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人口特征与就业特征研究

甘肃省人口特征与就业特征研究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以人口特征的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甘肃省的就业特征。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甘肃省年龄中位数为35.2岁,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5.0岁,女性年龄中位数为35.4岁。
甘肃省人口特征与就业特征研究_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成果汇编

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甘肃省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常住人口为25575254人,与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5121191人相比,人口总量仍在增长,增长率为1.81%,年平均增长0.18%,低于全国的5.84%和0.57%。甘肃省自1982年之后人口年平均增长趋势下降明显。甘肃省居住在本地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数为3112722人,占甘肃省常住人口的12.17%,总的城镇化率为48.07%。全省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的流出人口为4614110人,仍是劳动力净流出省份。因此,随着甘肃省人口增长减缓,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已有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人口、就业、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甘肃省的人口特征和就业特征的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以人口特征的分析为基础,着重研究甘肃省的就业特征。鉴于我们分析的重点为甘肃的就业特征的分析,因此选择了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教育结构、人口的职业结构和人口的地区分布结构为研究的切入点。本文在深入分析总人口特征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法,研究了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的结构,并得出甘肃省的就业特征。

一、甘肃省人口的年龄构成

(一)甘肃省总人口的年龄构成

1.甘肃省0~14岁、15~64岁和65岁人口呈现“降、升、升”结构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甘肃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8.16%;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3.6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23%,国际上通常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因此,甘肃省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8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5.6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图1-1 甘肃省历次普查人口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历次甘肃省人口普查资料

2.甘肃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呈“纺锤型”,呈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过渡

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年老型。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年轻型:塔顶尖、塔底宽。成年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逐渐收缩。年老型:塔顶宽,塔底窄。由我省2010年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塔形下端少儿人口和塔尖老年人口呈明显呈缩减趋势,塔腰成年人口向外扩张,呈典型的“纺锤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逐渐收缩,我们界定为成年型向老年型转换的过渡阶段。60岁以上人口随着年龄增长人口数量越来越少,15岁以下人口则随着年龄减少出现缩减的趋势。塔底10~14岁、5~9岁和0~4岁年龄组的迅速收缩,呈明显内凹,少年儿童人口明显下降。

图1-2 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金字塔

资料来源: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甘肃省人口年龄分布结构呈“双驼峰型”,其分布呈现15~19岁为次高峰,40~44岁年龄的人口分布最多,呈最高峰;围绕“双驼峰”形成的谷有两年龄段,其一是30~34岁年龄人口,其二是50~54岁年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六普”的人口峰谷变化基本上是在“五普”的基础上向后推移了10年。

人口年龄的“驼峰”之一,40~44岁年龄的人口高峰,主要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发展稳定,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条件改善;15~19岁的次高峰即1991—1995年出生的人口,与40~44岁人口的高峰相关,在40~44岁人口的高基数的影响下,人口数量大幅上升。30~34岁年龄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下降,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50~54岁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1956—1960年出生人口恰逢我国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有关。

3.甘肃省劳动人口的社会负担减轻,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深

随着少年儿童比重的下降,劳动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上升,甘肃省人口负担系数有一定变化。少儿抚养系数和总抚养系数大幅下降,抚养负担明显减轻。

表1-1 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抚养比和老少比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由上表可以看出历次人口普查抚养比的变化。甘肃省总抚养比逐次递减,从1982—1990年总抚养比下降最快,主要是由于1982—1990年少年儿童抚养比下降最快,下降19.19。其次为2000—2010年的总抚养比下降11.21;2000—2010年少年儿童抚养比下降15.04,成为总抚养系数下降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我省每100位15~64成年人需要负担的少儿和老人的人数由2000年的47.06人下降到2010年的35.85人,我省人口抚养负担明显减轻。老年抚养比在2000—2010年上升3.83,老少比在2000—2010年上升26.8。

