市场价格获得的各种货物等。

2.政府消费。政府消费支出是指政府无偿提供给居民和社会公众的货物与服务所花费的支出,其中一部分是政府从市场上购买货物与服务直接提供给居民所形成的支出,如发放的救灾物资;另一部分则是政府为完成公共服务生产而花费的支出,如国家各级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武警部队经费、城市维护费、科学文教卫生事业费等。但不包括政府直接进行的同提供政府服务有关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例如,办公楼、教室、医院、道路、市政工程等建筑工程的投资支出。

(二)资本形成总额

国内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的总投资是指其所购买的可用于将来生产或消费的货物的总支出。由此可知,这里的投资是指能形成物质资本的支出,或者说投资意味着实际资本(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存货等)的形成,因此,总投资实际上是资本形成总额的概念。资本形成总额由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存货增加构成。

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各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用于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全部投资支出,它包括用于补偿固定资产消耗的更新投资(或称折旧投资)和用于扩大固定资产的净投资。因此,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主要由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和其他投资资金组成,它体现为核算期内固定资产存量的增加。

2.存货增加。存货增加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库存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期初与期末差额为正值表示库存增加,负值表示库存减少,具体包括各生产单位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储备物资的库存变动,各生产单位在产品和制成品库存的变动,各商业单位商品库存的变动,以及国家物资储备的变动等。

(三)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出口减进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常住单位所使用的产品中,会有非常住单位生产的货物和服务;同时,常住单位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也会为非常住单位所使用。因此,从使用角度核算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就需要计算净出口。

出口是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货物和服务总值;进口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总值。

从支出法的各个最终使用项目,我们可以分析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是否健康、正常,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如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比例关系,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存货增加的比例关系,等等。

上述三种核算方法的结果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要从不同方面搜集资料,而且有时需要对数据进行估算,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出现统计误差,通常是将统计误差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并列入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的相应位置。

四、国内生产总值总表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产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其中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分别从价值构成、收入形式和使用去向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而国内生产总值总表概括地反映了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构成项目以及三种核算之间的相互关系,故本书仅就国内生产总值总表加以介绍。

国内生产总值总表表式如表12-1所示。

表12-1   国内生产总值总表    单位:亿元

img858

国内生产总值总表采用平衡表形式,分生产和使用两个方面。生产方列在表的左方,使用方列在表的右方。生产方反映生产活动的成果,由生产法和收入法的指标构成,包括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增加值按初次分配项目又分为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项。通过上述指标可以分别用生产法、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即:74772=186930-112158

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即:74772=7868+38537+5243+23124

使用方反映生产成果的使用,由支出法的指标构成,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通过这些指标的计算可以反映社会产品的使用去向和结构关系。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

即:74776=46517+27856+403

由于支出法与生产法之间存在着统计误差,根据表中所列数据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按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值为4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