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文化传承论

民间文化传承论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民间文学而言,它分传统民间文学、革命民间文学及其研究成果。民俗学的调查研究属异军突起。在民间文化工作方面,我们一直致力于传承,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承。所以,传承我们的民间文化,就是要传承一种民族精神。也就是说,蔑视民族民间文化将带来的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丧失。其主要原因是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这就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遗产。
民间文化传承论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12. 民间文化传承论

img13

传承这个词大家都懂,传有传播、传扬、传递之意,承有承受、承续、承接之意。在民俗学里,第一次使用传承这个词的是日本的柳田国男,他写有一本书,叫《民间传承论》。1980年代,王汝澜教授已将它翻译出版。中国的民间文学、民俗学有大量的名词是从日本引进过来的。这是因为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受日本影响深刻,中国的很多民俗学大师有留学日本的经历。钟敬文先生就是这样。由于使用汉字,日语中的许多概念往往不加改变地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民俗这个词就来自日本,人生仪礼、年中行事等词也都直接学自日本。其实,我们中国古代有比这些词更准确的词,但我们往往不加消化、盲目吸收,把日本大量的概念生吞活剥地吸收到中国文化里面来了。这些年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日本学者对我们把日本的“无形文化财”翻译成“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不理解,说明明已经有了一个“无形文化财”的词,你们为什么非要翻成“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说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们有我们的文化,不但有发明创造的权利,而且有享受、阐释我们民族文化的权利。以后,中国民俗学肯定会进入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术语系统的时代。因为我们的学术理论体系正在构建当中,我们的学术概念也将相应创造。包括民俗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化学肯定会有我们自己独特的术语群。

我先讲一讲民间文化要传承什么这个问题。过去,我们没有民间文化这个学科,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兴起。它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三个部分。就民间文学而言,它分传统民间文学、革命民间文学及其研究成果。另外一块就是民间艺术,但由于民间音乐归入音乐家协会、民间舞蹈归入舞蹈家协会、民间美术归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工作中,中国民协长期只负责民间文学工作。这几年,中国民协才纷纷成立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专业委员会,并恢复对它们的协调、联络、服务。民俗学的调查研究属异军突起。在民间文化工作方面,我们一直致力于传承,保护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承。那么,我们所要传承的都是什么?

第一,我们要传承的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积淀在我们国家近万年的文化史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切美德、思想、精神,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宽厚平和、注重和谐、爱国统一、勤劳勇敢、诚信友爱等精神都记载在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里。正如黑格尔所说,包括史诗等在内的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博物馆。所以,传承我们的民间文化,就是要传承一种民族精神。试想,如果我们不再说中华民族的语言,不再穿中国的服装,不再吃中国的菜,不再写中国的字,不再听京戏、豫剧,不再住我们的窑洞、围楼等等,我们的一切生活都更换了、断裂了,那么我们民族精神的传承就没有了载体,我们民族的存在发展将变得没有基础与土壤。有一位叫赵书的中国民协副主席说得好,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站起来的中华民族也不过是黑乎乎的一片。也就是说,蔑视民族民间文化将带来的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认同感的丧失。我们不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人吗?他们为了寻找自己所谓的个人自由,为了寻找所谓的个人幸福,就轻易地放弃国家,放弃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传承,除了靠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之外,我们必须在积淀4000年的民间文化中寻找我们的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力量,把我们的民族凝聚起来、振奋起来。这些天看电视剧《亮剑》,它所张扬的就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具体表现为军队的精神、即军魂,军队的战斗意志,很令我感慨。