根据2010年“六普”资料我们可以得到2010年甘肃省平均年龄为34.96岁,男性平均年龄为34.68岁,女性平均年龄为35.26岁。男性平均年龄低于女性。甘肃省年龄中位数为35.2岁,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5.0岁,女性年龄中位数为35.4岁。

表1-2 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和参考值

资料来源:刘延年,现代人口统计与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05月P70。

甘肃省少儿人口系数为18.16,老年人口系数为8.23,老化指数为45.32,年龄中位数为35. 2岁,根据联合国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和参考值,可将我省人口年龄结构划分为老年型,表明我省人口老年年龄化程度明显加深。

(二)16岁及以上劳动人口的年龄构成

1.甘肃省劳动年龄人口构成与总人口的年龄构成基本吻合

根据甘肃省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将劳动人口分成了四个组成部分,低年龄劳动适龄组,其年龄阶段为16~29岁,该年龄阶段的劳动人口具有不断积累各种人力资本的优势,但同时会影响到劳动参与率;中年龄劳动适龄组,其年龄阶段为30~44岁,该年龄段劳动人口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较高的劳动参与率,不过教育资本已部分折旧;较老年龄劳动适龄组,其年龄阶段为45~64岁,该年龄阶段的劳动人口具有相对较低的教育资本,但具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因接近退休年龄而劳动参与率会有所下降;老年年龄适龄组,其年龄阶段为65岁及以上,该年龄段的劳动人口劳动经验非常丰富,但精力与体力条件较差。

根据甘肃省“六普”资料计算可得,16岁及以上人口中,低年龄劳动适龄组所占比重为28.06%;中年龄劳动适龄组所占比重为32.38%;较老年龄劳动适龄组所占比重为28.77%;老年年龄劳动适龄组所占比重为10.79%。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中,中年龄劳动适龄组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42.22%和42.41%。失业人口中,低年龄劳动适龄组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3.89%,其次是中年龄劳动适龄组,所占比重为37.04%。

表1-3 各年龄组劳动人口的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图1-3 甘肃省各年龄组各种劳动人口分布图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可得,1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年龄为42.0岁,年龄中位数为41.0岁;平均年龄大于年龄中位数。经济活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40.4岁,年龄中位数为40.3岁;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40.6岁,年龄中位数为40.5岁;经济活动人口与就业人口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要低于劳动适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与中位数。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4.4岁,年龄中位数为33.2岁,低于劳动适龄人口年龄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与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主要以低、中年龄劳动人口为主有关。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45.8岁,年龄中位数为46岁;与人口年龄的自然分布相吻合。甘肃省16岁以上劳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口皆以30~44岁年龄人口为主,以低年龄、中年龄劳动力为主,可以延续一定的人口红利。

表1-4 甘肃省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与年龄中位数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2.在第一产业中就业人口的年龄偏大,而第三产业中就业人口年龄较小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得出,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年龄中位数位于30~34岁之间,而农、林、牧、副、渔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这六个行业的年龄中位数位于40~44岁,表明这些行业有一半人口在40岁以上,就业人口的年纪偏大。第三产业的年龄构成趋于年轻化,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较而言,年龄构成偏大。

图1-4 甘肃省各年龄段人口三次产业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由图分析得出,16~19岁时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占绝对优势为40.15%,第二产业为30.09%,第三产业29.76%;20~24岁各产业分布基本相当,但第三产业占微弱优势为34.76%;25~34岁以第三产业就业为主占40%,35~49岁以第二产业就业为主,50岁之后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绝对优势,50~54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绝对优势为40.74%。第一产业20~59岁的就业人口占86.86%,第二产业20~59岁的就业人口占92.98%,第三产业20~59岁的就业人口占95.9%,且第三产业就业分布集中于20~49岁。

表1-5 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在各年龄段的比重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我省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为40.6岁,通过计算,第一产业平均年龄41.87岁,第二产业是37.65岁,第三产业是37.20岁,与全省就业人口平均年龄相比可得,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年龄偏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年龄偏小。

