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表二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①本表按人物被杀黜的时间先后为序排列,时间难以确定者列于后部。③本表所列人物仅限于因道武帝意志而被杀黜者。此外,集体被杀者也未列入表中。这两条记载所述当系一事,虽发生在道武帝末年,但因属集体被诛,亦未列入。道武帝“执父”之时年仅六岁,以其体力与智力而言实不可能。这三处恰在什翼犍代国灭亡后至道武帝重新建国的这段时间内,看来都是为了隐瞒这段拓跋氏以为“耻辱”的史实而有意删削的。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_北魏平城时代

附表二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

img6

①本表按人物被杀黜的时间先后为序排列,时间难以确定者列于后部。

②本表所列时间为皇始以后,部落战争时期的登国年间不列。

③本表所列人物仅限于因道武帝意志而被杀黜者。据《魏书》卷二《太祖纪》记载,道武帝生性残暴,“喜怒乖常”,被他杀戮者甚众,但具体史料有限,仅能列出以下二十六人,以为研究参考。又,在历次战争中,特别是灭后燕战争前后,有不少人被诛、被黜,其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那些降而复叛者和所谓“聚众为盗”者,事迹与北魏皇权问题并无直接关系,因而不收纳本表中。例如,右军将军尹国,原为后燕臣,据《太祖纪》记载,他于登国十年十月降北魏,天兴元年正月乘北魏撤军之际谋反,因此被斩,事属效忠故国之举,不关本书论旨。此外,集体被杀者也未列入表中。例如,《太祖纪》天赐六年七月条载,“慕容支属百余家,谋欲外奔,发觉,伏诛,死者三百余人。”同书卷五〇《慕容白曜传》也载,“初,慕容破后,种族仍繁。天赐末颇忌而诛之。”这两条记载所述当系一事,虽发生在道武帝末年,但因属集体被诛,亦未列入。

④本表资料出于《魏书》、《北史》、《资治通鉴》,它们在表中分别简称为魏、北、资,紧随其后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卷数。

⑤魏书》卷一四《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上谷公纥罗附襄城王题传》载,襄城王题因“中流矢薨”,而道武帝则认为阴羌为襄城王题“视疗不尽术”,于是将他处死,由此也可见道武帝性格之猜忍残暴。据《太祖纪》载,襄城王题死于皇始元年十月乙酉,阴羌应死于同日或稍后。

⑥《上谷公纥罗附襄城王题传》中作“太医令阴光”,《太祖纪》天赐六年条下有“自太医令阴羌死后”之语,两处所载当系一人。今从《太祖纪》,作“阴羌”。

(续表)

img7

①《资治通鉴》卷一一一《晋纪》隆安四年十二月条作“李粟”。今从《魏书》与《北史》,作“李栗”。

②与本表第20之莫题同名,但非一人。

③后于天赐三年六月被赐死。

④《魏书》卷九一《术艺·晁崇传》载,晁崇、晁懿兄弟死于道武帝柴壁克后秦之后还次晋阳时,同书《太祖纪》系道武帝还次晋阳事于天兴五年十一月条下,则晁氏兄弟死于该月。

(续表)

img8

①不详何州。

②据《魏书》卷二四《邓渊传》记载,邓渊因其从父弟邓晖与和跋“厚善”而受牵连赐死,则邓渊之死应在和跋死后不久。

③邓晖的从父兄邓渊因邓晖与和跋“厚善”受牵连而赐死,疑邓晖也应同时被杀。

④《魏书》卷二八《莫题传》称,莫题临死前,“父子对泣,诘朝乃刑之”。又,在莫题本传下未附其子孙传,由此推测其子也系同时被刑。

(续表)

img9

①《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卫王仪传》载,卫王仪与穆崇“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在伏士中,太祖召之,将有所使。遂留闻召,恐发,踰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后来穆遂留以罪废应与此有关。已知穆崇死于天赐三年七月,卫王仪死于天赐六年八月,则穆遂留罪废也应在天赐年间。

②《魏书》卷二八《庾业延传》载:“(庾业延,即庾岳)后迁司空。岳兄子路有罪,诸父、兄弟悉诛,特赦岳父子。”庾岳为司空事,《太祖纪》系于天兴五年十一月条,则庾路应死于天兴五年十一月以后,天赐四年八月庾岳被诛之前。

