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峪口古驿道上的摩崖佛像

苏峪口古驿道上的摩崖佛像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今,这四幅佛雕被命名为苏峪口摩崖石刻。由此可想而知,当南寺建成后,贺兰山苏峪口这条连通内蒙古和宁夏的古驿道就成为僧侣来往的一条通道。
苏峪口古驿道上的摩崖佛像_发现宁夏

34.苏峪口古驿道上的摩崖佛像

作者:杨咏

沿着贺兰山苏峪口石灰窑沟一路向西,有一条穿越贺兰山的古驿道,这条铺满碎石、纵深处几乎被山石淹没的山道,如今已少有人走,它最终接临的地方便是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从苏峪口主路拐进石灰窑沟,行至10公里处,在这条路一侧的崖壁上,陆续雕刻着四幅佛像,这些佛像有的裸露于一面高耸的陡壁下端,有的隐现在翠柏之后,形态栩栩如生,手法精美却不失宏伟大气。现今,这四幅佛雕被命名为苏峪口摩崖石刻。

佛像的雕刻年代

这四幅佛像中,距离苏峪口最近的一幅坐佛高3.38米,宽2.88米,阔面方耳,神态安详,手拿罗伞盘腿坐在莲花台座上,衣纹刻画得极其繁缛华丽。另外三幅佛像均在路边,最大的佛像隐身在松林之中,高达9.3米,宽6.5米,仅头部就高2.1米,宽1.55米,造型淳厚,双手屈至胸前呈花瓣状,双腿盘坐在莲花台上。在这幅最大的佛像之旁,并列有一幅小佛像,腿短有尾,双眼圆睁。这些佛像均为浅浮雕作品,刻工精细,技法娴熟。几处佛像下均有梵文,除一处被毁外,其余几处均完好无损。

梵文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其意为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为增添智慧与吉祥的口诀。

在近年来熟悉的景点与文物当中,苏峪口摩崖佛像的情况普通人少有知道,可查资料也十分稀少,所以,记者最初见到这几幅佛像时,竟唐突地猜测:会不会是西夏时期的石刻呢?

很快,宁夏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修正了记者的猜测。据介绍:此像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刻。那时,这里是宁夏前往左旗南寺的一条驿道,来往的僧侣为传教之需,便在石崖上刻下了佛像。

随后,记者在1988年的《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上找到了一段简短的文字结论:苏峪口摩崖佛像时代无从稽考,但从凿刻痕迹看,刻记清晰,自然侵蚀轻微,推测凿刻成画时间大约在清代初期。

据查,佛雕起源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清代时为佛雕鼎盛时期。

与内蒙古南寺的渊源

内蒙古阿拉善和宁夏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800多年前,强大的西夏王朝军队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翻越了贺兰山,在山麓西面的阿拉善开始了军事和宗教以及文化的多重散播,使西夏所尊奉的藏传佛教在这里打下了存活与蔓延的基础。

1715年,这里的第一世喇嘛坦阿旺伦珠达尔吉(又名阿旺多尔吉)出生在附近的厢根达来巴嘎匝布苏尔乌苏;次年,藏传佛教的最高宗教领袖六世达赖喇嘛来到这里,确认了坦阿旺伦珠达尔吉为他的转世灵童,这是藏传佛教宗教领袖在中国领土上最东边的一个转世灵童;1719年,藏传佛教的最高宗教领袖六世达赖喇嘛选择在这里建寺弘法,由此诞生了藏传佛教在我国最东边的达赖弘法之地,这就是建在贺兰山主峰巴音松布尔西北侧群山环抱中的南寺。

由此可想而知,当南寺建成后,贺兰山苏峪口这条连通内蒙古和宁夏的古驿道就成为僧侣来往的一条通道。

关于这条古驿道,我们现在无法考证出它最早形成的时间,但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夏王朝在银川的建都,以及曾在贺兰山深处建立起的诸多寺庙,如位于贺兰县金山乡插旗口村的鹿盘寺的西夏建筑遗址、平罗县城西北的花石洞里的摩崖佛像(清代)、贺兰山马莲口内的佛塔及石刻佛像(清),都隐隐约约预示着一条或多条古驿道的存在,不然,修建寺庙的物资供应是怎样运进贺兰山深处的呢?

古驿道上的传说

除了摩崖石刻,这条古驿道上还流传着两个故事。

离开摩崖石刻,沿着古驿道继续往深处走,不久便会听到山泉清冽的流水声,沿水而上,蓝天下,青草繁茂,野花遍地,朵朵白云轻柔地飘过山峰,粗犷的贺兰山渐渐变得绚丽起来。山泉流过山石,汇聚于低洼处,形成或大或小的水潭、微型的瀑布,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闪光,山风吹过,送来阵阵清凉。

这条山泉形成的溪流,因为其清冽明亮的流水声,现在被人们命名为响水。两个传说故事,便因此而来。

故事说响水湾附近曾经有一位老奶奶,她住在一间石窑里,以开垦荒地为生,老奶奶心地慈善,种出的粮食自己够吃之外便用来喂养生长在山岭间的马鹿,马鹿得此恩惠,每逢吃了老奶奶的粮食、喝足了响水湾的山泉,便齐齐鸣叫起来,以示感激之情。由此,老奶奶住的石窑被称作梳头窑,马鹿饮水的山泉被称作鹿鸣泉。

另一个传说则就有名有姓了。说的是大唐将军薛仁贵的儿媳樊梨花,曾带领5万人马在贺兰山征战,夜宿在一座石窑。清晨,樊梨花梳头时看见一群马鹿在近前的山泉里饮水,随手拿起粮食喂了马鹿,马鹿吃饱之后,当即心满意足地发出长鸣。梳头窑和鹿鸣泉的名字也就因此被叫开了。

所以,现在说响水或是鹿鸣泉,都指的是苏峪口石灰窑沟里的这条山泉溪流。6月7日,记者随同贺兰山林业管理局相关人员没有花多少工夫,便找见了响水的源头,一泓泉眼,水量并不大,但却满足了山下的一些用水之需。

摩崖石刻的保护和古驿道的开发

苏峪口四幅摩崖石刻的存在,引带出藏传佛教在中国领土上最东边的弘法之路,这一点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对于宁夏的考古、文物与旅游界来说,这应该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贺兰山苏峪口林业管理局局长李志刚对记者说,贺兰山里的历史遗存很多,散布很广,现在难以确定哪里还会有文物遗迹,说不定哪一天又会有重大发现。

苏峪口的摩崖石刻,按其地理位置,应属于苏峪口灵光寺景区,适逢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生态系统治理项目正在筹备阶段,不仅灵光寺景区,苏峪口内相关的动植物、地质、历史等一系列的人文地理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都被列入此构想内。李志刚告诉记者:“在我们这个项目里,摩崖石刻的保护是计划之一,因为风化问题已经影响了石刻的清晰度,保护工作同时也是对贺兰山旅游文化资源的再一次挖掘。”

除对摩崖石刻的保护,该项目将对这条古驿道进行维修。据了解,这条一直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的古驿道宁夏段遭受的破坏较大,大部分路基被洪水冲垮,此次修复工作将会对宁夏段全程进行全面整护,修至海拔2900米高的高山气象站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