3.随着年龄的增大,从事生产运输设备的操作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的比例不断增加

甘肃省国家机关等单位负责人和农业生产人员年龄偏大,年龄区间40~44岁的比重最大,分别为21.47%,17.15%。商业、服务人员35~39岁年龄的比重最大,为17.66%,表明职业的年轻化。

各年龄段参与各职业的分布不均,低年龄劳动力参与商业、服务和农业生产的较多,中年龄和较老年龄劳动力参与各职业分布比较均匀,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中年参与率要高于低年龄和老年年龄劳动力。

图1-5 甘肃省各职业的就业人口在各年龄段的比重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甘肃省就业人口年龄在24岁以下的职业主要集中于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年龄在25~44岁之间的就业人员职业分布比较广泛,各个职业中类比重基本相当;而45~59岁之间的就业人口职业分布最多的则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次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而60岁以上人口职业则都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从图1-6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参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职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下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甘肃省流入人口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49岁之间,其中20~24岁年龄段占流入人口比重最大,甘肃省流入人口从事职业主要集中于商业、服务业人员,所占比例为37.07%,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所占比例为25.35%。户口登记地在省内的外乡、镇、街道的流入人口和户口登记地省外的流入人口与总流入人口的趋势一致。在各职业中,户口登记地省内外乡、镇、街道的流入人口占据绝大部分,所占比例均超过了75%。

4.甘肃省各年龄失业人口未工作的原因及失业时间,因年龄不同而不同

甘肃省16~29岁年龄段的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占各种原因的26%~49%;35~49岁年龄段的失业原因主要是因单位而失去工作,占各种原因的23%~29%;因本人原因和料理家务失去工作主要分布在20~44岁,承包土地被征用失业的人口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主要在25~49岁之间。离退休失去工作在45岁为起点,55~59岁达到最高,59岁之后失去工作的主要原因为进入离退休的年龄。总之,低年龄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主要集中在在校学生、毕业后未工作,而中年龄失业未工作原因主要是因个人或单位原因失去工作,老年年龄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主要是离退休。

图1-7 甘肃省各年龄段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各年龄段失业时间的分布,随人口年龄的增长失业时间在逐渐延长。低年龄失业人口失业时间一般在12个月以内,中年龄失业人口失业时间一般在24个月以内,高龄失业人口中失业时间在24个月以上的居多。16~24岁年龄段的失业时间50%以上在半年以内,25~64岁的失业时间50%在一年以内。65岁及以上人口中失业时间在24个月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33.47%。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失业时间不断延长。

图1-8 甘肃省各年龄段失业人口未工作的时间占比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二、甘肃省人口的性别构成

(一)甘肃省总人口性别构成

1.甘肃省总人口的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甘肃省人口性别构成状况一直处于正常值状态。全省人口总量为255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512万人增加46万人,增长1.83%。其中,男性人口增加44120人,增长0.34%,女性人口增加409943人,增长3.39%,女性人口增加是男性人口的近10倍。从性别比来看,“六普”的性别比为104.42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性别比下降3.17,总体而言,性别比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但仍大于100,2010年总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大于女性人口数量。

表2-1 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男女构成

注:本表中1953年“一普”数据不包括非现属甘肃行政区划的区域数据,如银川、西海固、海东等;2000年、2010年为常住人口

2.年龄别性别比正常,男性略多于女性

甘肃省总人口各年龄组的性别比正常。在0~14岁年龄段是性别比大于110,15~19岁年龄段达到人口性别比的最佳为105,20~29岁年龄的性别比小于100,出现人口性别比的下降;30~50岁的性别比基本维持在101~104之间,50~54岁达到最高109。在75~79岁年龄段人口性别比低于100,之后由于女性人口的寿命一般较男性人口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比逐渐递减。婴儿的性别比为117.6,世界各国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4~107之间,而甘肃省的婴儿性别比已大大高于世界各国的一般水平。其中城市新生婴儿的性别比为113.9,镇为121.5,乡村为117.6,因此控制出生性别比的重点应放在镇和乡村。