③《魏书》卷三〇《周几传》载:“父千,有功太祖之世,赐爵顺阳侯。坐事死。”在其下,有“太宗即位”四字,则周千死于道武帝去世前;《太祖纪》登国元年(386年)正月条下有所谓“班爵叙勋”事,但此为道武帝即位时对旧臣的恩赐,而真正大规模地为功臣“封拜公侯”是皇始元年九月以后开始的,对此《太祖纪》和同书卷一一三《官氏志》均有记载,则周千死于皇始元年(396年)九月以后。

【注释】

(1)《魏书》卷一《序纪》载,拓跋部落首领猗卢于西晋永嘉四年(310年)被晋怀帝封为代公。拓跋部称代始于此时。

(2)详见《魏书》卷一《序纪》、卷二《太祖纪》。

(3)《北史》卷二一《燕凤传》记载的内容与此相同。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1974年第1版。下同。

(4)详见周一良先生《关于崔浩国史之狱》。

(5)详见周一良先生《关于崔浩国史之狱》。

(6)“鞬”字当系“犍”字的异译。

(7)详见中华书局校点本《宋书》卷九五校勘记[二],中华书局校点本,北京,1974年第1版。

(8)周一良先生在《关于崔浩国史之狱》一文中指出,什翼犍于其子献明帝寔死后即以献明帝妻贺氏为妻,以其孙献明帝子道武帝为子,而“当时苻秦以及南朝不悉内情,即目拓跋珪为什翼犍之子”。

(9)详见《魏书》卷八三上《外戚上·贺讷传》。

(10)“代北”一词见于《资治通鉴》卷一一〇《晋纪》隆安二年六月丙子条下的北魏群臣议国号语中,其中有“我国家百世相承,开基代北”之语。按此理解,“代北”应指拓跋部最强盛的时候势力达到的范围,这个范围大体上包括黄河河套的后套及其以东、以北的广大草原地区。

(11)详见《魏书》卷二三《刘库仁传》。

(12)详见《魏书》卷九五《铁弗刘虎传》。

(13)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卷一三《皇后·献明皇后贺氏传》。

(14)道武帝“执父”之时年仅六岁,以其体力与智力而言实不可能。笔者以为,此事其实系道武帝母献明皇后贺氏所为,道武帝不过是代母受过者。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之二。

(15)《燕凤传》中的删削、粉饰之处还有不少。如,燕凤为北魏最重要的开国大臣,在卷二四中列首位,但是他的事迹,本传交代得反不如同卷其他传详尽。其中,明显的脱节之处有三:其一,出现于“凤还,坚厚加赠遗”之下,“及昭成崩,太祖将迁长安”之上;其二,在“坚从之”之下,“凤寻东还”之上;其三,在“凤寻东还”之下,“太祖即位”之上。这三处恰在什翼犍代国灭亡后至道武帝重新建国的这段时间内,看来都是为了隐瞒这段拓跋氏以为“耻辱”的史实而有意删削的。文字体例上的不一致处也有,如在燕凤与苻坚的对话之中,什翼犍被称为“代主”,然而在对话之前却有两处称他为“代王”。这个体例上的错误后被《北史》卷二一《燕凤传》所沿袭。《资治通鉴》卷一〇四《晋纪》太元元年十二月条则将“主”字改成了“王”字,其或别有所据,或系察觉《魏书》、《北史》的体例前后不相一致而迳改的。《燕凤传》中文字体例的不一致,也反映史臣对它所作的粉饰、删削工作的仓促。然而,正是由于这种仓促,才给我们留下了可供侦寻之处。

(16)中山,位于今河北省定州市城关。

(17)详见《资治通鉴》卷一〇五《晋纪》太元八年条、太元九年条,同书卷一〇六《晋纪》太元十年条,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1956年第1版。下同。

(18)详见《资治通鉴》卷一〇五《晋纪》太元八年条、太元九年条,同书卷一〇六《晋纪》太元十年条。

(19)宾徒,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境。

(20)华阴,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五里。参见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卷一华州华山郡华阴县条。

(21)蓝田,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城关,西距长安40公里,东距华阴80公里。参见王仲荦先生《北周地理志》卷一雍州京兆郡蓝田县条。

(22)泉州,今地不详。但燕国治蓟,位于今北京市西南,泉州距此也不会太远。

(23)《资治通鉴》卷一〇四《晋纪》太元七年十月条及该条胡三省注。

(24)在前秦灭亡代国之后至淝水之战之前,慕容垂参与的重大出征活动见于《资治通鉴》者有以下两次:一、东晋太元三年二月至太元四年二月,会攻襄阳;二、太元八年六月,救援襄阳。后者实际上是淝水之战的先声。前者虽历时一年之久,但战斗十分艰苦,且其时道武帝还年幼,不可能到战场上去投奔慕容垂。因此,这两次均可不论。