第二,我们要传承的是民族的标志。在商品社会,全球化和商品化让你雷同化,它也是让你追求个性化。个性化和雷同化是同时进行的,因为一种产品只有和别人不一样,它的价值才会被别人承认,而它被承认又必然被迅速学习、模仿、甚至造假,形成一种趋同的趋向。可见,不断地趋同和不断地个性化是全球化很重要的特点。在全球化当中,文化追求多样化,政治追求多极化,科技经济则是强化一体化。它们好像很矛盾,其实是很统一的。在全球性的交流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一种标志,如语言、姓氏、习俗、建筑、美术、文字、音乐、舞蹈等,以张扬、表明主体的个性。如果去掉民间文艺的一切形态,我们还有多少民族的标志?民族标志就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形式、特点、气质等的外化,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自觉不自觉地创造、传承下来的文化系统。解放以后这50年,我们也创造了很多政治概念、很多文化、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但这些东西只经过了50年的考验,许多还不能上升到民族标志这个层次。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语言、文字、剪纸、木版年画等是经过4000年大浪淘沙留下的。它们因为有用才留下,是因为适合我们的文化精神需要、能够作为一种标志符号才存在下来的。所以,它们今天正成为我们大踏步地走向国际、凝聚海外华人、统一中国的强大武器。2005年春节我去悉尼,得知悉尼市政府已把中国的春节确定为悉尼市的节日,时间为每年大年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四天。可见,春节成了华人华侨一种民族标志。另外,此类标志还有我们的中医、烹调、戏剧、民间文艺。不久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了木版年画集成示范本,即《杨家埠卷》。这本书单价680元,刚出版三个月就一销而空,并在美国获了金奖。其主要原因是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这就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遗产。这又一次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为民族文化为世界多元化文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日本的浅见凡先生写了一本有关木版年画的书,说现在很多日本人都不愿意承认日本的“浮土绘”来自中国。但事实上,日本的浮士绘就是学自中国的木版年画,先是由桃花坞传入长崎,然后再传往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总之,我们的民间文艺作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标志给世界美术史、音乐史、舞蹈史、民俗史增添了灿烂的光彩。所以,今天我们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我们自己民俗的标志,也是在为全人类保护共同的遗产。

第三,我们要传承的是社会组织力、一种社会制度。把社会行为固定化、规范化,这就是制度。我很同意有些学者的意见,我们传承民间文化是在传承一种社会制度。两千年来,我国的社会处在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有很多得益于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思想家的贡献。他们超越了个别性、具体性,用抽象的、涵盖性很强的哲学概念、道德、伦理把我们民族统一起来。但我们的生产、生活、信仰、姓氏、婚姻、家庭等的文化是孔孟之道中所没有的。它们在孔子以前就已经存在,在孔子死后依然存在。如果说孔孟之道主要是针对上层社会而存在的话,那么在总人口90%都是文盲的农业社会中,真正起到凝聚我们民族、组织我们社会、和谐我们生活、统一我们的审美观念、道德理念、生活规范的是我们的民间文化。刚才牛老师告诉我,他是搞明史的,搞明史和搞民间文化都是在做同一个工作。这说得太对了。我想他做的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而我们是在做无文字社会的历史,殊途同归。有一个叫川田顺造的日本学者曾写了一本书,叫《无文字社会的历史》,说人类有文字只是很小一部分,没有文字的是大部分。在纵向上,有文字的历史只是很短一段时间,而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文字。这个无文字的部分与无文字的阶段的文化主要就是民间文化。是它很好地组织了社会、维系了社会、反映了社会。比方,由于我们拥有一整套婚姻观念及制度,人们的性资源分配才比较合理,有钱的、没钱的、皇帝、老百姓都能满足基本的需要,都能繁衍后代子孙,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起男耕女织的社会乃至国家。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基础。刚才,陈教授跟我说,汉族很多地方都贴“福”、“禄”、“寿”,而儒教的《论语》里是不谈它们的。在老百姓的生活里,不放弃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不谈玄而又玄的道。陈教授分析说:福、禄、寿指什么?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生活追求的本真。这些东西支撑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基本生存状态。没有它们,哲学思想就破灭了,民族也就灭亡了。在思想上,我们可以信奉不同的哲学及其流派,但“食色,性也”,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本质上是不可选择的,无性则后代不能繁衍,不食则生命无以存在,不衣则裸露无饰。民间文化面对的、解决的就是这些生活与生命的真实,我们能不加传承吗?去年春节中国有一亿四万人坐火车回去过年。这是中央文件让他们回去的吗?是当地政府让他们回去的吗?不!是靠我们的春节这个巨大的民俗力量。昨天的新闻又说了,2006年春节,台湾与大陆之间将有76个航班往返于两岸之间。可见,海峡两岸的敌对状态正在靠春节这个民间文化的力量一点点消解。这两天,我们实现一个大突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成功主持编纂台湾16卷本民间故事集,参加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工作中。可见,两岸虽然还不能达到政治上的完全和解,但我们完全可以动用5000年的民间文化资源强化国家统一的工作,为以后的政治大中国、经济大中国开路。另外,在国际文化交流当中,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民间文化,它中性,柔和,不直接灌输意识形态,可以重话轻说。现在,问题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美国和日本的说法和做法,越来越不习惯中国人自己的传统。例如,我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礼仪道德要求,总是客客气气、彬彬有礼的。结果,经常有人说我这人是不是有病,搞的都是日本式的。什么叫日本式?日本是学了中国式!我们明明是中国式的彬彬有礼,为何反而把粗野的、见老人不让座的、见人不让路的倒看成了是中国式的?我奇怪得不得了,只能像孔子一样感叹“礼失而求之于野”。我在筑波大学留学期间有一个叫志田稔的朋友。我跟他说:我们中国有很多东西都丢了,你们怎么没丢?他说:白先生,我们从唐代起就飘洋过海学中国,死了好多人才从中国学了一丁点儿东西。我们能把这些东西丢了吗?