图2-1 甘肃省各年龄段人口性比重和性别比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二)16岁及以上劳动人口的性别构成

1.劳动参与率呈倒“U”型,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

甘肃省劳动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低年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逐渐提高,中年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趋于平稳,随着老年劳动人口的退休,劳动参与率在50岁、55岁和60岁以后出现明显下降。但总体而言,各年龄段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

图2-2 甘肃省各年龄段人口的劳动参与率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2.经济活动人口性别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甘肃省经济活动人口的性别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经济活动人口中男性所占的比重会逐步增加,而女性会逐步退出经济活动。同时,图中还可以看出,20~24岁的经济活动人口性别比有一个大幅下降,出现低谷为97.54,这说明在此年龄段男性参加经济活动人口的数量要低于女性的人口数量。结合上面劳动参与率可知,男性在校学生的数量多于女性在校学生的数量。

图2-3 甘肃省各年龄段经济活动人口性比重和性别比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3.各年龄段就业人口男性多于女性

甘肃省就业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100,男性就业人口数多于女性,而失业人口性别比呈现“U”型,随着年龄的增加,性别比先下降再上升,20~50岁年龄段,失业人口性别比均低于100,这说明该阶段女性失业人口数量多于男性失业人口数量,20岁及以下人口性别比高于100,主要与男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难以就业有关,而50岁以上人口性别比开始出现高于100。

表2-2 甘肃省各年龄段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的性别比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甘肃省户口登记地在省内外乡、镇、街道的流入人口性别比,在0~19岁性别比超过了100,在20~29岁年龄段性别比低于100,45~49岁年龄段性别比达到最大为126.21。甘肃省流动人口的性别比,影响16岁以上劳动人口的性别比。

4.随着年龄增加非经济活动人口性别比先下降后上升

随着年龄增加,非经济活动人口性别比由16~19岁的103.57先下降到30~34岁24.23之后逐渐上升。16~29岁之间性别比较小的原因是该年龄段非经济人口中女性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逐渐开始工作,而女性逐步退出经济活动,非经济活动中女性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对应性别比下降;在55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性别比有所回升,说明部分男性经济活动人口开始逐步退出经济活动。

图2-4 甘肃省各年龄段非经济活动人口性比重和性别比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三、甘肃省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一)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1.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2010年甘肃省“六普”资料显示,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主要以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程度为主。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具有小学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4. 76%,其次为具有初中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为33.38%,具有研究生文化教育程度的占总人口数最少,仅占0.19%。

表3-1 甘肃省每十万人拥有的受教育程度人口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图3-1 甘肃省每十万人中各受教育程度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人口比重占45.01%,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的人口比重占78.39%,在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口比重为91.96%,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仅为8.04%,总体上,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2.甘肃省已受一定教育程度的人口,学历越高增长越快

2010年“六普”资料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学历人口增速加快,小学人口有所减少。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甘肃省2010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每十万人7520人,比2000年增加了4855人,增长了近三倍;具有高中文化教育程度的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28.6%;具有初中文化教育程度的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30.5%;小学文化教育程度和未上学人口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11.9%。总之,甘肃省的高层次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大幅增长,较低文化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人数逐步减少,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不断优化

图3-2 甘肃省历次普查每十万人拥有的各受教育程度人口

资料来源: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甘肃省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类型。甘肃省户口在外乡、镇、街道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流入人口为最多,占总流入人口的34.20%;其次为具有高中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占总流入人口比重为25.50%;具有研究生文化教育程度的占总流入人口数最少,仅占0.53%,整体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类型。而居住在本地,在各受教育程度中,以户口在省内的外乡、镇、街道的流入人口为主,而在大学本科以上,户口登记地在省外的流入人口所占比重有所增大。

