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老的第一村

古老的第一村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黄河第一渡去南长滩村的唯一通道必经北长滩村。原隶属于景庄乡的南长滩村在两个月前乡镇合并时归为香山乡。大事由村委会决定,并且向每个村民公开,南长滩村也在向现代化管理迈进。黄河航道兴衰的见证南长滩村并非自古就这样闭塞。
古老的第一村_南长滩_发现宁夏

8.古老的第一村——南长滩

作者:曹海英

如果不是专门说到黄河宁夏段,南长滩,这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村落,也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黄河从中卫南长滩进入,到石嘴山头道坎出境,流经宁夏中北部12个县、市,在宁夏境内流程397公里,其中中卫境内流程就达118公里,近三分之一,南长滩是第一站。在这个由黄河水经黑山峡冲刷而成的近2500米狭长的河滩上,如今住着173户人家950口人,因位于黄河之南,而称之为南长滩。由于村子古老的历史和口口相传的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系中的拓跋氏有渊源,和西夏国有着理不清的关联,给这个闭塞的村落蒙上一层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宁夏黄河第一渡

去南长滩村的唯一通道必经北长滩村。一河之隔,竟跨甘宁两省靖远、景泰、中卫三县。原隶属于景庄乡的南长滩村在两个月前乡镇合并时归为香山乡。

北长滩村里有一半以上的媳妇都姓拓,都是从对岸娶来的。村口河滩之地是两岸交往必经的渡口。如今,渡口常年摆渡的是北长滩村一位姓王的村民,7年前,他买下这条铁船,开始往返于两岸摆渡为生,取代了世代袭用的羊皮筏子。摆渡一人来回要1元,摆渡一个摩托车或蹦蹦车来回5元,每天生意的多少皆由来往村民的多少而定。繁忙时节多在秋季,秋收的村民们要将收获的香梨、大枣及羊只运到县城去卖。淡季则在夏天,农忙时节,村民们无暇出门。渡船主要利用黄河的流速前行,两岸之间横架的铁索牵制着渡船不随水而下漂。有了较为便捷的铁船,皮筏子渐渐淘汰了,所以,河两岸40岁以下的年轻人都不会用羊皮筏子,在南长滩村只有一家姓拓的木匠还留有羊皮筏子。

我家就在岸上住

由于交通不便,南长滩村相对闭塞,这里的大多数村民去过的最远地方就是中卫县城或者是景泰县城,大多数人没有去过银川。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靠养殖业。和北长滩村相比,这里要相对富裕些,大多数家庭一年的收入在五六千元。除了大米和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及盖房用的砖头要在外面买以外,基本上是自给自足。

2003年6月以来,村里通了自来水,在此之前,村民们的饮用水一直是靠黄河水,用蹦蹦车拉水,田间的灌溉则靠水车。由于近年来黄河上游污染加重,村子里的许多人得了肠胃病,甚至有的人30多岁就患病而亡。2001年年底,国家实行农村电网改造以后,石嘴山电厂与南长滩村结为对口扶贫单位,为这里通了电。如今,村子里有三分之一的人家看上了电视。尽管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这里的村民还基本沿袭着多年的生活方式,家家都是土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子的夜晚格外安静,听得见黄河的水流声。村子里没有养一只狗,几乎家家都是随手就可推开的木栅栏,可以说,夜不闭户。

家族式的村落

村子里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村规,如拓姓之间不通婚。因此,村子里有很多外姓媳妇,多是从一河之隔的北长滩村娶来的,或者是甘肃境内靖远县人。至今,这里的人们还遵循着媒妁之言,媒婆多由能说会道的妇女担任,在村子里依然是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村子里大事都由村委会决定,小事则由村中的长者协调。我们去的第二天早上,村子里召开村民大会,给村民们下达乡上关于禁牧还草的决定。大事由村委会决定,并且向每个村民公开,南长滩村也在向现代化管理迈进。村子里80%以上都是拓姓,都为同宗同祖,其他的孟、赵、陈、李等13个外姓,也与拓姓有着姻亲关系,拐弯抹角都沾着亲带着故,所以,整个村子大多时候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式的管理在处理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时仍起着权威的作用。

