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的人格特质

毛泽东的人格特质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在白鲁恂看来,毛泽东的政治风格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体现了其人格的“一致性”,那些乍一看来似乎毫无关联的政治行为,其实是心理学上早已为人所知的一套行为模式。
毛泽东的人格特质_历史、文化与人格:白鲁恂心理文化分析法研究

二、毛泽东的人格特质

依照白鲁恂的观点,一旦从毛泽东的人格特质与个人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观察,毛泽东作为领导人的“操作准则”的复杂性及其政治风格的模糊与矛盾性就可迎刃而解。在他看来,毛泽东的人格特质表现出强烈的“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倾向[46],正是这两种人格的合一形成了其政治行为的复杂与矛盾性。白鲁恂依据什么得出毛泽东具有这两种人格倾向的判断?这两种人格类型的缘起与成因如何?会表现出怎样的行为方式?为什么说毛泽东人格上的“一致性”足以解释毛泽东的“操作准则”或政治风格?

根据白鲁恂在著作前言、正文与注释中的自述与解释,他对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理论的了解、对毛泽东的心理学解释,主要来自他与同事斯蒂夫·皮克曾尼克[47](Steve Pieczenik)“长久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以及对弗洛伊德、海伦娜·多伊奇[48](Helene Deutsch)、奥托·克恩伯格[49](Otto.F.Kernberg)、唐纳德·瑞斯理[50](Donald B.Rinsley)等精神分析学家的著作的阅读。依据他的理解,他将自恋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的成因总结为:

边缘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的缘起都以曾经拥有一个温暖、安全与倍受呵护的婴幼儿时期为开端。这期间,尽管处于完全的依赖状态,他的每一声啼哭都可以完全控制他的世界,他因此享受着既无能又全能的快乐,享受着自我与外在世界一体的快乐。然后就在他逐渐发现自我与外界是分离的、自己对外在世界并不拥有魔力般的控制力的时候,有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事给他带来的创伤非常严重,因为这让他感觉到,正是那个最为他所依恋的人抛弃了他。因此,他对重新回到那种快乐状态会有一种深切的渴求,与此同时,害怕再度深深地依恋于某人的深刻的恐惧感也会产生。[51]

以边缘型人格与自恋型人格缘起的这一心理动因学解释为依据,白鲁恂认为,母亲文七妹始而关爱,继而将母爱割断的行为让毛泽东在前俄狄浦斯时期先是感受到自我的无所不能与强大,接下来又遭遇信任感的严重打击与挫折,这一心理创伤是形成毛泽东强烈的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倾向的最重要因素。当然,白鲁恂也没有忽略毛泽东人生史上的其他片段,他指出,毛泽东后来屡次挑战权威的成功,以及他自己在革命生涯中屡次历险却毫发无伤的经历强化了他的自恋感,而这种强烈的自恋感又进一步与毛泽东的边缘型人格相联系。[52]

至于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的行为特征,白鲁恂亦专门作了简短归纳:

一般说来,边缘型人格综合征具有强烈的操纵、利用他人的需求,在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伤害的同时,对于谁控制谁这个问题始终非常敏感。具有边缘型人格的人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重要的人际依恋关系,常常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受忽略。为了不让自己被抛弃,常常先将对方抛弃。这样的人认为自己很特殊,值得受到尊敬与优待,却没有受到与之相应的欣赏。因此,凡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人都可能在转眼间变成他的敌人。然而边缘型人格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却让人难以理解。他们脸皮很薄,对批评高度敏感,很容易觉得受到了忽视,但却令人吃惊地对别人事实上如何看他表现得无动于衷。具有边缘型人格的人,生活重心往往围绕着一系列的敌人,并由此同时产生被欺骗感以及以攻击性方式与人对抗而获得的自得感。边缘型人格综合征常与强烈的继发性自恋相联系,因此也会无休止地追求成为关注的中心,喜欢被人奉承和赞美。最重要的是,具有这两种人格的人会对情感的重要性,尤其是积极情感的短暂性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敏感度。[53]

如果细心些,不难注意到,白鲁恂在这一段里主要讲边缘型人格的行为特征,自恋型人格特征仅在后半段提及,即“追求成为关注的中心,喜欢被人奉承和赞美”,他并非有意不谈,而是认为自恋型人格已经为人所熟悉,故而略过。为理解得完整与深入起见,笔者依据白鲁恂所参考的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在此对自恋型人格行为特征作简要补充。依据奥托·克恩伯格的看法[54],典型的自恋型人格在对自我的看法、与人的关系、超我等方面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征: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沉溺于对成功与伟大成就的幻想,回避与夸大的自我相反的现实,不过其伟大与特殊感常受到不安全感的干扰;有着不同寻常的嫉妒心,缺乏对他人的移情感,因此难以与他人维持好关系;缺乏悲伤与哀感,自尊心受情绪波动控制,亦缺乏责任感,不关心和体贴他人;空虚与厌倦感会慢慢发展。

在把握了自恋型人格和边缘型人格理论的基础上,白鲁恂指出,毛泽东政治风格上的矛盾性事实上是这两种人格类型行为方式的表现,如果注意到了这两种人格类型行为方式上的特性,那么对毛泽东在“操作准则”上的复杂性是不难理解的。比如毛泽东在世界观上对矛盾论的重视、政治决策的前后不一致,既是他具有充分自信和全能感的表现,也反映了边缘型人格在矛盾与对立面之间快速摆动的防御机制;愿意选择高风险的政治决策,更加体现出他那强烈的自恋与全能感;治理风格在统治与治理间摇摆,表现出他对外在秩序寄予信任,同时又不肯被人忽略的心理;坚持情感的重要性却不相信情感可以持久,回避责任的明晰,是同时具有自恋型人格与边缘型人格者常有的特征;内心深处强烈的孤独感这一边缘型人格的内心特质,使得他在赞美群众的同时又有意远离群众,时刻不忘记斗争与冲突;以“理想化”作为保卫其情感的自我防御机制等,都是边缘型人格固有的特性。

因此,在白鲁恂看来,毛泽东的政治风格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上却体现了其人格的“一致性”,那些乍一看来似乎毫无关联的政治行为,其实是心理学上早已为人所知的一套行为模式。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貌似具有矛盾性的政治风格马上就获得了“有意义的整体一致性”。由此可见,“对政治学家来说,人格理论是一个可为解释政治行为提供洞见的有力工具。因为人格理论表明,当某种行为模式被识别出来以后,就应该可以找出与之相伴随的其他行为模式”[55]。这可以提醒政治学家注意和寻找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行为特征,并将它们联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