3.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龄分布呈倒“U”型,文盲率随年龄段的增加而增加

甘肃省6~14岁年龄的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5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受教育程度也在增加,15~44岁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同龄人口的40%左右;在45~49岁年龄以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相当,50岁以上年龄阶段,以小学和未上学的人口为主,占同龄人口比重达50%以上。在老年年龄人口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加,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呈现递减趋势,而未上学和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开始上升。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加,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表3-2 甘肃省各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全省文盲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年龄段在85岁及以上的人口文盲率最高,达到57.4%,年龄段在15~19岁的人口文盲率最低,只有0.69%;且随着年龄段的增加,人口的文盲率也在上升,特别是年龄段在50岁以上的人口,文盲率普遍较高,均高于了10%,由此可见,甘肃省近年来扫盲工作开展到位,人口文盲率随着年龄的递减而减少,且甘肃省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

表3-3 甘肃省15岁及以上各年龄段文盲人口及文盲率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4.甘肃省受教育程度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未上过学和小学教育程度的男性比重低于女性,性别比分别为46.95 和90.89,其余各教育程度人口都是男性比重均高于女性,且性别比均高于120以上。这表明甘肃省男女在受教育方面存在差异,女性受教育程度低于男性。

图3-3 甘肃省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性别比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2010年“六普”数据表明,甘肃省人口文盲率为10.62%。其中,男性人口文盲率为6.50%,女性人口文盲率为14.83%,文盲人口性别比为44.81,而15岁以上人口的性别比为102,因此,女性人口的文盲率要远高于男性人口。

表3-4 甘肃省15岁以上人口和文盲人口性别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5.甘肃省6岁级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不均,文盲率地区分布差异明显

表3-5 甘肃省各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教育程度的人口数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甘肃省14个州市中,兰州市6岁以上人口中每十万人所拥有的大学专科10328人、大学本科11023和研究生教育程度1084人,在全省各州市中都是最多;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每十万人所拥有的未上过学和小学的人口都达到6万以上,即占69%的人口为未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程度。兰州和嘉峪关市未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20%,其他地区未上过学和小学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是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最高是兰州,高达22%,其次是嘉峪关15%,金昌10%,其他地区都在10%以下。在总体上看,甘肃省各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分布不均。

表3-6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人口占各地区的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表3-6中可以看出,兰州市初中及以上学历各受教育程度占全省的比重均居全省第一,其中兰州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占甘肃省全部研究生的81.18%,地区优势明显。而在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的地区分布中,陇南市和天水市高居榜首,这说明甘肃省未上过学的人口在该两地区的分布居多。

甘肃省14个州市中,流入人口受教育程度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兰州市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流入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高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大专和大学本科的流入人口所占比重相当,而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和研究生的流入人口所占比例很小,仅为2.56%和1.23%,说明兰州市的受教育程度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其他城市的流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结构基本上也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类型。在各受教育程度中兰州市所占比重都是最大,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兰州市所占比重越大。兰州市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所占比重为67.13%和86.70%,地区优势明显。

从全省文盲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陇南市文盲率最高,嘉峪关市文盲率最低。陇南市的文盲率达到22.69%,嘉峪关市的文盲率只有1.41%;甘南藏族自治州、平凉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天水市和庆阳市的人口文盲率较高,均高于10%,扫盲工作仍需大力开展。而兰州市、金昌市、张掖市等地区文盲率则较低为5%以下,扫盲任务以基本完成。

表3-7 甘肃省各地区15岁以上文盲人口及文盲率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二)甘肃省16岁以上劳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

1.甘肃省劳动人口中以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为主

在1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的比重最大,达到32.74%,其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29.90%,具有研究生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最小,仅为0.23%;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和16岁及以上人口的构成相同。

表3-8 甘肃省劳非经济和经济活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的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图3-4 甘肃省非经济和经济活动人口各受教育程度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就业人口中比重最大的为未上过学,最小的为高中文化程度。在各受教育程度中,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较大,基本上都是90%以上,在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中,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都高于95%,而在高中和大学专科中,失业人口所占比重超过5%。

