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看待职业流动与“跳槽”

如何看待职业流动与“跳槽”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看待职业流动与“跳槽”“跳槽”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客观地看待“跳槽”这一现象,可以说它是改革开放下人们就业观念转变的一大结果。尊重自己的兴趣已成为许多青年人跳槽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希望在不断流动、不断跳槽中提升自己人力资本的价值。跳槽的利弊对于个人来说,则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加以权衡。好在绝大多数求职者对于跳槽表现出了慎重而理智的态度。
如何看待职业流动与“跳槽”_聚焦:当代青年热门话题100 例

如何看待职业流动与“跳槽”

“跳槽”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指职业的流动和岗位的变换,如由此单位流向彼地区彼单位,由官而商,由教而商,由商而官而教等等“转岗”、“下海”现象。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此还颇不以为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渐渐趋于认同。于是乎,人们不再耻言“跳槽”,而且还很羡慕那些因“跳槽”而有大发展的人群。

客观地看待“跳槽”这一现象,可以说它是改革开放下人们就业观念转变的一大结果。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安排是国家统包统分,职工都是属单位所有。在当时情况下,人们不可能“跳槽”,也不想或是不敢“跳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树挪死、人挪活”、“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等等,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同时,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使“跳槽”这一现象更为频繁。总之,“跳槽”现象是人们职业观念上的一大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有利于劳务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企业人才的跳槽率逐年递增,在IT界,人才的年平均跳槽率甚至高达50%,令人惊叹!当今社会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即在大学生普遍感叹工作难找的情况下,却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机会频繁跳槽,这又是为了哪般呢?

案例一: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是华中科大新闻系学生吴泉的职业梦想。2004年2月初,吴泉跑了十多场招聘会,也去了四五个城市,然而父母“必须留在武汉”的禁令,使他与外地多家媒体擦肩而过。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在武汉某高校做辅导员的工作。然而天性随意的吴泉,怎么也受不了学校中规中矩的生活。两个月后,他又换了份导游的工作。可是一个月后,当他获知北方一家媒体招人后,还是毫不犹豫地做了“北漂”。

尊重自己的兴趣已成为许多青年人跳槽的原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源泉。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兴趣,是人们择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一份缺乏兴趣、枯燥乏味的工作只会束缚人才的创造力和消磨斗志,有才之士只能走为上策。

案例二:毕业于武汉科技学院的刘菲,在武汉的一家小型私营企业找到了月薪1000元的文员工作。工作不久后发现,公司里各项制度极不规范。2004年6月,她到成都旅游,正好赶上一家贸易公司招业务代理,一试之后,她没想到竟被公司录用了,对方开出的底薪为2000元。刘菲当即与该公司签了约。干了一个多月后,刘菲才发现,虽说新的工作薪水比以前高,但也比以前累多了,而且经常要全国各地跑。后来,她又跳到了另外一家外资企业,对方开出的薪水又比贸易公司的高,而且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但她有点不能确定这次她能待多久。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青年人遇到更好的工作选择时,因不满意现状而跳槽也就不足为怪了。

人才流动对企业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许多问题,也创造了许多机会。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希望在不断流动、不断跳槽中提升自己人力资本的价值。期望自己的人力资本增值是合乎情理的,问题是人力资本到底如何才能最快地增值,不断跳槽是不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唯一或最好途径?股票市场有做长线和短线的说法,谁也不能说这两种投资方法哪一种能保证赚钱。职业生涯发展,也有“长线”和“短线”的区别,前者是在较长的时间里,相对稳定在一个单位;后者则是希望通过不断跳槽提升自我价值。但是,就像树挪动不一定死一样,人挪动也不一定“活”。跳槽的利弊对于个人来说,则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加以权衡。如果能够跳槽到一个薪水更高、发展空间更大或自己更满意的职位,那么,跳槽是成功的;如果没能跳到自己满意的职位,甚至薪水、发展空间等因素不及原来的职位,那么跳槽就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虽然说变换工作在当今时代已是屡见不鲜,但是凡事总有个度,无确定目标、过于频繁的跳槽又是不可取的。好在绝大多数求职者对于跳槽表现出了慎重而理智的态度。跳槽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标,所以说在跳槽前对自己的职业和发展目标进行梳理和重新设定才是重中之重。在跳槽之前先问一下自己,个人的最终职业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需要分几步才能完成?自己目前处于这一过程中的哪个位置,这一次跳槽对完成目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经过如此的慎重考虑之后,跳或不跳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序,无论有何种选择都能减少盲目性,做到从容而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