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奔走赛法麦尔维

奔走赛法麦尔维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赛法山的旁边停下了脚步,由陈哈吉带领大家面向天房做了杜阿宜,同时做了奔走赛法和麦尔维的举意,然后顺着斜坡走下去。赛法和麦尔维,确是真主的标识。举行正朝或副朝的人,无妨游此两山。在两山之间来回奔走体力消耗很大,此时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奔走赛法麦尔维_朝觐心路:图文解读中国穆斯林朝觐生活

二十七、奔走赛法麦尔维

我们转身离开了天房,迈上了禁寺大殿的台阶,向赛法和麦尔维走去。这是一座二层的建筑,上下都设有环形的通道,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分流。现在楼上楼下基本上是一样的拥挤,我们就近选择了一楼,这就免去了上楼的麻烦。

img117

☆ 如今的赛法山酷似一个精美的盆景

走过长长的大殿,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著名的赛法山。此山本来就不高,再加上与天房相邻,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在禁寺的多次扩建中,它已基本被夷为平地,现已成为禁寺的一部分。现在的赛法山只留下一个不足十米高的小山头,周围被栏杆严严实实地围着,禁止人们攀登,就像珍宝一样被封存了起来。一块块黑黝黝的巨石堆积在一起,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特别袖珍的山顶直达二层大殿的顶部,整体望去,酷似一个精美的盆景,供人们观赏,供人们怀念,供人们追思。

我们沿着通道向赛法山走去,这是一个坡度不高的斜面,但坡面很长,地面由5公分见方的特制地板砖铺设而成,由于地板砖之间所留缝隙较大,赤脚踩在上面感觉有些垫脚,就像做足底按摩似的。这种独特设计的功能就是防滑,走在斜坡上根本不用担心会滑倒,这也充分显示禁寺建造者设计的周密和用心的良苦。尽管走在上面不是太舒服,但与先知时期沿着蜿蜒崎岖的小道登山相比,不知要舒服多少倍。我们只有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方便的众多不知姓名的人们,祈求真主加倍地恩赐他们。

我们在赛法山的旁边停下了脚步,由陈哈吉带领大家面向天房做了杜阿宜,同时做了奔走赛法和麦尔维的举意,然后顺着斜坡走下去。大家互相拉着手,念着祈祷词,向麦尔维走去。

这是一个十多米宽的通道,人们拥挤着慢慢向前行进。靠左边中间的位置是由1米高的围墙隔开的轮椅通道,残疾人、老年人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在两条平行的通道上快速穿行。在轮椅通道的左侧是另一条十多米宽的通道,供返回的人们通过。上行、下行的人们与轮椅各行其道,虽然非常拥挤但秩序井然。

前方右侧墙壁上的绿色标志特别醒目,凡走到两个标志之间100米左右的距离内,男士们要仿效先知的做法提速慢跑。据纳菲厄传述,伊本·欧麦尔说:“真主的使者在赛法和麦尔维之间的来回奔走中,经过雨水腹地(两绿线之间)时,快步而过。”(《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341页)。但今天由于人太多,根本迈不开脚步,人们只好像原地踏步那样,只见身体晃动、不见往前迈进。

我们终于走完了500多米长的通道,顺着斜坡走向麦尔维的山上。这个斜坡相对更高、更陡一些,当走到顶部却并未发现想象中那峻峭的山崖,麦尔维的山顶与地面已基本持平,只不过山顶上没有像其他地方那样被铺上地板砖,山顶的一块块巨石仍然显露在外面,石头上面被一层厚厚的胶类制剂所封闭,上面又涂了一层石蜡,看上去清澈透明,就像潺潺流水从上面滑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加工,改变了原石的崎岖嶙峋,赤脚踩在上面觉得特别惬意。许多人拥挤着站在山顶的石头上久久不愿离开,面向天房,捧起双手向真主祈祷。

我们来到山顶旁,做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向赛法方向走去。

今天这里的人们实在是太多了,丝毫也不亚于转天房时的拥挤程度。即使在如此熙熙攘攘的环境里,有的人仍手捧经本,在心里默默地赞念真主;有的则是随着团队,跟着伊玛目齐声高念赞词,赞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声声悦耳。

处在这样的环境,不免感到一阵闷热,豆大的汗珠挂在了额头,但内心却依然是那样宁静。我在心里不停地感赞真主:

真主至大!真主至大!赞主清净,赞主至尊!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除真主外,再没有受崇拜的主。

真主啊!您在尊贵的经典中说:img118你们要祈祷我,我就应答你们。(40:60)今天,我们遵照您的命令来到了两山,我们只崇拜您,只托靠您,只求您的襄助,只求您恩准我们的杜阿宜。

真主啊!求您拯救我们脱离火狱,让我们安全、成功、愉快地与您善良的仆人们在一起;求您让我们与您施过恩的先知们、忠信者们和烈士们在一起。

真主啊!求您赐予我们正信,赐予我们知识;求您喜悦我们,求您不要恼怒我们,不要使我们的心背离正道。

真主啊!求您赦宥我们,慈悯我们,原谅我们,恕饶我们的一切罪过,求您赐予我们您为行善的人们而准备的永久的乐园。阿米乃!