(25)《魏书》卷一三《皇后·昭成皇后慕容氏传》、卷九五《徒何慕容垂传》。

(26)《魏书》卷一《太祖纪》称道武帝于太元十年八月“幸贺兰部”,下一年正月即代王位,而在到达贺兰部之前,该纪已载有道武帝在刘显部之事,则道武帝被慕容垂遣回代北还在太元十年八月之前的一段时间前。

(27)《宋书》卷九五《索虏传》载,“开(即道武帝)颇有学问,晓天文”。南方的汉人王朝对道武帝有如此评价,说明道武帝的汉化素养确实达到了相当深的程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本章第二、三节中将要述及的北魏建国前后道武帝的施政中看出。

(28)详见《魏书》卷八四《儒林传》。

(29)《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毗陵王顺传》中有“太祖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语。

(30)《魏书》卷三三《公孙表传》载:“初,太祖以慕容垂诸子分据势要,权柄推移,遂至亡灭,且国俗敦朴,嗜欲寡少,不可启其机心,而导其巧利,深非之。表承指上《韩非书》二十卷,太祖称善。”

(31)“涉”字为“什”字的异译。

(32)《魏书》卷九五《刘卫辰传》载:“坚后以卫辰为西单于,督摄河西杂类,屯代来城。”《资治通鉴》卷一〇四《晋纪》太元元年十二月条所载同此,其下胡三省注称:“代来城在北河西,盖秦筑以居卫辰,言自代来者居此也。”据此知代来城在今河套后套的西部地区。这里应是铁弗卫辰之子赫连勃勃自幼生长的地方。

(33)详见《魏书》卷九五《赫连屈孑传》。

(34)见于《魏书》卷一《序纪》史臣曰。

(35)《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载,王猛言于苻坚曰:“慕容垂,燕之戚属,世雄东夏,宽仁惠下,恩结士庶,燕赵之间咸有奉载之意。观其才略,权智无方,兼其诸子明毅有干艺,人之杰也。……”慕容垂能够“世雄东夏”,且“恩结士庶”,这正反映了他汉化的程度。而此语又出于王猛之口,更可见其汉化素养之富。

(36)原文载于日本《东方学》杂志第59辑,在《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增刊上载有拙译。

(37)这里“编民”、“编户”的概念,与汉族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编户齐民是有差别的,因为初建的北魏王朝尚缺乏像汉族王朝那样完善的地方和基层行政制度。

(38)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

(39)云中等四郡为汉代与匈奴接壤的朔方、五原、云中、定襄四郡。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东北古城,定襄郡治为盛乐,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北,两地相距不远。

(40)姚薇元先生认为,侯辰、代题即《魏书》卷二六《尉古真传》中提到的侯引与乙突。由于《尉古真传》中载侯引、乙突曾参与贺染干谋害道武帝的事件,姚先生又进而认为二人叛走的原因是“盖以逆谋被泄而畏罪叛走也”(详见《北朝胡姓考》内篇第三《内入诸姓》侯氏条、乙氏条,中华书局,北京, 1962年第1版)。按,贺染干“逆谋”系公开之事,侯引、乙突参与其事亦非保密之情。姚先生的推测似不准确。又按,姚先生以侯辰为侯引的理由仅有一条,“辰”与“引”音同(见上引姚著侯氏条注六)。然而,“侯辰”与“侯引”并非分见于两书,而是同见于《魏书》,既是一人,何以同书所载不同,姚先生没有解释。因此,仅以音同而定其为同一人的理由似不甚充分。至于,据乙突与侯引连号,而代题又在侯辰之下,便认为代题即为乙突,似亦不妥。故此未采纳姚先生之说。

(41)稒阳塞,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境。

(42)详见《府兵制前的北朝兵制》,载《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2年第1版。

(43)据《魏书》卷二《太祖纪》皇始二年八月条载,北魏攻后燕为时达两年之久,由于战死和疾疫病故,致使“在者才十四五”。魏军虽然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这场战争中死亡于中原者是不少的。

(44)据《魏书》卷五八《杨播附杨椿传》载:“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摄。凡有八军,军各配兵五千。”据此知,魏军最初屯驻于中原者不少于四万人。

(45)道武帝在这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安排得十分紧凑,但大多是在繁畤一带,与盛乐并无关系。又,《资治通鉴》卷一一〇《晋纪》隆安二年二月条“魏王珪如繁畤宫,给新徒民田及牛”语下有“珪畋于白登山”的记载。白登山有大、小之分,此处虽不明所指,但均在平城以东,距离盛乐颇远,这也可以证明道武帝在这段时间内未去盛乐。