曾几何时,政治失误和社会动乱给我国带来巨大破坏,维系我们民族存在的力量便主要靠的是民间文化。当时,如果民间文化再一乱,我们的社会就没法存在下去。我曾经说过,小时候,我们村里几乎每对婆婆媳妇都在吵架。我到现在的工作单位之初,发现职工几乎没有幸免于离婚的。这让我震惊,让我悲哀,几乎是绝望,社会已经残破到了何等的地步!如果“文化大革命”那种妻子揭发丈夫、儿女和父母划清界限的生活再不结束,如果见利忘义、无情无义的拜物教长此以往,这种违反民间文化的、违反人伦的生活再延续下去,我们必然是自取灭亡。好在近些年来,我们中华文明又在迅速恢复自己的功能,于是,村里的婆媳关系正在变好转,单位的气氛变和谐。这得益于我们重新启动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让它发挥出巨大的拯救自己的作用。显然,我们民族要拯救自己的命运,既要靠政府、要靠精英阶层,还要靠民众自己、民间文化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已经过去,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变化。另外,来自国外的道德也越来越冲击有加,要求我们恢复过去的良好道德、并同时吸收来自国外的美好道德,来创造今天的新的道德、新的精神状态、新的伦理。

第四,我们要传承的是民族文化的传人。我们自己的民间文化传人是民间文化的主体。但是,主体里有优秀的和一般的区别,有专门的和非专门的区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做民间文化工作时主要注重文本,即只注重作品本身,人本观念比较缺乏。现在必须改变,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要发扬下去,不仅要传承民间文化文本,而且还要对那些具有特殊的创造能力的传人予以关注,尊重他们的创造,传承他们的创造方式、成功经验、创作技艺,并为他们培养后继者,解决他们的生活、创作环境。在我国,由于很多民间文化有秘传制度,往往在家庭内部传承,传男不传女,所以,许多技艺仅仅保存在个别传人身上,容易人亡艺绝、人亡歌息,这些身怀绝技的传人倒下,就意味着一座座博物馆倒下,使我们的文明与文化局部乃至整体断弦。今天,我们在传承民间优秀文化时要特别注意以人为本、传承杰出人物及其接班人。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什么招了本科生后还招硕士生,招了硕士生后还招博士生,招了博士生后还要招博士后,做了博士后之后还留助手?这是为了延续学统。无论是教育还是民间文艺都因人而存在,尤其是因其中的优秀分子而变得灿烂、生机勃勃。这些优秀分子往往先知先觉,有超强的记忆力,有特殊的感悟力,有丰沛的感情和丰富的知识积累,长于发明和创造。故而,除了传承民间文化文本、器、物、制度、形态之外,还应该大量传承我们的精英、培养我们的传人。中国民协曾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授予过20位民间工艺大师、600位民间工艺家。现在,其中不少人已经移居美国。美国人千方百计地提供优惠条件,吸引他们过去。美国不仅需要我们的军事情报、物质资源、军事人才、科技人才,他们也挖我们的民间文化精英,把人才战略渗透到我们的民间文艺队伍里面。我们在国内的艺术家如得不到良好的待遇,没有发展的天地,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他们本身及其艺术得不到很好的传承、还受到各种各样非艺术、非文化的干扰,他们还将流失,从而导致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受损。