表3-9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失业人口中,低学历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主要为料理家务,高学历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主要为毕业后未工作。从下表和图中可以看出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和小学的未工作原因,料理家务和其他原因所占比重很高,两者之和均高于75%;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中未工作的原因则主要为毕业后未工作,此一项原因就均占50%以上;而教育程度为高中的人口未工作原因,毕业后未工作、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占51%,其次是料理家务和其他原因,以上四种原因比重在15%~30%不等;另外,在各种原因中,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的人口也都在各教育程度的人口中占有一定比重,但研究生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的比重最高,为11.32%。从趋势上看,随着学历的增加,失业原因中因料理家务而未工作的比重逐渐减少,并且毕业后为工作的失业人口也主要集中在高学历。

图3-5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的失业人口未工作原因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非经济活动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人口未工作原因主要为丧失工作能力,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未工作原因则主要是在校学习。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和小学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中未工作时间的原因为丧失劳动能力和料理家务所占比重较大,未上学主要是丧失工作能力原因成为非经济活动人口占58.48%;小学是由于家务,初中是在校学习;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上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中未工作时间原因主要为在校学习,所占比重均高于了68%,其他原因造成的非经济活动人口所占比重比较小,但这些剩余原因中还有一部分离退休造成的非经济活动人口也占有一定比重;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非经济活动人口未工作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在校学习、离退休、料理家务,这几项原因所占比重之和超过80%。

表3-10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非经济活动人口未工作原因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2.各教育程度中初中劳动参与率最高,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

在各教育程度中,初中和小学劳动参与率较高,均高于70%,未上过学的劳动参与率最低,为51.87%,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男性劳动参与率最高85%以上,未上过学的男性劳动参与率最低达53.94%;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劳动参与率最高为76.04%,高中的女性劳动参与率最低达44.74%。从整体趋势上看,各教育程度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

图3-6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劳动人口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就业人口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女性多于男性,初中及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小学以下的就业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分别为48.53和90.46;在其他教育程度上男性比重都高于女性,特别是教育程度为高中的就业人口中,男女性别比达到近191.36。总的来看,16岁及以上就业人口中男性比重高于女性。

图3-7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性别比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3.各地区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总体是“中间大两头小”和“头大尾小”两种类型

兰州市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其次为高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大专和大学本科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相当,而受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和研究生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很小,仅为2.6%和1.26%,这说明了兰州市的受教育程度结构为“中间大两头小”;天水市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和小学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两者比重之和超过70%,其次为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和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所占比重则非常小,从中可以看出天水市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结构“头大尾小”。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他城市的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基本上属于这两种类型。

表3-11 甘肃省各地区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表中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的就业人口分布在兰州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地区,高达76.09%,其次在天水、酒泉、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庆阳也分布着一定比例;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就业人口在兰州市的分布比重均为最高,这也说明了兰州作为省会,也是高层次学历人员的聚集地;而教育程度为未上过学和小学的就业人口则主要分布于陇南市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区。

表3-12 甘肃省就业人口各受教育程度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4.城市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于镇和乡村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等较高学历的,在城市中所占较高,均超过了50%,而未上过学和小学的所占比例很小,均低于了10%;而未上过学、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在乡村中所占比例则较高,特别是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人口在乡村中所占比例均高于了65%。

表3-13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劳动人口在城、镇和乡的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表可以看出,经济活动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大学专科及以上的主要集中于城市,所占比重均高于50%,特别是研究生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而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经济活动人口主要集中于乡村,所占比重均高于70%以上;教育程度为高中的经济活动人口在城市和乡村所占比重相当,并且都高于在镇所占的比重。就总体而言,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经济活动人口城市高于镇和乡村。