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喜悦与恐惧交加,虔诚与敬畏融合。真主啊!这是敬畏者的祈祷,这是虔诚者的心声。真主啊!求您应答敬畏者的祈祷吧,求您宽恕虔诚者的忏悔吧。

随着人流继续慢慢地行进,盆景似的赛法山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赛法和麦尔维,确是真主的标识。img119(2:158)世界上比这两座山更加雄伟、更加险峻的高山不计其数,但哪座山又能称得起是“真主的标识”?

img120

☆ 拥挤着奔向麦尔维的人们

亲历真主在《古兰经》中所描述的圣迹,人们不得不更加敬畏;亲临真主在《古兰经》中所钦定的“标识”,人们不得不更加虔诚。大家不由自主地捧起双手,面向天房,再次向真主祈祷,向真主忏悔。

有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既然真主在《古兰经》中规定朝觐的人们要“游此两山”,这是真主的命令,然而,在四大麦兹海布(教法学派)中,有三家均把赛法和麦尔维的奔走确定为主命,为何只有哈乃斐教法学派定为当然?这究竟有什么缘由?我想,是不是在两山间奔走7趟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什么纰漏,确定为当然的优点就在于:功课中一旦出现什么不足,还可以拿罚赎予以弥补(宰一只羊或封十天的斋)。如果确定为主命,就无法进行补救,会直接影响到朝觐的成功与否。由此可以看出,大伊玛目艾布·哈尼发在确定教法原则时,把伊斯兰教法的实用性和灵活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得更加细致和缜密,充分体现了对人的极大关怀。我们在两山奔走的过程中,体会着真主的伟大,体会着先知的仁慈,体会着大伊玛目的宽厚。

在两山之间来回奔走体力消耗很大,此时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看看身边的几位老人个个都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走在前面的丁哈吉和林哈吉两人仍是一瘸一拐的,手里拄着木棍一步一步地向前行进。越是临近终点,越感到筋疲力尽。但大家仍鼓足勇气,互相帮扶着,以坚强的毅力接受真主的考验,以虔诚之心祈求真主的宽恕。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易卜拉欣圣人的妻子哈吉尔为了给儿子伊斯玛仪找到拯救生命之水而来回奔波于两山之间的情形。她当时饥渴难忍、冒着烈日走在崎岖的山间小道,再加上儿子的生命危在旦夕,那种心急如焚的情景肯定比我们现在更加艰难,更加困苦。

每当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时,可能会对当时易卜拉欣圣人把爱妻和爱子留在这荒山野岭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如此的选择,对自己、对妻子、对儿子都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和折磨。但是,这种悲壮之举的理由却极其简单,只是为了服从真主的命令。人世间,最难以割舍的莫过于亲情,但为了服从于真主,竟能忍痛割爱,易卜拉欣圣人对真主的敬畏之情,的确让我们刻骨铭心。

然而,如果没有易卜拉欣圣人当年的义举,就没有后来的赞目赞目泉水,也就没有后来人们的“围水而居”,更不会有麦加这座全世界穆斯林所共同向往的圣地。在当时看似有害的事情,再过若干年后或许就是最大的福利;在当时看似有利的事情,再过若干年后或许就是最大的伤害。这其中既包含着哲理,又包含着幽玄,而哲理与幽玄只来自于伟大的真主。这其中的奥秘,只有那些虔诚敬畏、目光长远且具有大智慧的人们才能洞察和参悟。我们奔走于两山,意在使我们更加敬畏真主、谨行善功,意在使我们更加胸怀宽广、目光远大,意在使我们更加知识渊博、聪颖智慧。

此时我已感到又饥又渴,看看通道旁边,供应赞目赞目水的饮水机前站满了等待的人们,有的正在举杯畅饮,有的则是把水倒在头上、洒在身上,个个露出发自心底的笑容。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这是由人的本能所决定的。在饥饿时能有饭吃,在口渴时能有水喝,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有时,人的欲望和贪婪是无限的,只有保持平常的心态,才能知足常乐。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个问题,位于两山之间,最缺乏的是水源,即使惊现了泉水也会从高向低流去,在高山峻岭之巅的沙石地带很难储存下来。然而,就是在这绝不可能的地带,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渗渗泉水。只有来之不易,才倍感弥足珍贵,这是真主的造化,更是真主的特慈。我们奔走于赛法和麦尔维两山之间,细细品尝着赞目赞目泉水,意在饮水思源,铭记感恩,感赞真主对我们的恩赐,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

托靠真主的襄助,我们就要完成7趟的奔走,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通过斜坡慢慢上去,站在麦尔维山顶的旁边,转身遥望那些仍在“真主的标识”之间疾步奔走的人们,继续以体力的消耗来完成真主的命令,以心灵的荡涤来表达对真主的敬畏。

此时,大家转身面向天房,在陈哈吉的带领下,再次向真主祈祷,向真主忏悔,然后掏出剪刀剪发开戒。据纳菲厄传述,伊本·欧麦尔说:“真主的使者在完成他的朝觐后剃了头。”(《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356页)。在射石场时的剪发只是小开戒,而这次则被称为是大开戒。到此为止,受戒期间的所有戒律已全部解除,仅从所做功课的角度来讲,此时大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哈吉了。在此瞬间,每个人都异常激动,大家互道色俩目,互致问候和祝贺。

此时已到中午时分,高昂的宣礼声已经响起,大家正好就地休息,恢复一下体力,等晌礼结束后再回驻地。

img123

☆ 人们端起赞目赞目泉水,开怀畅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