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上层文化中还是在民间文化中,精英都在迅速减少之中,到处出现高级人才空白现象,平庸充斥于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的质量并没有提升,所谓文化普及只是过去有限的知识被今天的很多人平分了而已。这样,知识分子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小。这些年,偶尔到大学走一走,让我想起儿时见过的民工现象。我们村旁边有一座大水库,每年都会有几十个村的男女青年赶来修水库、当民工。他们晚上谈恋爱,白天干活,很多人后来结合成家。我越来越发现我们今天的许多大学生像那些人。可以结婚了,可以生孩子了,可以不住学校了,他们上大学好像只是为了结婚,为了就业。“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对整个民族的精神伤害现在正在逐渐显露。这就是一例。培养民间文化杰出传人和大学里面培养精英同等重要,否则不能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办研究生班,系统地轮训我们各省的民协干部、各专业委员会干部、各地干部。我们还在筹建民间艺术大学、与劳动部合作编写民间文艺教材,拟作职业教育资格认证,还在创办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评奖、出丛书等,以便拓展发展空间,培养人才,传承民间文化杰出传人。此外,最重要的举措是我们给中宣部打了一个报告,申请中国民间杰出传人项目立项。目前,中宣部已经答应给我们100万,先从100人做起。

第五,我们要传承的是学术资源。中国民间文化包括中国民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中国的人文精神的重建,当然应该扎根在我们民间文化土壤当中。民间文化是很具体的,而上层文化则把具体的、各地的、各民族的文化用一套密码编纂成了概念系统。从事民间文化工作有望把这一套概念打碎,将文化重新还原于生活,然后再做新的文化编码,以发现中国文化从民间文化、生活文化升华为上层文化、概念系统的秘密。前几天,我碰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领导。他对我说:我们民族所都在议论你,说你当了官就做不了学术了。我说,是的,但学术有大学术与小学术之分,有死学问与活学问之别。磨刀不误砍柴功,我有可能创建一种你们所不认识的学问,因为你们只能停留在概念这个层次,而我将超越它们。两个博士、研究员、教授我都当过,几十本书我也出了。我现在最需要是把原来学习过的知识体系加以解构,就像花瓶一样,先把它打碎,再用碎片重新结构一个新的花瓶。于此,我可以知道过去的结构、规律,可以知道另有作多少结构的可能。民间文化是可以出大学问的。顾颉刚的学问大不大?钟敬文教授的学问大不大?贾芝先生是学法语、拉小提琴的,完全可以走一条留学、从事音乐的道路,但他还是终生搞民间文化。马学良先生的学问大不大?董卓宾的学问大不大?他们都是博而返约,回到民间文化的天地做学问。而我们很多人在谜团里面在做自己所谓的学问,太可怜了。回到民间,回到生活当中,回到真正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的发源地去,我们才能做大学问!有志气要做大学问的人,我希望你们加入到民间文化的队伍里来,在民间文学、民俗学、民间艺术的土壤里面开拓创新,“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等都可以从中吸吮甘甜的乳汁,更遑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学本身。抛弃民间文化这一学术资源,是在抛弃国家的学术未来!