表3-14 甘肃省各受教育程度经济活动人口在城、镇和乡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人口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比重最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分类标准,将20个行业大类分为三次产业。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所占比重较大,均高于70%,而在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则占很小的比重,均低于10%;第三产业则在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所占比例较高,均达到70%以上;而在小学及未上过学中所占比重很小,均低于5%;第二产业除了在未上过学和小学教育程度上所占比重很低外,在其他各教育程度都较适中,比重基本上为10%~20%,就总的来说,甘肃省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仅占9.29%,第三产业人口只占到了不到20%。

表3-15 甘肃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各受教育程度就业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信息传输、金融业、科学研究、水利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公共管理和国际组织等行业的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小学和初中,分别为42.91%和37.49%,其他各教育程度所占比重都较少;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业和居民服务业等行业中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都主要分布于小学、初中和高中;而信息传输、金融业、科学研究、水利公共设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公共管理和国际组织等行业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则主要集中于大专以上,占各类受教育程度的比重大体为40%以上,特别是国际组织,其受教育程度全部为大专以上。

四、甘肃省人口地区分布构成

(一)甘肃省总人口地区分布构成

1.甘肃省人口总体增长缓慢,但兰州市人口增长明显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甘肃人口数量居全国第22位,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91%,与此同时,甘肃省人口的分布也极不平衡。兰州市总人口数为361.6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14.14%,居于全省第一位;天水市总人口为326.25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12.76%,是全省第二大市;定西和陇南人口都在250万以上,占甘肃省总人口的比重都在10%以上;嘉峪关市总人口数为23.19万人,不足全省总人口的1%,是甘肃省人口最少的市;金昌市总人口46.41万人,甘南市总人口68.91万人,位列全省倒数2、3位;白银、武威、平凉、庆阳以及临夏人口总数在200万左右,酒泉总人口数突破了100万。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嘉峪关市,由2000年的15.97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19万人,十年内人口增加31.12%。人口增长绝对数最大的是兰州市,人口由2000年的293.44万人到2010年的361.62万人,增加人口68.18万人,十年内人口增长率为18. 85%,因此在甘肃省的总人口的比重中由11.48%增加到14.14%。白银市、武威市、张掖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人口均为负增长,其中人口减幅最大的是庆阳市,由2000年的251.46万人到2010年的221.12万人,十年内人口减少30万,人口增长率为-13.72%。将各市州的土地总面积与总人口相结合,2010年甘肃省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兰州市(276.35人/km2),最低的是酒泉市(5.71人/km2)。

图4-1 甘肃省各地区历次普查人口数

资料来源:甘肃省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表4-1 甘肃省各地区五普和六普人口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五普”、“六普”资料整理而得

2. 15~59岁适龄劳动力的地区差异明显,兰州和天水优势明显

甘肃全省15~59岁的适龄劳动力占全省人口的比例为69.40%,其中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武威、张掖和酒泉的比例均超过全省平均比,说明这些城市吸引劳动力能力较其他地区较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某一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兰州市适龄人口比重74.1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适龄劳动人口268.28万人为全省之最,证明兰州依然是全省的经济中心,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城市。其次是天水市,虽然适龄人口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吸纳劳动力218.76万人,也是全省的经济重镇。临夏市的适龄劳动人口比为66.35%为全省最少。

图4-2 甘肃省各地区15~59岁人口占各地区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二)16岁及以上人口的地区分布构成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我们选择不同区域中的产业、行业以及职业等方面的就业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就业结构是不同区域中的产业、行业以及职业等的就业分布状况,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政策、从业人员文化和职业技能素质、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反过来,就业结构也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各市州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为兰州市

由下表可以看出,全省各市州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都在75%以上,经济活动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在60%以上。从总量来看,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最多的城市都是兰州市,天水市和陇南市的经济活动人口数逼近兰州市。各地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兰州市最高84.98%,其次是嘉峪关市位83.40%;但各个地区经济活动人口占16岁以上人口比重中,以兰州和嘉峪关两市最低为61%;最高的是张掖市为76%,其次是定西和临夏市为75%。