(46)据《魏书》卷一《序纪》记载,什翼犍就是于建国元年(338年)在繁畤之北即代王位的。

(47)据《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毗陵王顺传》载:“及太祖平中山,留顺守京师。……时贺力眷等聚众作乱于阴馆,顺讨之不克,乃从留官自白登南入繁畤故城,阻灅水为固,以宁人心。”此处“太祖平中山”指的就是道武帝灭后燕之战。当其后方危机之时,留守的部众最后退守之地是繁畤,这正表明繁畤在道武帝攻伐后燕时是后方大本营所在地。因此,道武帝灭后燕之后首先率众来到繁畤驻跸也就可以理解了。

(48)《魏书》卷一一〇《食货志》记载,“泰常六年(421年),诏六部民羊满百口,调戎马一匹。”此处“六部民”指拓跋氏治下的部落民,而泰常六年距道武帝第三次离散诸部已经二十余年,但部落民仍然顽强地保持着畜牧经济

(49)参阅严耕望《唐代太原北塞交通图考》附《北魏参合陂考》,刊于《新亚学报》卷一三,1980年。

(50)十里河,即《水经注》中武周川,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三节第一小节之3武周条。

(51)参见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西概况》下编第五章,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5年第1版。

(52)今大同市以北和以西地区大多为山地,大同附近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桑乾河支流十里河流域的南段,这与《水经注》卷一三《img10水》所述情况是一致的。因此,以平城为中心就实在难以按四方四维的方位去划分农业区。由此也可以证明最初畿内之田是以繁畤为中心划分的。至于天兴元年八月正封畿时是否重新加以调整,以及怎样调整,就不得而知了。

(53)按照上述理解,中华书局校点本在处理《食货志》中“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这段话的标点并不恰当,因为八部帅所监的是畿外四方四维的游牧部落,并无“劝课农耕”等职责。拙意以为,如将“监之”之下、“劝课”之上的逗号改为句号或许稍妥。此外,“京邑”与“畿内之田”的范围不同,按照笔者的理解,“京邑”之下的逗号改为分号较妥。

(54)据《魏书》卷八三上《外戚上·贺讷传》载,离散诸部以后“君长大人皆同编户”;又载,贺讷“甚见尊重,然无统领,以寿终于家。”贺讷部落的情况是具有代表意义的。

(55)详见本章附表一《登国年间部落战争表》。

(56)据《魏书》卷二《太祖纪》登国元年条记载,拓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西燕国主慕容永就曾利用旧代国王室成员窟咄与独孤部首领刘显勾结,前来进犯,逼得“诸部骚动”,魏王拓跋珪不得不逃到阴山以北。这是西燕对北魏的进攻事例。据《魏书》卷二《太祖纪》登国十年条、皇始元年条和同书卷九五《徒何慕容廆附慕容垂传》记载,后燕对北魏的大规模进攻发生在登国十年七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率大军北上,深入到拓跋部境内的五原,后被魏王拓跋珪击败于参合陂;第二年,后燕皇帝慕容垂亲自率军攻魏,以图报复,但又被击败。

(57)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登国元年条。

(58)据《魏书》卷八三上《外戚上·贺讷传》记载,“于是诸部大人请(贺)讷兄弟求举太祖为主。……遂与诸人劝进,太祖登代王位于牛川”。从道武帝是在贺兰部帅贺讷为首的诸部酋帅的推举下登上王位的事实就可以看出,新建的代国本质上仍然是以拓跋部为首的代北诸部的部落联盟。

(59)马邑,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城关。

(60)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登国元年条、卷二三《刘库仁附刘显传》。

(61)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皇始元年条、卷九五《徒何慕容廆附慕容垂传》。

(62)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皇始元年条。

(63)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条。

(64)以上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二年二月条、三月条。

(65)勃海郡,郡治南皮,位于今河北省南皮县东北。

(66)赵郡,郡治平棘,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关南。

(67)以上详见《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九月条、十二月条、二年二月条、三月条、五月条、八月条、三年正月条。

(68)收录于《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三年十二月条下。

(69)收录于《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三年十二月条下。

(70)参见本章附表二《道武朝杀黜臣僚表》。由于史料的缺如,该表只是很不完全的统计,虽然如此,也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道武帝统治的残暴。

(71)《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作“壬午”。中华书局校点本《魏书》卷三《太宗纪》校勘记[二]认为“疑作‘壬午’是”。所述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