第六,我们传承的是知识系统。民间文化里存在有生产的技艺、生活的智慧与经验,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比如说,我们是农业国家,从立春开始一直到年末按二十四个节气组织生产生活。不说别的,仅谚语中就有大量的气象知识:“晴带雨伞饱带粮”,防患于未然嘛!“初三下雨九不晴”,表示初三下雨雨期较长。现在,我们每天依赖电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而对我们5000年来总结的气象知识、生活知识则大量遗弃。更何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没有感情,而我们的谚语、歌谣是有形象、有情感、有审美的。除此之外,畜牧文化、狩猎文化、渔业文化等生活知识也都存在于我们的民间文化里面。民间文化知识越多的人,他的生活经验就越丰富,他的生产能力越强,他的交际水平越高,他的生活智慧越多。经验是有价值的。人类不必事事创新,有很多智慧可直接沿袭前人。因为知识有积累性,所以可以直接享用。正如我们完全可以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力学来认识宇宙对称理论、能量守恒论那样,根本不需要再发明中国的相对论、中国的能量守恒定律。刚才我向高老师、陈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我们家乡产猴,绿猴、金丝猴都有,但怎么抓猴是个学问。猴比人精,精明的人才叫“猴精”。对不对?猴比人精,怎么才能抓到?纳西人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山地的四周圈上树枝,只留一个通道,让猴子从这里面进出吃庄稼。然后,在通道上置一大树干,上面凿几个下大上小的洞,洞内各放一个土豆。当猴子通过时,一见土豆就把小手伸到洞里去掏。结果,猴子把手伸进去抓住土豆后就不会抽手回手。这正像小孩,抓住东西就不会撒手。第二天早上,你背个篮子去捡猴子就是了。大家是否听说过侗族人生孩子时种树的习俗?它在这个小孩长大结婚时被砍下来做家具。这样,平时绿化了山林,婚事上还派上了用场。在许多地方,许多村规民约保护着我们的环境,如不能在水源撒尿,不能滥砍,还有禁捕禁渔禁牧的季节。由于这些智慧和经验长期被破除,我们现在几座山是青的?几条河是清的?到日本去访问,见到人家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比我们现在任何地方饮用的水都干净,真是惭愧。我曾戏言,中国许多地方的水简直要重新改写定义,水,色黑、味臭,而过去是无色、无味。北京二环路护城河的水,臭不可闻,都要熏死人了!其实,中国只要把5000年的民间资源和智慧用活,就可解决人口、环境、人际关系问题的许多部分。

第七,我们要传承的是情感宝库。中华民族重情重义,我们的文化特别重视人情味、亲情味、友情、爱情。这些感情都完好地保存在民间文化之中。现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但自然科学和商品经济都认利不认情。你和它建立的是一种很死板的物质关系,而不是一种伦理的、救助的、共同的、温馨的关系。我们的民间文化不一样,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化寒冬为暖春,可以令农夫将自己的妻子想象成天堂的公主,可以融化精神的冰山。彝族内部发生冲突后,往往唱古歌、讲古谱、杀牛、喝酒就把矛盾解决了,永不记仇了,根本不需要上诉。中华民族既重视以理服人,也重视以情感人。当然,情感太重也不行,但人情终究是温暖的、动人的。它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充满情、充满义。人不能无情无义、不能重利轻义,要将情、义、利、法、理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文化和谐,因为我们民族最值得夸耀的东西就是文化,而文化的半壁江山就是民间文化。我们是文明古国,文明、文化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不要抛弃优势,而是要传承优势。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西洋的科技文明、法律、环保等成果要补进来,但千万别扔掉我们的长,不要抛弃民间文化这一情感资源。

