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艺术对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_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各门类在各具特色的衍进过程中因受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和制约而具有共同的风貌,形成中国艺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视虚无,讲究气韵生动

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以气为根本的宇宙,万物众生,皆由气生。受哲学气为根本论的影响,中国的文艺理论也充满了“气”:文学要“以气为主”(曹丕),“气盛则句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韩愈);书法要“梭梭凛凛,常有生气”(萧衍);音乐要“冷冷然满弦皆生气氤氲”(徐上瀛);绘画要“气韵生动”(谢赫)。可以说,讲究气韵生动堪为中国艺术各门类的基本精神,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与此相一致,中国艺术在其运作的基本准则方面则表现为重视虚无,强调虚实相生,追求那种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只有用精练含蓄的艺术表现才可能达到目标。文学讲究含蓄有余味,“无字处皆有意”(王夫之);绘画注重空白处理,“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书法追求“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和);建筑提倡“透风漏目”。例如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反映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5]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6]

二、追求“中和之美”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中国艺术自觉追求表现天地之心,拟太虚之体,因而也把和作为最高境界。

中国艺术对和的追求是艺术家通过对中国文化和的基本精神的体会并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和在时间方面显现为四季循环,历史盛衰,国家分合,王朝兴亡。正像四季中有秋冬,等级和谐中须有臣、子、妇、民一样,历史的运转中必有分、衰、亡,心理情感中必有喜和悲。和谐中包含有悲、怨、愤、憾,但在表现悲、怨、愤、憾时,却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后来发展成“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即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在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整体上呈现出中和之美。一般说来,很少有剑拔弩张地表达狂怒或狂喜的作品。多数艺术家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诗教”的精神,以“怨而不怒”、“婉而多讽”的方式来批判现实,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中国古代诗歌中不缺少深挚的感情,但从未达到过西方诗歌那种“酒神”式的迷狂程度。徐渭、郑燮的书法,八大山人、古涛的绘画,不论用笔造型多怪多奇,仍保存和谐的构图。明清悲剧无论怎样使忠臣义士良民走向死亡,总是以平反昭雪的大团圆来结尾。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它的不和是文化之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和之和。情感宣泄的适度与表现方式的简约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总体上具有含蓄深沉、意味隽永的艺术特征,这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古代文学中的积淀。

所谓“中”,就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法则来组织多样的或相反的东西,并把这些多样或相反的东西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在艺术上表现为对中心的追求。音乐须有主音,最好是宫调,因为在五行体系里,宫是中;绘画讲整体性,首先是准确画出主要人物或主峰,人物画中主要人物总是画得大于他人,山水画“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7]。书法要“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8]。在戏曲乐器中,鼓板是中心,它指导着整个乐队的演奏。建筑群要有主体建筑,于故宫是太和殿,于寺庙是大雄宝殿。中国艺术的和谐感和理性精神,都是靠其整体性中有一个中心,才显得气韵生动。

【注释】

[1]《中国艺术精神·自叙》

[2]焦循《易余龠录》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4]蔡邕《笔记》

[5]《曲律》

[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7]刘熙载《艺概·书概》

[8]朱和羹《临池心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