古树与古宅

当地人都说他们的这个姓是从北魏时期活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人的一支拓跋氏部落而来的。现在村子里还存有家谱,从家谱中最早的“永”字辈到现在的“天”字辈,已经有15代了,家谱一直延续到第60辈。村书记拓守清今年38岁,在村子里六代人中居第三代,已属爷爷辈。

img58

南长滩的祭祖仪式,长者怀抱的是家谱

当地人的方言与中卫话一点也不像,至少在我们这些外人听来,倒和甘肃景泰的方言差不多。

黄河航道兴衰的见证

南长滩村并非自古就这样闭塞。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由于南长滩下到黑山峡19公里内,枯水期河道宽70~250米,在公路、铁路交通兴起前,这里属黄河水路交通便利的一段。村子里的羊皮、羊绒及香梨、大枣从水路运至外地,外地的稻米及日用品从水路运进来。在战乱时期,这里常常是土匪出没的地方。据南长滩小学的拓校长说,现在村子里的村史只能从清末以后说得清,因为这里地处要塞,当年清政府镇压马化龙起义时,村子里曾遭到毁灭性的屠杀。当时只留存下一个叫拓永邦的18岁青年后生,后慢慢繁衍恢复的。家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重新修订的,之前的历史便模糊不清了。20世纪70年代在开荒造田时,曾在村子的西面平地时发现十几座坟,有一座坟里挖出一块墓志,墓志上写有“清康熙九年”字样,所以,村子里有证可查的历史最早可从明末清初开始,更早的历史只留存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

第二道防线——边墙

在水路为主的时代,村子里自古为交通要塞,黄河是第一道天险,南长滩村附近的洞洞沟、缸子沟上的古长城(当地人称边墙)便是边塞上的第二道防线。

img59

山石垒就的边墙

古长城离村子有2.5公里路,17岁的马秀叶开着蹦蹦车带着我们去看长城。山路蜿蜒曲折,有一段路在断崖之上,一旁紧挨着大山,另一边就是滔滔黄河,虽说是风景迷人,但是坐在蹦蹦车上看着黄河流水,真是有些心惊肉跳。

南长滩东南边虎峡附近的洞洞沟至缸子沟断断续续有数十里战国时修筑的秦长城。中卫文物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了秦代的瓦,推断此为秦始皇时所修筑的长城的一段。这里的年轻人也听老人们讲过,这是战国秦长城。由于闭塞,这里的长城除了自然风蚀,基本保存完好,更难得的是,一村之内依山势不同,功能不一,就地取材而建有两种形制的长城,东边靠近河滩为土夯而成,西侧群山之内为山石垒就,山谷底及山体之上均有大小不等的边墙,断断续续数公里,山谷为攻守自如的关隘,山体上则为防战马上山而建的石墙。

淳朴的第一村

虽是靠天吃饭,由于黄河的赐予,这里的村民们自古以来过着小富则安的生活。村子里家家的香梨和驴粪蛋枣(因为个头大当地人俗称)从秋冬吃到来年春夏。为便于储存,香梨就放在房顶上盖上干草,枣子则用白酒腌成酒醉枣。

这里一度还盛产鸽子鱼,当地人称“沙嘴子”。每年冬天黄河结冰以后,这里的村民就到黄河上打一个冰窟窿,专门下网捞鸽子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水质污染等原因,鸽子鱼渐渐没了。而这之后,这里的黄河水也再没有结过冰。

由于村子居民相对集中,这里的交通工具除了蹦蹦车外,基本靠徒步行走。就是出趟远门去中卫县城,也是到了河对岸以后,顺着山路走两个多小时,到公路上搭车。两岸的人要通话,隔着黄河就吼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