以上,我就民间文化传承谈了七方面的内容,现在谈一谈民间文化的传承手段问题。我看它有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产业传承、学术传承、民间传承几种。

第一,作教育传承。民间文化的教育传承十分重要,它又分家庭教育传承、社区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场馆教育传承。教育传承的目的是传播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内容、价值观、审美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传人,造成民间文化享受与消费群体,注入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一)家庭教育传承。我们的家庭是生产单位、生活单位,也是文化单位、教育单位。我们大家都不会忘记,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从母亲的摇篮曲里面步入生活、接触文化,在爷爷、奶奶的炉边讲古中接续历史与传统的。高尔基是这样,顾颉刚也是这样。顾先生回忆说,他小时候语言能力不强,也走不好路,但他的爷爷特别会讲故事。爷爷成天拉着他,见到石牌坊给他讲石牌坊,见到庙宇就讲庙宇,给他唱吴人和越人的歌。所以,他最早接受的文化知识就是民间文化。这才有了他编《吴歌甲集》的后话。在日本,我去过很多家庭,见孩子们都以家庭为重要的学习生活空间尽情地玩耍。父母教你做各种手工、在家讲故事。美国也一样,在家庭,父母主要培养孩子的天性,与大自然相亲近,培养想象力。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在家里做的都是学校的作业,家庭成了第二分校。孩子们在家已经听不到故事、谜语、谚语,不可能捉迷藏、打磨秋、学剪纸、做泥人、捏面人。他们已经没有这样的时间、福分。他们是家庭作业的最大受害者!我上小学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没能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农民懂的一切我都懂。如果把我放在《鲁滨逊漂流记》所描写的环境里,我照样能生活。这种能力是家庭给予的。我们这些人知识功底不扎实,但家人传承的民间文化培养了我的想象力、感受力、感悟力。我的水平不高,但还有幸被母亲在家庭空间中导入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的天地。

(二)社区教育传承。村落、街道、胡同等传统社区在我国许多地区正在解体。这是社会转型期所不可避免的。但是,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这一时期过后,一个稳定的社会发展期就会到来。这意味着稳定的社区即将出现。那种靠传统社区行祭、逛庙会、看戏曲、走亲串门的民间文化传承方式将以新的社区传承方式开展。社区这一民间文化传承空间要加以培育、开拓,要加大我们的各种组织、专业委员会、基地、传习馆、保护之乡、传承之乡等的建立、命名,重新唤醒民众保护自己文化、享受自己文化的意识。

(三)学校教育传承。学校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空间。可惜,它传播的一直是上层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的比例太低,几乎没有。《格萨尔》、《梁山伯与祝英台》都不在里面。什么七夕、中秋,没有一篇课文讲它们的起源、来历,有关它们的诗词歌赋以及寄托在它们身上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生活愿望等在现在中学、大学教材中几乎阙如。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教材在传承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方面是存在严重问题的。1980年代,我们学日语参加考试,发现日本人编的课文大都是介绍日本的传统文化,其中还有正月、中秋等节日内容。我们很需要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不断地深化传统文化、优秀民间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认识民间、接近民间、关爱民间。

(四)场馆教育传承。现在,大量的博物馆展览的不是古代历史,就是现代革命历史,缺少民间文化传承类博物馆。以后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在学习型社会里,博物馆、资料馆、图书馆等场馆将越来越重要。十几年前,为了建民俗学博物馆,中国民协的领导贾芝同志曾给李鹏同志写信,有两千多万元拨到文化部,但最终还是没有建成。但即使当时盖成,我们的博物馆缺少研究、教学和教育的有机结合,建成了也不一定有好的命运。

