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后的皮影张

最后的皮影张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事物总在发展变化,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崛起,新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与传统农业相适应的皮影戏面临巨大冲击,从全国范围看,皮影戏普遍呈现急剧萎缩的态势。64岁的皮影艺人张进绪见证了这一衰退过程。贺兰县政府目前已把皮影戏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对皮影戏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最后的皮影张_发现宁夏

12.最后的皮影张

作者:宋辉

第一次寻访张进绪,老人不在家,邻居说他进城听戏去了。

几天之后,也就是11月中旬的一个上午,记者再次赶往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这次没有县文化馆同志的陪同,采访车在乡间绕来绕去居然找不见上次走过的路,问过几位路人,一说耍皮影的张进绪,村民手一指,我们很快找到了张进绪的家。

推开铁门是满院子的玉米棒子,黄澄澄地铺了一地,隔着斑驳的门窗,隐约听见屋内传来拉奏琴弦的声音和说话声,原来,宁夏电视台的同行已经先我们一步拉开场子进行采录了。

地中央摆一个长桌,桌上立一块白纱绷成的幕布。隔着这道“亮子”,皮人在灯光映衬下纤毫毕现,张进绪牵动手中的皮人,同时亮开嗓子吼起了秦腔《王翦平六国》。没有乐队,没有叫好声,这是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幕布后,摄像机缓缓转动,照相机咔咔作响,在简陋的农舍里,凄婉苍凉的唱腔撞击四壁,把人的神经揪紧,牵引着奔向四野。

img81

张进绪在幕布前舞动皮影

有道是“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发源于西汉时期的皮影戏,兴于唐宋,鼎盛于明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融会了雕塑、美术、音乐唱腔、文学剧本民俗等多种艺术形态,深得中国文化虚实意蕴之美。在表现形式上,融活动的影画与配音于一体,堪称现代电影的“始祖”。然而,事物总在发展变化,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崛起,新的娱乐方式不断涌现,与传统农业相适应的皮影戏面临巨大冲击,从全国范围看,皮影戏普遍呈现急剧萎缩的态势。由于演出场次有限,皮影艺人的收入难以保证,越来越多的老艺人都只是把皮影当做一个消遣,有则演无则闲。他们的下一代很少有人继承旧业。

64岁的皮影艺人张进绪见证了这一衰退过程。张进绪的父亲张晓存自小迷恋皮影戏,7岁起拜师学艺,练就了精湛的技法和扎实的唱功。1935年,30岁的张晓存就开始独立组织皮影戏班,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初,张晓存带领戏班四处巡演,足迹遍及整个宁夏及内蒙古地区,许多上年岁的老人至今还能忆起当年演出时的热闹景象。1962年,张进绪随父学艺,可好景不长,一场“文革”让皮影戏演出中断了十多年,张晓存也于1975年去世。1979年,张进绪重拾旧业,开始组织皮影戏自乐班在贺兰、平罗一带演出,三五年后,匮于演出场次和经济收入所限,张进绪已无力组织乐队,父亲遗留下来的200多件皮影人和一箱子乐器长久地封存了起来。这些皮影人在“文革”期间面临洗劫,是他偷偷埋在葡萄架下才得以保存,这些用牛皮手工雕刻精心彩绘艺术品凝结了父亲一辈子的心血。

img82

在家中,张进绪喜欢拉拉二胡,听听秦腔

img83

父亲传下的皮影在张进绪手中珍藏了数十年

往事如烟,一切归于平淡。老年的张进绪似乎已经安于时世的变迁,留在心底的是对父亲当年艰辛生活和执著精神的追忆,“父亲没上过几天学,全靠师傅口传心授和刻苦钻研,硬是死记硬背下了几十部皮影大戏,一部戏完整地唱下来要用两三个小时”。张进绪说自己没有文化,“拿起本子两眼抹黑”,能唱下来的只有《蛇蝎洞》《铜台面礼》等几部大戏。他的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务农,小儿子对皮影挺感兴趣,但“玩皮影养不了家”,小儿子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在银川开了一家电脑铺,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的确,皮影戏对表演者操作技巧和唱功要求甚高,十个手指必须长期训练,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决定了一位艺人一旦离开舞台,往往意味着一门技艺的缺失。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对皮影戏流派、剧本、唱腔、影人图谱、制皮技术、操纵技术和艺人生存现状等进行综合考察,可以挖掘出皮影戏所蕴藏的更多的人文价值。调查报告显示,原生态的皮影戏演出目前仅存于河北唐山、陕西关中等几个皮影戏较为发达的地区。曾经流传于贺兰县境内的皮影戏后继乏人,自然状态的演出几乎绝迹。贺兰县政府目前已把皮影戏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对皮影戏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自然状态的皮影戏演出已经离我们远去,摄像机面对的是一个没有观众的舞台。

img84

张进绪和他的两个儿子

img85

在民间流传近两千年的皮影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