非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为兰州市是38.92%,其次是嘉峪关市为38.82%,金昌市和天水市。经济抚养比兰州市和嘉峪关市分别达到63.73和63.45,即每100个经济活动人口抚养63个非经济活动人口;最低的张掖市为30.08。从地区分布来看就业率最高的是临夏州,接近99%;其次有甘南州和张掖市98%;较低的有嘉峪关市、金昌市和兰州市为94%以上。

表4-2 甘肃省各地区劳动人口经济抚养比、就业率和失业率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从地区分布来看,兰州市是甘肃省流入人口数最多的城市,兰州市占户口登记地在省内外乡、镇、街道流入人口的35.42%,占户口登记地省外流入人口的47.63%;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省各地区流入人口最少的地区,其占户口登记地在省内外乡、镇、街道流入人口的1.54%,占户口登记地在省外流入人口的1.18%。甘肃省的流入人口仍以省内外乡、镇、街道的流入为主,各地区占比都超过了80%。

在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未工作原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14个地市三个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丧失工作能力和料理家务。全省各地区未工作的原因占非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不同,但是以上三个原因却是造成非经济活动人口未工作的主要原因。兰州市和嘉峪关市的离退休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甘南、临夏、陇南和庆阳四市州较小,这与产业发展状况相吻合。

图4-3 甘肃省各地区非经济活动人口未工作原因的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2.嘉峪关、兰州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较大,其他各市州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较大

三次产业划分的就业结构状况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低于10%,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20%~40%,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50%~70%。甘肃省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偏高,陇南、定西、庆阳和武威四市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甚至超过80%,大部分地市的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在70%左右。兰州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50%,嘉峪关市紧随其后,虽然嘉峪关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但是嘉峪关总人口不足25万,不足于代表全省水平。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排第三的金昌市则不足30%,表明各地市差距明显。由以上分析可得,甘肃省第一产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因此加速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显得尤为紧迫。

图4-4 甘肃省各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3.兰州、嘉峪关、金昌职业分布相对均匀,其余各市州以农林从业为主

甘肃除兰州、嘉峪关和金昌三市以外的11个市州,就业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农、林、牧、渔、水利业。武威、庆阳、定西与陇南四市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80%,与以上的产业分析是对应的。兰州、嘉峪关和金昌三市的就业人员的职业比较多元,兰州市的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都占较大比重;嘉峪关市的生产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的40%,原因是该市工业企业较多;金昌市虽然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就业人口的比重超过40%,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市来讲,依然是一个偏低的比重,且金昌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都占较大比重。

图4-5 甘肃省各地区就业人口的职业的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而得

五、结语

1.甘肃省总人口的年龄结构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23%,标志着甘肃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2000年至2010年的总抚养比由47.06下降为35.85,劳动人口的负担减轻,劳动年龄人口(15~64)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6%,我们认为甘肃省仍可延续一定的人口红利。

2.甘肃省人口性别比下降,年龄性别比趋于正常,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劳动人口仍为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经济活动人口性别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3.甘肃省6岁及以上人口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已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学历越高增长越快。受教育程度中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文盲率明显高于男性。人口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不均,文盲率地区差异明显。劳动人口中以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为主,初中劳动参与率最高,教育程度越高倾向于城市和第三产业就业。各地区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和“头大尾小”两种类型。城市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于镇和乡。

4.甘肃省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甘肃省总人口增长趋缓,但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各市、州中,兰州市人口增长明显;15~59岁适龄劳动人口的地区差异明显,兰州和天水两地具有明显优势。嘉峪关市、兰州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较大,其他市州以第一产业的就业为主。兰州、嘉峪关、金昌职业分布相对均匀,其余各市州以农林从业为主。

本课题承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课题组负责人:吉亚辉

课题组成员:张夏娜王梦卜李文龙陈斌段荣荣张朋朱树明董静

参考文献

[1]李竟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甘肃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甘肃省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处.甘肃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3]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5(6).

[4]王德文,蔡昉,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200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