而国外的很多博物馆是有研究部、开发部的,研究的资料在这里被充分活性化。去年,我去山东滕县参观汉砖像博物馆,见里面没有一个观众。好不容易找到管理员开了门,简直就和蒲松龄《聊斋志异》所描写的景象如出一辙,荆棘遍地、野兔出没。目前,中国民协正在倡建大量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资料馆和博物馆,但我们不搞文化中央集中主义,而是把博物馆建在当地,让当地人享受自己的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一种文物在原产地才有意义,一离开那里,它的文化价值就减了一半。不要说文物的损失和损伤难以避免,仅就其作用而言,文物只有在那个圈、那个场才能得到发挥。我的纳西话很好,但在河南大学一点用也没有。只有在纳西人里我才是语言骄子。在这里,我算什么?我还懂彝语、白语,但这里没有一个彝族、白族,所以我懂它一点用处都没有。文化只能在它的场里面发生作用。文化是要发生功能的,不是为了文化而文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外来文化正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我们的文化也应该大规模地走出国门。在国际交流中,我们可以以华人、华侨、周边国家、汉文化圈国家、和我们同属一个亚洲的中亚、东亚、东南亚、西亚国家为重点进行传承。在国际文化交流、构建和谐国际关系、和平发展、塑造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我们要拿文化来和全世界示好,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人不会威胁别人。我们和平善良、不对外扩张,如果对别人有影响也只是文化的影响。汉朝时的摩挲人就曾写过《白狼王歌》三章,感怀中央王朝的大恩大德,从而“远夷慕德”、“远夷乐德”、“远夷怀德”,自愿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而不是被征服投降中央王朝。不是的。中原人吃的、穿的比摩挲人强,音乐、舞蹈和美术都比摩挲人强,那就见贤思齐,那就和中原人一起过日子。

前些天,韩国江陵道的端午节已经正式被评为世界遗产。昨天晚上,大河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来找我问及此事。我说:第一要祝贺韩国人获得了江陵道端午节世界遗产。端午节的根在中国这个事实谁也否认不了。它评上总比非洲或美国人评上强,哪怕间接它的根也在我们这里。第二是韩国人刺激了我们,不要把文化的眼光盯在物质上、有形的,不要只盯音乐、舞蹈艺术,还要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有很多是制度性的、节日性的、精神性的。我们过去怎么就没有搞?是韩国人教会了我们。我们56个民族的节日如果搞成一本书,肯定可以收几万种。一个小小的日本就有3000种节日,而我们中国56个民族,新的、旧的、外来的、革命的、历史的,传统的、农牧的、畜牧的、农耕的、狩猎的全加在一起,不拿出万把个节日才怪哩!所以,我们保护民间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节日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刚刚成立了节日文化专业委员会。现在,专业委员会由农工民主党的李汉秋部长挂帅,春节期间有连续性节目出来,要编节日文化大典、节日文化等一系列的东西。这件事也提醒我们,要抓紧对我国5000年的民间文化遗产作普查、登记、清理,分出主次向文化部申报。这些年,全国申报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300项,第一次通过的是700项。申报遗产只是手段,不是终极目标。联合国给不给遗产我们都要做,文化部搞不搞这个排名我们都应该做,这是传承我们的生命、道德、智慧知识、社会组织等等。

第二,作媒体传承。过去的民间文化传承全凭口传心授,面对面地教,一对一地学。今天是高科技时代,现代媒体传播力巨大、迅速,完全改变了我们生产、消费、审美、阅读文化的方式。民间文化工作者如不主动地适应它、迎接它、接受它、想办法与它结合起来,它就势必吞噬你、消灭你、淹没你。如果我们利用它,就能大大提高传承质量、加快传承速度、提高传承水平。这是保护民间文化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媒体传承是民间文化传承的全新课题。前几个月,我去广东、浙江考察数字电视,那真是不得了!我们现在的民间文化几乎和它无关,真是悲哀得很。

