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种糯人唱傩戏

种糯人唱傩戏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种糯人唱傩戏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带,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以畜肉为主食;中原地区种植麦、粟等,以面为主食;南方各地种植水稻,以米饭为主食。据专家考证,湖南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稻作文化的历史就是傩文化的历史。其中,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新晃“咚咚推”傩戏历史最为悠久。
种糯人唱傩戏_乡土湖南

种糯人唱傩戏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三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带,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以畜肉为主食;中原地区种植麦、粟等,以面为主食;南方各地种植水稻,以米饭为主食。水稻喜暖畏寒,宜水忌旱,适合在北纬30度左右的平原和沼泽地区生长。据专家考证,湖南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远古时代,湖南各地有许多野生稻禾。1981年,茶陵尧水乡艾里村还发现野生稻禾,专家称为“茶陵野生稻”;江永,至今还有成片的野生稻禾。湖南先民就是将这些野生稻培育成水稻,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1995年,道县玉蟾岩出土了1.5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残粒。1988年,澧县彭头山发现了9100年前的古代稻田,堪称世界“第一稻田”。此外,茶陵独岭坳发掘了7000年前的早期稻作遗址,怀化五溪地区发掘了12处5000年前的稻作文化遗址,靖州新厂斗篷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的稻谷以及竹制饭篓等。这件几千年前的竹饭篓竟然和今天农家使用的饭篓一模一样。新化水车镇奉家山紫鹊界有8万亩古老的梯田,相传秦氏先民为逃避苛政来此绝境,并改“秦”姓为“奉”姓,2000余年来汉、苗、瑶、侗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不断开发。紫鹊界梯田,其规模之大,地势之高,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其自流灌溉系统堪称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比最早为世人所知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和广西桂林龙胜梯田的历史还要久远,与1995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古代奇迹”的菲律宾科尔迪莱拉的水稻梯田相比毫不逊色。近年来,湖南正着手将紫鹊界梯田申报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开发这块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稻作文化圣地。

民俗专家林河提出,湘西“傩戏”是一种古时农耕时代的原始风习,祭祀傩神的“傩文化”实际上是古代农耕民族祭祀农神、崇拜鸟雀、祈求丰收的“糯文化”和“鸾文化”。“傩”字来源于侗台语族,念“挪”,但声调稍有变化。“傩”的繁体由“亻”、“堇”、“隹”三字合成,是一个形声字,其中“堇”是声旁,表“记”音;“亻”和“隹”是形旁,分别表示人和鸟。“傩”的本义包含有稻、田、鸟、人、民族等意义。因此,祭“傩神”也就有祭稻神、田神、水神、鸟神、祖神等含义,而其中“糯”和“鸟”的文化特征最明显。

在历史上,湖南先民栽培的水稻曾有过三次较大的改进。最早栽种的是原始糯稻,原始糯稻虽然味道好,但产量很低,脱粒困难。于是又培育出产量较高、容易脱粒的“粳稻”,即“中国粳”。最后又推广了产量更高、可用机械脱粒的“籼稻”。现在人们将最早栽培的稻子叫“糯”,随后栽培的稻子命名为“粳”(古读“更”,今读“京”),最后推广的稻子命名为“籼”。因籼稻有“籼”、“糯”两种,为了进一步区分,便将原始糯命名为“粳糯”,将籼稻中的糯命名为“籼糯”。因此,远古时期的“傩文化”即“糯文化”,是种糯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古籍称南方民族为“雒民”、“倭人”、“僚人”、“骆越人”,都是“糯”字的音变。

雀、鸾是一音之转,鸟在古籍中有雀、鸾、丹雀、彩鸾、鸾凤、丹凤、凤凰等称谓。水稻栽培的最大特点是需要春耕夏耘,只有这样水稻才长势良好,获得丰收。在远古时代,春天大象等猛兽将沼泽地的泥土踩烂,如同春耕,促使稻子发芽;夏天里鸟雀常去沼泽地里捉虫,将水稻须根踩断,如同耘田,促其分蘖。有了鸟兽的助耕助耘,野生稻得到了丰收。远古人们不懂科学,便把这些助耕助耘的鸟兽当作神鸟神兽加以崇拜,用“大象”和“鸟雀”作为图腾。这就是远古人们喜好象牙、并崇拜凤凰等鸟雀的原因。可见,“傩戏”也是古代农耕民族的“神雀祭”。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稻作文化的历史就是傩文化的历史。人们在风调雨顺时要还傩愿娱神,在遭遇天灾人祸时要表演傩戏求神消灾,疾病久治不愈或婚后多年不育也要举行跳香、滚刺床、单刀云梯、蹚火池等傩祭,请傩神保佑。现在湘西仍有傩戏民俗,并形成了土家族“舍巴日”、苗家“椎牛”、瑶族“梅山傩”和“五溪蛮傩”四个傩文化圈。其中,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新晃“咚咚推”傩戏历史最为悠久。沅陵作为古黔中郡政治中心,傩文化最为浓郁,全县现存傩殿1200多个。个别村寨在每年秋收后还有男人脱光衣服,在后半夜集体“敬傩神”的习俗,仪式古老而粗犷,表现了农耕部落的原始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