第三,作产业传承。民间文化有很多物化的东西早就是产业。酒文化是不是产业?丝绸文化、茶文化、家具文化、陶瓷文化早就是文化产业。但是,它们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将经纪人制度、设计、策划、广告、著作权与版权买卖等一系列新因素都引入到里面来。另外,部分原来不是产业的东西可以变成产业,如文化旅游就有很多民间文化用作旅游资源的问题。又如很多民间故事、传说可以改编成电视电影形成产业。中国光一个机智人物笑话就可以做成百上千个片子,童话、神话、传说加在一起则无以计数。产业传承是一种消费型的动态传承,它使民间文化不仅仅满足于取得社会效益,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发展有经济实力,使经济发展具有文化内涵,使文化拥有者脱贫致富、以文养文。因此,民间文化的传播一定要注意和产业的结合,市场和高科技的两个翅膀插在我们身上才能飞得远。我们过去只有学术和活动两条腿,也走,但走得慢,更飞不起。今后,见天空要能飞,见陆地要能走,见水要能游,用多种手段来武装自己,在多种空间发展自己、传承文明。

第四,作学术传承。民间文化传承主体之一是学者,民间文化传承手段之一是学术传承。同志们,我们今天仍能看到一点点古代故事、传说、民俗等的书面资料,靠的是从甲骨文时代起学人和学术的传承。没有学者,我们就看不到有关文字资料。没有五四以来的民间文化研究,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认识民间文化的特点、性质、规律。学者对于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是超功利的,而商人主要注重经济利益,政治家主要注重政治利益。包括周王朝让诗官采风,也是为了政治的需要:“观风俗、知厚薄”。这是十分功利的。而学术传承是理智的、逻辑的,学者上能透视前5000年、下能深察下5000年,不会为意识形态所诱惑。过去是、今天是、今后也是,学术的传承永远是中国民间文艺的重要传承手段,学者是重要的传承主体。中国第一代民俗学者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他们当中,有些是为了创造中国的新诗而从民歌中找新诗的语言,有的是为了解决方言问题而记录长篇语言材料——民间故事。马学良先生就是这样走到民间文化领域来的。现在有个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民间文学、民间文艺、民间文化学领域很少有学自然科学的。日本则不一样,大量学工、学理、学环境的学者都加入到了民间文化研究队伍中。这次去参加COE研讨会,我就见到有工学教授参加,他专攻的是民间文化的系统处理、分类、保存、情报发送等问题。我们现在特别渴望大量学工、学理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有自然科学良好的训练后再读文学,你比文科学生要厉害得多。很多大学者就是学自然科学以后转到文科里面做出了大成就的。他缜密、逻辑、规范。现在缺乏这样的人才,学自然科学与搞经济学比搞民间文化拿钱多,于是,宁可饿死也在那里面守着,就是不关爱一下我们的民间文化。其实,你在哪里都可以成状元,都可以做大的学问。

第五,作民间传承。民间传承分生产传承、生活传承、生命传承三种。我们的民间文化是附着在生产、生活、生命中的。文化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记录和表现、制度化、组织化,是人的行为本身。传统的农业、牧业、畜牧业、稻作、高原耕作、渔猎都表现为各种民间文化。生产生活一转型,社会就转型。这种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这并不是说一经转型我们过去的传统生产、生活都要废弃,而是说留下的农业要变成现代农业,留下的牧业要变成现代牧业,留下的林业、渔业也要变成现代林业、渔业。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合理优良的生产、生活、生命方式,维持我们民间文艺的存在。只有我们的婚姻生活、信仰生活、节日生活、文艺生活等的存在,才能保证附着于其上的民间文化继续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人,从生的第一天到死的最后一天都在推演一部文化史。我们当家,我们做父母,我们过成人日、情人节、七夕,我们的一生一直体验文化。如果我们改而过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原来编排的方式不存在了,生命推演方式也就不存在了。那么,整个民族的文化也就自然淡化。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要保存民族文化及其精神,将它和我们的生命合而为一,用我们的生命方式来体验它、感知它、保护它、传承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